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出改編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改編成第八路軍,9月,又按全國統一的戰鬥序列,改稱第18集團軍,但是後來人們習慣上仍稱八路軍。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和第129師。
每個師下轄2個旅,每個旅下轄2個團,在第129師的四個團中,開往抗日最沿的是769團、771團和772團,而在這三個團中,以771團的首位軍事團營主官倖存率最高,而且建國時都被授予將軍軍銜,團長為中將,營長全部為少將。
771團由原紅四方面軍第31軍第91師改編,首任團長為徐深吉,第1營首任營長徐其海,第2營首任營長鄒國厚,第3營首任營長吳宗先。
團長徐深吉,於1910年1月出生,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縣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改編前擔任第91師師長,他後來擔任過獨立旅旅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擔任晉冀魯豫軍區軍政大學副校長兼冀南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副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2000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
第1營首任營長徐其海,於1913年出生,曾用名徐紹林。安徽省金寨縣沙河鄉人,1928年紅四方面軍擴紅時,年僅15歲的他在家鄉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歷任金寨縣遊擊隊隊長、紅四方面軍73師218團連長兼指導員、副營長、31軍91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團參謀長、師參謀長等職。他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的多次重大戰役,並參加了長徵。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1營長,後任八路軍留守兵團綏德警備司令部科長,關中警備司令部特務營營長。解放戰爭時期,出任冀察熱遼軍區炮兵第三團團長,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24師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45軍158師副師長,軍參謀處長。1955年被授少將軍銜。
建國後,他歷任副軍長,解放軍體育學院院長,廣西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84年8月24日,徐其海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第2營營長鄒國厚,於1908年出生於七裡區周家墩村一個貧困家庭,具有很強的抗爭意識,參加了黃麻起義後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後在紅四方面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紅31軍第91師277團團長,參加了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129師386旅771團2營營長,第385旅獨立團團長,新編第7旅副旅長,新四軍第5師13旅副旅長,14旅旅長。解放戰爭中任中原軍區第2縱隊14旅旅長,鄂豫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冀南軍區南宮軍分區司令員,河北軍區邢臺軍分區司令員,河北公安縱隊隊長,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但鄒玉厚文化水平不高,做事有時欠考慮,在其擔任邢臺軍分區司令員期間,有一次和軍分區政委乘車去保定開會,那時他們沒有專車,於是打電話給汽車公司,但由於汽車公司售票無限制,他上車時乘客已滿。於是大發脾氣,並派十餘名武裝人員強行扣車,從早7點扣到中午12點,直到讓坐在了前排才準開車。
車到高邑縣泥土路上,一馬車未讓路,其隨行人員把趕車的痛打了一頓。中共中央華北局紀檢委對此進行嚴肅處理,給鄒黨內警告處分,這件事上了《河北日報》。之後他汲取了教訓,後來他擔任河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河北軍區副司令員,1999年9月18日因病在天津市逝世,享年92歲。
第3營營長吳宗先,於1916年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31軍第91師276團副團長,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中出任129師386旅771團3營長,後任第129師青年縱隊第2團副團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教導旅旅長,第一野戰軍第第6軍16師師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解放後曾擔任過濟南軍區空軍司令員,1994年 6月病逝於濟南,享年78歲。
也因為129師771團的所有軍事主官全部活到建國後,並都取得將軍軍銜,所以軍史專家認為在129師的4個團中,以771團的軍事實力保存最好,其他團的軍事主官或多或少都有傷亡,尤其是772團,首任團長以及3個營長全部犧牲。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