犯罪專家李玫瑾:我從未對被害人有任何不敬

2020-12-15 騰訊網

李玫瑾接受央視採訪。視頻截圖

3月23日,做客央視《新聞1+1》欄目分析藥家鑫案時,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表示,「由於平時情緒不好時會用手指砸鋼琴鍵盤來發洩,藥家鑫連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個習慣性機械動作」……

這些話引起軒然大波。一些網友就此向李玫瑾拍磚,認為她是在給殺人犯開脫,是對被害人的羞辱和不敬。

她在怎樣的語境下說了這些話?昨天,本報對話李玫瑾。她表示,她沒有為藥家鑫開脫罪行。作為犯罪心理學學者,她的研究領域與量刑無關。

■人物

李玫瑾

1958年出生,教授,中國警察協會學術委員、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等。

現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系犯罪心理學教授,二級警監。主要研究領域: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分析與畫像;公安社會心理調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預防;有組織犯罪等。

藥家鑫殺人案

■關鍵詞

去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樂學院21歲學生藥家鑫駕車撞傷26歲女工張妙。看到張妙在記自己的車牌時,藥家鑫用隨身攜帶的水果刀連捅8刀致其死亡。在隨後的逃逸過程中,他又撞傷其他行人。三天後,藥家鑫在母親的陪同下投案。

今年3月23日,藥家鑫被控故意殺人罪在西安中級法院受審,律師以激情殺人為其辯護。

■關於「連扎八刀」分析

我沒說過殺人等於彈鋼琴

記者:你是如何介入藥家鑫案件分析的?

李玫瑾:我的職業是研究犯罪心理。遇到重大的案件,媒體請我分析是經常的事情。在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中,對一個人為什麼犯罪更感興趣,並不關心怎麼判。

記者:為什麼?

李玫瑾:怎麼判案,是法庭的事情。我認為,媒體找我為藥家鑫殺人案件點評,絕對不是讓我來說該不該判死刑。藥家鑫被捕沒多久,就講到因為農村人難纏,撞傷不如撞死。從這些話我們就基本知道了他的作案動機,這是非常清楚的故意殺人案,這樣明顯的犯罪動機,無需我分析。但藥家鑫受過良好教育,學的是高雅藝術。通常意義上,藝術是薰陶人的,它能喚起人的美好情感,搞藝術的人應該是追求美好的。可恰恰是這樣一個人,卻去殺人,我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好好研究一下。

記者:你的研究結論是什麼?

李玫瑾:藥家鑫的犯罪動機是擺脫麻煩,擺脫這個麻煩可以有很多種手段,他也可以開車倒著軋回去,但是他為什麼對張妙連扎八刀,這個過程他到底是怎麼樣的心態,這是我研究的重點。

記者:對藥家鑫做犯罪心理分析,你做了哪些準備?和藥家鑫有會面麼?

李玫瑾:我和藥家鑫從沒見過面。開庭之前,我列出了一些問題給央視記者,讓他在採訪時問藥家鑫。當時我已經有意關注他的心理問題,比如說我們問他「在黑暗之中,她肯定會有呻吟。但你為什麼一下子就扎了八刀呢?你當時是什麼心態?」類似這樣的心理問題,是我需要給公眾分析的東西。

記者:結論是什麼?

李玫瑾:在進演播室之前,我只看到了網上的材料,知道庭審上他說的一些話。進了演播室,我看到了視頻錄像,聽到他給我的答案。他說他從小很痛苦地練琴,為了練好鋼琴,曾經被父親關在地下室裡。

當時我立即知道他練琴並不快樂,沒有我說的那種藝術帶來的美好感受。那個時候我突然明白,為什麼一個練鋼琴的人會這麼無情。心理問題不是一天形成的,他練琴是不快樂的,是機械的,有一種痛苦和無奈一直伴隨著他。第二個判斷就是他的動作。這個動作是他面對撞車事故的反應性行為,當然,他的這一反應是一種犯罪。

記者:你如何判斷他連扎八刀跟彈鋼琴有關?

李玫瑾:這是平時一種受過訓練的動作。我孩子也彈鋼琴,有時候他幫我按摩背部,噹噹當敲幾下,特別硬。我就說「怎麼這麼硬呢」,他說「我是練鋼琴的呀」。

藥家鑫案件中,要是他真想置人於死地,完全可以一刀斃命就跑掉,但他為什麼要原地扎了八刀。我的解釋就是——這一點跟彈琴有關,他把平時所熟悉的動作非常利索地再現出來,這源於他彈琴的背景。我不是在說「藥家鑫把殺人當彈鋼琴」,這句話的邏輯是錯誤的。

■關於被謾罵罵我的人對犯罪心理學不了解

記者:你稱藥家鑫為「這孩子」,這也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憤怒。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李玫瑾:我在跟犯罪人談話時,這是很常態的。我訊問的時候是另外一個風格,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讓對方來不及躲閃。但訪談不是,我在了解別人的心理問題時,採用的是聊天的風格。我不會追問他還做過什麼案子,而是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口氣和稱呼都是「您」。年紀小的,我就會問「孩子,你當時為什麼要這樣」。

記者:這是為了讓對方產生信任,敞開心扉嗎?

