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軻說電影,說你想聽的!
大家好,我是阿軻!今天介紹一部喜劇/愛情片《百萬英鎊》。這部電影拍攝於1953年,是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改編而來。
這是一部關於金錢的老電影。電影講述了兩位英國富翁為了打賭,把一張面值為百萬英鎊的支票借給一位來自美國的窮途潦倒的年輕人亨利·亞當斯,並告訴亨利如果在一個月期限內完整無損地歸還,就能得到他們所能提供的任何工作。
劇情簡報
影片開始,英格蘭銀行為了國際借貸發行了兩張面值為百萬英鎊的支票,而兩位富翁為了打賭,將一張支票放進信封裡並借給了一位正在找工作的窮小夥亨利·亞當斯,並讓他保證必須在下午兩點的時候才能打開信封。
起初,男主並不知情,只知道信封裡裝了一些錢。有了這些錢之後,飢腸轆轆的男主便找到一家餐館填飽了肚子。在店員催促買單的情況下,男主提前了幾分鐘打開了信封。當發現這是一張面額巨大的支票時,包括男主在內的所有人都傻了眼,不知所措。所有人都以為男主是一位行為怪異的百萬富翁,餐館老闆也由起初的鄙視變得唯唯是諾,態度來了180度的大轉變,並告訴男主不用支付剛才的帳單,而且任何時候來用餐都可以。
在離開餐館後男主直奔兩位富翁居住的地方,管家告訴男主他們早已離開,一個月後才回來。得知消息後的男主坐在樓梯裡看富翁留給他的信時,支票不小心被風吹走了。男主為了撿回支票也不小心弄破了衣服,便去到服裝店買衣服。可店家看到男主這般模樣,便讓店員趕緊把他打發走。當男主拿出支票時,當店員和老闆都目瞪口呆,簡直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百萬英鎊支票竟是打扮潦草的年輕人所擁有。便趕緊改口稱男主為紳士,之後為男主量身定製了一套西裝。並把男主介紹到一家寧靜高雅服務一流的酒店。
因為持有百萬英鎊的支票,頂著百萬富翁名號的男主也順利住進了酒店,並得到了上帝般的服務。同時報紙也大肆宣傳這位低調來訪的富翁。還被美國大使邀請到美國領事館裡談心,並為男主擴大交際圈。因此男主參加了各種應酬活動,並在一場活動上認識了女主鮑西婭·蘭斯丹尼。起初女主是想讓這位富翁給正在做募捐的孤兒院做後盾,利用男主的名聲幫孤兒院募捐更多錢。往後兩人共處的時間多了雙方便產生了感情。男主也曾向女主表明真實身份,可遭到了女主誤會,以為男主要收回捐給她姨媽的5000英鎊。其實兩人都誤會對方了,男主以為女主是因為他是百萬富翁才和他在一起的,其實不然。
可是,接下來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一位投資金礦的勞埃德黑斯延斯先生(這裡就稱他為小黑吧)找到了男主,並藉助男主的名號使得小黑的公司股票大賣。一次有位不滿男主佔據了他房間的英國老紳士慫恿一位服務業去把男主的百萬英鎊支票藏起來,並告訴所有人男主其實是個騙子,根本沒有那張支票,是個假的百萬富翁,因此買了小黑公司股票的股民面臨虧錢,憤怒地把男主修理了一番,也導致之前巴結男主的所有商家來找男主還錢,男主拿不出支票,只能和他們爭論起來。最後老紳士良心發現,把藏起來的百萬英鎊支票拿出來給回了男主。有了支票後,所有人又恢復了對男主唯唯諾諾的態度,愉快地離開了酒店。
影片最後,男主將完整無缺的支票交回了兩位富翁的手中。兩位富翁對這位誠信的男主很滿意,並告訴男主他們在賭什麼。其中一位富翁認為:
人們對財富的象徵的看法是這樣的,只要你的財產中有那張小紙片,用不著把它換成現金,你就能夠擁有一切。
另一位富翁卻不同意這個看法,因此有了以上這樣的故事。最後,男主並不接受他們為他安排的工作,而是和女主愉快的生活在一起。
影片分析
對於這部經典老電影,我會結合影片內容,從電影結構方式,人物表現,細節處理,傳達價值觀四個角度全面分析解讀這部影片為何成為學生時代必看經典影片。
電影採用單一因果線性結構:以順時序,單一線索行進為主。目的在於營造真實幻覺。影片開頭就直接表明故事起因,是由於兩位富翁為了打賭而將一張支票借出去,由此來展開故事主線,並開展其他支線。從男主接過支票,到餐館用餐,服裝店購衣,入住酒店,參與應酬,支票丟失等等,都是單一順序結構,由淺入深,將支票作為主線逐步展開故事。這種結構方式雖然看似簡單,但往往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做到極致。這部影片無論從故事情節還是電影故事情節時間的掌控都是出彩的,雖然沒有那種犯罪片張跌宕起伏的場景,但也不乏深入人心的情節。所以從這個電影結構的處理,就能看出何為經典。