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人怎樣吃火鍋 這麼多年來我們反而粗糙了? 先說一個之前網上流行的段子: 某人穿越到先秦 客官裡面請,您是打尖還是住店呢? 來碗西紅柿雞蛋面! 抱歉西紅柿美洲原產,到清朝的時候才引進,秦朝沒有。而麵條呢,到了宋朝款式才定型,現在也沒有。 什麼破店!
原標題:古人怎樣吃火鍋 這麼多年來我們反而粗糙了?
先說一個之前網上流行的段子:
某人穿越到先秦……
「客官裡面請,您是打尖還是住店呢?」
「來碗西紅柿雞蛋面!」
「抱歉西紅柿美洲原產,到清朝的時候才引進,秦朝沒有。而麵條呢,到了宋朝款式才定型,現在也沒有。」
「什麼破店!面都沒有,包子饅頭總有的吧,先來一屜!」
「這位爺,咱這也沒有。要等到蜀漢諸葛丞相討伐孟獲的時候才有。」
「擦!那你們不會只供應白米飯的吧!」
「對不住了您,咱這是觀眾,水稻要過了長江才能住,咱這裡沒有。」
「哇,簡直了!那來個大俠套餐吧,二兩女兒紅,半斤熟牛肉……唔,你捂我嘴幹嘛!」
「客官,輕點聲!私宰耕牛那可是大罪,被人告了可是充軍流放的罪過,萬萬不敢啊!您換個吧! 」
「那只能喝茶了!」
「茶?那玩意兒得漢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這兒也沒有……」
「你丫的到底有啥?」
「窩窩餅,粟米的,可以沾肉醬吃,還能就著燙白菜。」
「敢情你這開的是麻辣燙啊!」
「瞧您說的,辣椒到明代才引進呢,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就不能炒個青菜,非要開水燙?」
「抱歉,炒菜的鐵鍋得到宋朝後期才能生產,所以沒法兒炒菜,那個菜油呢,得到明後期普遍種植油菜花以後小店才供應的上。」
「…………」
「客官您還要什麼?」
「…………」
「客官您別走啊!
這是一打趣的段子,不必深究真實歷史性,只不過透過這個段子,我們看出來的一點是,原來古人的飲食真的沒有那麼多選擇性,古裝劇裡面的美味珍饈並不見得都是真的。那麼到底古代有哪些真正的美味呢?今天要說的就是與現在寒冷的冬天頗為應景的美食——火鍋。
火鍋,在古時候被叫做「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有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還有說是火鍋始於西漢。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後者,西漢時期的火鍋。
說到這個火鍋的起源與歷史,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海昏侯劉賀。劉賀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漢武帝劉徹之孫,繼位27天,幹了1127件壞事,平均每天幹了40多件壞事,後被廢黜。史稱漢廢帝,再後來被漢宣帝封為「海昏侯」。在2011年的海昏侯墓的發掘中,就發現了這麼一個「火鍋」。這是一件精美的青銅三足器,上面是一個精雕細琢的銅鍋,下面懸吊了一個炭盆,還有出風口,甚至容器內部還有板慄的殘留物。當時能用得上青銅器皿的都是非富即貴,現在對比我們當代人吃的火鍋這也是不遑多讓,由此可見這個海昏侯劉賀被廢黜之後生活依然有滋有味,對於食物還是頗為講究,也是一個喜歡吃火鍋的吃貨,連死後都要把火鍋帶下去。
海昏侯墓出土的火鍋
西漢出土的陵墓之中除了海昏侯墓中出土了火鍋,還有一個親王的墓穴中也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火鍋。劉非,漢武帝的哥哥,一生由於對帝位沒有野心所以也是活得輕鬆自在。在他的墓穴裡,考古學家發現了一種類似於現在的九宮格火鍋的器具——分格鼎,中間是一圓格,四周四個小格,總共五格,和當今的火鍋幾乎沒有區別。
劉非墓出土的分格鼎
不過在出土的火鍋旁邊發現的兩個染器才是最大的意外。這個染器是什麼?染器其實就是蘸料的小火鍋,類似於我們今天去火鍋店吃火鍋時用的放醬料的小碟子。這個蘸料放在青銅容器裡面,下面還有一個架子,使用的時候會點上火,把蘸料加熱了,漢朝在北方的關中比較冷,所以權貴們吃火鍋也會把蘸料加熱的。蘸料的過程古時叫染,所以叫染器。這個可就講究了!想想先進他們兩千年的我們,吃火鍋的時候隨便搞個小碗碟就蘸著火鍋吃了,和古時的人們相比反而倒是粗糙了不少。
講究的染器
關於火鍋的起源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也是西漢時期。話說漢宣帝劉詢執掌天下的時候,漢王朝和匈奴的關係已經日益緩和,這時候匈奴向漢王朝示好,提議放還漢朝使節蘇武。蘇武何許人也?乃是漢武帝時期被派遣匈奴的使者,後被匈奴扣押在北方苦寒之地(今天的貝加爾湖,當時叫北海)牧羊幾十年而不得歸漢,乃是一位鐵骨錚錚的漢人。而漢宣帝劉詢是劉徹的曾孫子,當時的蘇武已經快八十歲了可依然精神矍鑠、紅光滿面,所以回朝後宣帝非常好奇,怎麼能在如此苦寒之地還能活得如此長久而且健康,蘇武告訴他,我吃的最多的就是羊肉燉鍋然後就成這樣了。畢竟「蘇武牧羊」的典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所以吃這個燉羊肉還是比較簡單的,依據此,漢宣帝發明了砂鍋燉羊肉,也叫「蘇武湯」,後來民間又補充了很多東西,一些藥膳,調味品等等,也就形成了最早的羊肉火鍋。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