李玫瑾:對。我在交流時,會讓他們感受到我的關注和關愛,這些人這個時候會告訴我為什麼,而且是毫無保留的。如果他不說話,我就替他分析,我會婉轉地避免一些犯罪動作的詞,比如我會說「你為什麼要對他那樣」,而不是直接使用殺人、強姦等字眼。

記者:為了不刺激他們?李玫瑾:對。犯罪心理學,是想要冷靜理性地來探討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時的特殊心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正常人。捫心自問,沒有人從未對不起其他人。如果傷害發生了,我們多數人的態度是不願意別人再提及這事。

所以,做這種犯罪心理研究時很難,只有在對方認為你能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時,他才會敞開心扉。研究者的工作就是,把他們當做正常人來對待,來和他們探討那唯一一次的荒謬行為是怎麼發生的。

記者:那你認為他值得原諒嗎?

李玫瑾:不是。他的犯罪行為是十惡不赦。因為撞了人,你不想負責的話走就是了,幹嗎要下車扎人家八刀。但我們也要看到,事後藥家鑫也知道自己錯了。在我心目中,藥家鑫是一個犯了不可饒恕錯誤的年輕人。他才21歲,我怎麼不可以稱他「這孩子」?

記者:你稱他為孩子,很多網友認為這是對被害人的不敬。

李玫瑾:我在法治在線點評時還說過,藥家鑫的父母比馬加爵的父母差遠了,馬加爵案發後,其父母帶著孩子到被害人家,在門口長跪不起,給人家賠罪。藥家那麼長時間不露面,不管他們什麼理由,不敢面對現實也是一種失誤。

當時,記者問殺人能否從輕,我沒有回答。現在想想,我當時想說的是,他們尚未取得被害人的諒解,沒有去試圖給自己贖罪。在這裡,我希望能通過媒體表達,我對被害人沒有任何的不敬。我只是在點評藥家鑫,不是點評全案。如果我說,「被害人太可憐了,藥家鑫真該死」,這不是我作為犯罪心理學專家應該說的話。

記者:央視的新聞一播出,立即有網友對你展開一系列攻擊,認為你是在為藥家鑫開脫。

李玫瑾:他們認為我說殺人就是彈鋼琴,我罪該萬死。按照網友的理解,我是在給藥家鑫開脫,我應該和藥家鑫一起被槍斃。

但這個問題是非常滑稽的,我怎麼是在為他開脫呢,我研究的是犯罪行為的背景問題,根本不涉及量刑問題,司法機關也不可能根據心理專家的動作分析來量刑。很多人對我的謾罵和批評,其實是對犯罪心理學的不了解。

■關於犯罪心理學每個案件都折射出社會缺陷

記者:你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多長時間了?

李玫瑾:我1982年參加工作,開始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到明年滿30年。我個人的研究感受是,每一個案件,都折射出社會的缺陷。而所有的社會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溯本追源,大多數是家庭或社會教育的失敗。我相信大多數的犯罪分子都是正常人,大多數犯罪分子的父母也不希望看到孩子犯罪。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這些人來做犯罪心理研究,試圖找到家庭和社會教育存在的缺陷,給社會一個警示。

很多網友帶著情緒來謾罵,我可以不計較,但教授學者不能僅以教訓的口氣來批判。因為學者是有專業素養的,要有根據來對話,不應用道德的口吻來壓人——我提出專業分析,客觀地分析一個心理問題的由來,一個動作問題的由來,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一些學者)要讓我道歉。

記者:你在意這些批評嗎?

李玫瑾:說實話,我開始有點鬱悶,但看了許多文章後覺得他們完全沒有理解我。遇到不理解的話,你能怎麼辦?第二次解釋、第三次解釋,但事不過三,對吧?別看我是女性,我的專業讓我見過的邪惡的人和事太多了,既然從事這個專業,那就會練就堅強與看透人心的淡然。同時,正是見識過邪惡,我才更懂得什麼是最美好的。

這一次,我雖遇到很多批評、甚至是謾罵,但我還意外地收到許多同行、朋友,甚至是從無交往的人包括陌生網友的留言和簡訊鼓勵。我相信,人心自有公道。

記者:我們注意到,你為了回應批評,還專門開了微博,並連結了博客加以解釋。

李玫瑾:對。面對謾罵,我能夠不理會;但面對批評,我還是想理性地回應和解釋。現在社會上流行罵專家,我覺得這是社會的悲哀。因為專家是深入專業的研究者,他在自己專業領域說的話,肯定是有長期研究背景的。因為深,可能有些窄,但不可忽視。

記者:這次風波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李玫瑾:犯罪心理學的社會應用有三個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普及;二是公安機關對疑難案件的分析;三是公眾所需的對案件的解釋。這次風波出來,我發現前兩點都不難,最難的是第三點。

記者:再回到藥家鑫案,你認為他能給社會的警示是什麼?

