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抗戰進入倒數第二個年頭,閻錫山的內心深處突然又活泛起來,在抗戰時期閻錫山形容八路軍是「如大旱之望雲霓」,等到鬼子快被趕走的時候,閻錫山就開始嫌八路軍礙眼了,不僅處處刁難,甚至還故意搞點摩擦,其意思十分明確,就是希望將八路軍擠出山西,為此不惜和日本人合作,趁著八路軍在前方與鬼子作戰,閻錫山暗中派61軍佔領了太嶽第三軍分區。
為了抗戰大局,八路軍保持了相當的克制,但閻錫山得寸進尺,我們也無需忍耐,1944年9月八路軍決定對閻錫山第61軍進行重點打擊,在取得殲敵一個師的戰績以後,我軍將目標定在了61軍下轄的72師身上。需要明白的是,整個閻錫山晉綏軍系統,61軍戰鬥力屬於較強的一支,此前李服膺、陳長捷都擔任過61軍軍長,而72師是其下下最有戰鬥力的部隊。
因此72師所承擔的師61軍所佔防區之中的中樞——柏村,考慮該部實際戰力,八路軍386旅決定調太嶽軍區20團以及772團作為進攻部隊,772團是八路軍抗戰初期建立起來的主力部隊,戰鬥力強悍自然是不用多談,太嶽軍區20團雖然資歷比較淺,但團長卻赫赫有名。20團團長楚大明是太嶽軍區的一員悍將,打仗不要命是出了名的。
據說其渾身上下有60多塊傷疤,與死神擦肩而過就有20多次,他打仗基本上是不講究什麼章法的,就是一個字——猛。就連當時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野評價這個部下為「太嶽戰將猛,首推楚大明「。楚大明經常習慣性的率部猛烈衝鋒,後來一直幹到了團長,仍改變不了這個習慣,雖然說團長帶頭衝鋒有助於提高部隊時期,但一旦受傷或者犧牲,對於部隊的士氣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與72師戰鬥中,20團與772團同時發起進攻,但由於772團戰鬥力較強,先一步突入敵人防守的區域,楚大明為了加快進攻的速度,下令讓幾個連同時發起進攻,向敵人的縱深腹地發起猛烈進攻,然而由於事先未能摸清楚地形,在突擊過程中,20團遭遇強大的阻力,傷亡慘重,直至楚大明調整部署後,才將敵人壓縮到陣地的一角。
可防守的國民黨軍似乎意識到了20團在進攻部隊中屬於戰鬥力較差,因此抽掉了一個營的兵力,向20團進行猛烈反撲,在傷亡巨大的情況下,未能擋住優勢敵人的進攻,幾個陣地陸續丟失,楚大明見狀野坐不住了,親自帶著部隊衝擊,這才穩定住了潰敗的局勢。
但也因為衝得太猛,楚大明後來也身負重傷,由於20團當時並沒有配備政委,因此所有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政治部主任郭秉公指揮,郭秉公也許是受到了楚大明的影響,指揮部隊一如既往的風格,結果被敵人察覺,自身亦犧牲在戰場上,20團出了團長負重傷外,連排幹部傷亡慘重,不得已之下只能抽掉772團3營營長蒲大義代理20團副團長指揮部隊。
蒲大義改變了原20團作戰風格,而是利用工兵將峭壁炸成斜坡,並以火力為全團開路,在兩個團合力進攻下,最終將國民黨軍第72師全殲,由此可見,戰場指揮對於一個部隊的進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打仗不僅僅需要憑藉勇敢,關鍵時候還需要看方式方法,可惜的是楚大明在後來汾孝戰役中還是犧牲了,而蒲大義則在1961年晉升為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