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因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火了,引起了社會熱議,究其核心無非是因為」錢「途。這幾天正好也在看威廉·德雷謝維奇(一位因不滿美國精英教育而離開藤校教職的教授)的著作《優秀的綿羊》,忍不住會疑問,大學到底意味著什麼?
(一)奮鬥 VS 掙扎:迷茫來自何方
「我們會羨慕有人從名校退學創業,成為下一個扎克伯格,但卻不能理解有人完成大學教育僅僅是為了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單一成功標準和功利實用主義的影響下,讓很多精英們為了優秀而優秀,為了競爭而競爭,以平均7或8門AP課、9或10項課外活動的「個人炫富」名單競爭入校,瘋狂扎堆於金融、諮詢、法律和醫學,畢業後首選華爾街和諮詢公司。追求卓越就如同「癮君子」,追求完美的心態讓這些精英們患上了「史丹福大學斯坦福鴨子症候群(Stanford Duck Syndrome)」,如同鴨子在湖面飄過,水面之上逍遙自在,水面之下鴨掌卻在拼命瘋狂地划水。驀然回首,心不知歸處,除了看起來還不錯的工資和看起來光鮮的位置,不知到底為了什麼。
「學校也默認了社會的價值取向:物質的成功等同於人品、尊嚴和幸福。」在本該思考人生、思考未來的年紀,18-22歲的美好大學時光,卻完完全全被就業所充斥,上大學的目的單純變成為了一個好工作、為了物質成功。哈佛學院前任院長哈裡·路易斯(Harry R.Lewis)寫道」大學已經忘記,他們對大學生的成長所承擔的更大的教育責任是幫助他們尋找自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事實上,大學已經不能夠證明自己的教育到底提供了什麼本質。「為了追求社會價值的成功,一頭扎進所謂的「熱門」,從來都忘了思考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我們為了什麼而努力。
如果物質成功能夠一直支撐你的幸福,那你也是幸運的,只是我們見過太多人會出現以下兩種狀況:一種在奮鬥N年之後,完全變成為工資而活,痛苦的掙扎在職場;另一種選擇半路「出逃」,放棄已取得的成績,再去追尋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當年的周恩來能夠鏗鏘有力的說出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為什麼而奮鬥?當你回答不出來的那一天,「奮鬥」就變成了「掙扎」,這或許就是當前很多痛苦和迷茫的來源。
(二)博雅教育 VS 職業教育:未來在何方
並非說為了一個好工作而上大學有什麼錯,大學本來就應該是多樣化的,但「真正的教育是為了你的長遠職業發展而做準備的,絕不是為你的第一份工作做準備的」。
為了適應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大學教育應該多條線、多評價體系全面開花,而不是遵循單一的評價體系。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上大學就去頂尖的職業學院,為了厚積薄發給自己時間思考就去博雅學院,為了在某一細分領域走到前沿就去研究型大學……
博雅教育源自傳統的英式高等教育,「考慮的是整個人的建設,培養超越空間和時間來思考問題、不受工作性質所限制的能力,就如同人文學科原本就是關注個人存在的價值和使命,與你從事什麼職業並無關係」。雖然博雅教育不能讓你工作直接上手,但軟技能、綜合素質在一個人長期職業發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華爾街日報》曾經有一篇《僱主認為:大學專業是次要考慮》的報導,認為「批判性思考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要比求職者的本科專業背景更為重要」。硬能力是可以教出來的,但軟實力需要培養,培養的周期和成本對公司而言更難以支撐。
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用主義,重點在於培養應用型人才,就是為工作、為就業而準備。在國內改變職業教育的地位可能還有相當的路要走,職業高等教育與綜合型大學、研究型大學相比,應該只是目標定位上的差異,而不應該是天然有地位上的高低,職業高等教育也應該有自己的清華、北大。著急直接拿到飯碗,來頂尖的職業院校,而不應該坐在綜合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的校園裡問我應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