人物表現——人物塑造,是電影創作的重頭戲,也是頗有難度的。該影片中的人物絕對完美塑造成功。第一次觀看完影片,便對戲中人物印象深刻。每個人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是鮮活的,是不乏感染力的。看似虛構的人物,你卻能發現,每個人物都能從身邊中找到原型。比如餐館老闆,服裝店店家,酒店經理等等人物,他們從鄙視到唯唯是諾的態度的轉變,令人可笑,卻令人深思,如今的社會不就這樣嗎?當你一無所有,所有人遠離,鄙視。當你家財萬貫,有名有利,便唯命是從。正如電影《西虹市首富》中說道:只要你有了錢,你身邊就會有一群人圍著你轉,但是如果這個關係你只靠金錢來維護的話,並不牢靠。所有說,一個完美的角色並不是他有多好看,而是這個角色能給你帶來思考,能折射社會上的問題。電影細節處理,能更好表達情感,抓住觀眾心理,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何為細節:關鍵鏡頭特寫,這樣的鏡頭並不是多餘的,而是更好地傳達信息。比如男主出場時凌亂的頭髮,樸實簡陋的穿著,對食物的特寫等,都刻畫出男主的窮困與飢餓,而且提示劇情,因此有了後面男主接受富翁的錢,去餐館吃飯等情節。傳達的價值觀,一部影片有沒有觀影價值,主要是看影片所傳達的價值觀。我在開頭提到,《百萬英鎊》是一部關於金錢的電影,因此,影片觸及到從古至今的永恆的話題——金錢。但是不同於一些商業電影,比如《小時代》,無處不透露著金錢的腥臭味。本部影片完全不同,雖然是以百萬英鎊為主線,但是你並沒有感受到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反倒告誡我們不忘初心,不要被金錢蒙蔽雙眼。特別是影片最後男女主角說的話: 要知道那張支票的確有很大的魔力,可說它是萬能的並不全對,要知道我愛亨利,是因為他是亨利。
事實上當他知道我是個有錢人時她離開了我,當她知道我真的是個窮人時她回到了我身邊。那張支票只會讓我們分開
而且,影片也體現出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對於男主亨利來說,得到一筆意外財富在他窮途潦倒時是極具誘惑力的,他完全可以利用這筆財富去獲取其他不義之財,或者做個高高在上的富翁,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依然對身邊人友善,特別是對即將被趕出酒店的啞巴大力士。而且最後也完成了對富翁的承諾,將完整無缺的支票歸還給了富翁,這是誠信。有著誠信友善價值觀的男主當然值得我們學習,因此這部影片成為學生時代必看影片無可厚非。
觀影后感
看完影片之後,發現電影裡的故事與現實息息相關。雖然電影是1953年上映,但在2020年的今天,我們還是能從中找到有益的啟發。因此對於以下困惑已久的問題,該電影已經給出了答案。
第一,愛情與麵包,我們該選擇哪個?
如果不加思慮便盲目的去選擇愛情或者麵包,往往失去了愛情也失去了麵包,兩者不兼得。愛情與麵包,並不能單獨存在。
如果你只選擇了愛情,那麼最後,你不僅進入了婚姻的墳墓,還比別人提早豎起了墳墓的墓碑。
如果你只選擇了麵包,選擇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單車後笑。這樣的選擇也是情有可原,畢竟民以食為天。但是食以安為先,你都不能安心去吃個便飯,再大的麵包你最後也會落下個消化不良的症狀。(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意思是物質是一切的基礎,食品安全是頭等大事)
像這段時間傳地沸沸揚揚的羅志祥周揚青事件,麵包是有了,可是愛情呢。
但是有人質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愛情麵包更是如此。
當然,我們所說的不能單獨選擇一個,並不是說在談情說愛時就要同時擁有兩個。因為在如今的社會中,同時擁有愛情和麵包的家庭往往是少數,我們針對的是普通人群,因此說,愛情和麵包可以創造共存,不強求即存。當你想要擁抱愛情時,那麼就要考慮到往後麵包的問題,即規劃未來。當你憧憬著未來並且對未來有詳細的規劃,有著創造麵包的決心。那麼恭喜你可以享受愛情帶來的幸福,也能品嘗麵包帶來的飽腹感。
正如電影所描述的那樣,女主愛上了男主,並不是麵包有多大,而是亨利就是亨利。所以說,不要一味崇拜金錢,不要做金錢的奴隸。
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