李玫瑾:我想告訴所有跟藥家相似的家庭,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音樂是美好的,但不要只講求技術,愛和情感也非常重要,孩子學習藝術的同時應該感到快樂。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回應藥家鑫點評爭議:從未有有任何不敬
    一些網友就此向李玫瑾拍磚,認為她是在給殺人犯開脫,是對被害人的羞辱和不敬。她在怎樣的語境下說了這些話?昨天,對話李玫瑾。她表示,她沒有為藥家鑫開脫罪行。作為犯罪心理學學者,她的研究領域與量刑無關。  ■關於「連扎八刀」分析我沒說過殺人等於彈鋼琴記者:你是如何介入藥家鑫案件分析的?李玫瑾:我的職業是研究犯罪心理。遇到重大的案件,媒體請我分析是經常的事情。在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中,對一個人為什麼犯罪更感興趣,並不關心怎麼判。
  • 李玫瑾:繩之以法不是解決犯罪的句號
    在人人都可以發表「專業意見」的網絡時代,不少專家被貶為「磚家」,但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仍在極力捍衛專業的尊嚴,為此她遭遇了無數誤解和謾罵。  群眾成為群氓的危險,與專家成為「磚家」的危險同樣大  李玫瑾十分清楚,接受記者採訪,不可能避開藥家鑫案。
  • 十八大代表李玫瑾 關注心理養育阻止犯罪發生
    於是,技術語境和社會化語境形成尖銳的矛盾,李玫瑾成了矛盾的焦點。  百度百科一度把有關她的介紹改為「犯罪漂白師」,甚至有媒體發表文章稱《人民公敵---李玫瑾》。李玫瑾坦言,人民公敵這四個字,一度把她打倒谷底。  李玫瑾:我當時正在坐公交車,從車上下來,我整個人都動彈不了。那次知道疼了,也一度沉寂。
  • 李玫瑾:走出「犯罪漂白專家」的迷思
    2013年月10月,李玫瑾在鏘鏘三人行訪談節目對復旦大學投毒案進行了討論,有網友評價稱「研究犯罪心理十分到位。」,同時也有人提出:「講的確實好,但還是不希望李老師在審判之前就將嫌疑人當成罪犯來評價。」     2014年2月,李玫瑾通過網絡公開課的方式對復旦投毒案進行了解析,獲得了較多網友的認可。
  • 李玫瑾再談藥家鑫案
    學界內對她的評價同樣很高,一位業內頗有威望的老教授在向本刊記者評價李玫瑾時,認為她「在學術上成就卓越,許多見解都極具創新性,在犯罪心理學界屬於比較優秀的人。」  但是,公眾對這些資歷並不買帳,有網友發博指出,如果專家意見與公眾看法相距甚遠,無法說服多數公眾,尤其是公眾中的智者,他寧願相信是專家出了問題。
  • 犯罪學專家李玫瑾:周克華不是報復社會
    但是有些人張嘴閉嘴「爆頭哥」,你有沒有想過被害人家屬聽了什麼感覺?對於這種人(周克華)的態度上我們應該是一致的。你看到別人幸災樂禍的時候,有朝一日你自己也會受罪,因為是你的幸災樂禍縱容了這類東西。所以對於犯罪的報導媒體是不能遊戲的,專家不能亂說,這個事情就是一是一,二是二,公眾關注度很高,我也沒辦法。
  • 【學術報告】翱翔名家講堂——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報告會通知
    各單位:我校定於2018年5月21日(星期一)舉辦翱翔名家講堂——李玫瑾報告會,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1.報告會簡介報告人:李玫瑾時間:2018年5月21日(星期一)19:00地點:友誼校區國際會議中心第五會議室主題:《思想、價值、實現——關於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思考》主辦:黨委學生工作部
  •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回應爭議:接受批評不接受歪曲
    網民罵我可以,但這些教授作為有學術素養的學者,應該知道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是不能隨便批評的。」李玫瑾說此話時格外冷靜,一字一板。  儘管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甚至謾罵,但這一次李玫瑾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我只分析了藥家鑫的行為,而沒有分析他的觀念和動機,沒有為他開脫的意思。」至於藥家鑫應該判什麼刑,李玫瑾對所有人都說,她不是刑法專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最多也只是希望判決不要被輿論左右。
  • 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孩子老說不公平,要怎麼做才公平?心理專家2招突破盲點
    心理專家2招突破盲點我是李玫瑾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有"不打不成器",認為孩子應該嚴格教育,雖說現在這種觀念已經不被新一代的爸爸媽媽所接受,他們更相信理智寬容教育,但仍有不少人一直信奉這種教育方式。
  • 尹建莉:李玫瑾雖火,但不建議你聽了,網友:「掐」起來了?
    尹建莉老師是教育學碩士,代表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百萬級的暢銷書,李玫瑾教授是犯罪心理學專家,長期從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提出,預防犯罪應從青少年家庭教育抓起。她們二位,各有專長,也擁有各自的粉絲群體。然而本周,這兩位大咖突然「掐」起來了。
  • 上遊薦書|除了教你如何識別渣男,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這次教你...
    這次書裡還是螢屏上的她李玫瑾早已是觀眾眼裡的老熟人說絕大多數人都是從電視上認識李玫瑾的應該不為過。作為國內知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擅長犯罪心理分析及畫像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預防研究。李玫瑾希望藉此讓更多普通公眾知曉犯罪心理學在預防和懲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籲全社會關愛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兒童,重視他們的成長環境,對他們加強心理教育。「所有的社會問題,在我這種搞心理學的學者看來,都是人的問題。」李玫瑾在全書的開篇就通俗表明了自己的專業態度。「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變態的人?為什麼這麼多犯罪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
  • 公安部女專家:殺人犯一般動機都有三特點 包括馬加爵
    那麼我們在工作當中可能有很多案件我們,像我經歷的很多案件我是不會對外講的,我講的一般我點評的案件都是媒體的案件,但是我也簡單提一起案件,其中有一個案件,當時這個人他是腦部上有錘點,就是錘子砸過腦頂,然後呢,手腕上有割痕,最後呢,他身上還有一些其他的刀,但是真正導致他死亡的是有一刀扎到了心臟,然後死亡。所以也就是說這個人身上有,有錘點,有割傷,然後還有這個刀,那麼從法醫來看,這三個任何一個點。
  • 列出李玫瑾10宗罪的育兒專家,你成功的把我氣發抖
    觀點不同,不足為奇,但是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如果是能夠平心靜氣的探討,或者是作為學術的研究不同的觀點,才會使得本身的領域趨於完善,才會得到相應的發展。但是這篇針對李玫瑾教授的文章卻看不出探討,是在全面否定,甚至字裡行間可以隱隱的看到絲絲的惡意。
  • 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17歲男孩跳橋身亡,不會溝通的父母有多可怕
    >17歲男孩跳橋身亡,不會溝通的父母有多可怕我是李玫瑾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1977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任教。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擔任過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後晉升為專業技術二級警監。
  • 犯罪心理學:給犯罪心理畫像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了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  當時我對白銀案的分析,現在看許多都是對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您對白銀連環殺人案的作案者做過犯罪心理分析嗎?  李玫瑾:是的。
  • 「李玫瑾教授育兒很火,我不建議你聽」尹建莉的看法,你認同嗎?
    導讀: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近年來火得一塌糊塗,被很多媽媽信奉為「育兒專家」。對於李教授的點評,諸如「以自我為中心」、「自己養育孩子是怕青春期管不住」「關於嚴厲教育的不一致態度」等等,尹老師派進行了嚴厲的抨擊。李教授的點評被批判為:研究犯罪心理,觀點完全合理,談及家庭教育,漏洞百出。
  • ...在李玫瑾的引領下進入魔鬼們的心靈世界;你也要有悲憫的心,才能...
    「被害人年齡不大,對應人應該也年歲不大。他切那兩刀,應該是好奇。」    張忠義沉默了幾秒。李玫瑾又說,這人會有廚師一類的經歷。這點張忠義倒也想到了。掛電話前,李玫瑾提醒張忠義——棄屍倉促,犯罪現場應該離棄屍現場不遠。
  • 打著「專家授課群」的名號,卻把專家踢出群聊,什麼操作?
    這些群組建的意義各不相同。其中,有一類群為「分享知識」而存在,通常稱之為「授課群」。作為家長,除了幼兒園、學校組織的班級群以外,有人還會加入一些「專家教育」之類的授課群,裡面會有一些專家分享發布一些育兒知識。當然,這些群有的是公益存在的,但有些卻是需要收費才可進群。
  •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相親主要聊2件事,助你了解TA的過去未來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相親主要聊2件事,助你了解TA的過去未來。現如今許多男男女女都在為戀愛結婚發愁,因為在他們看來,由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圈而漸漸固定,越來越難找到心儀的對象,所以很多人選擇通過相親來結識合適的結婚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