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馬可·吐溫的《百萬英鎊》,來看英美文化的差異……

2020-12-12 良時歸來

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從美國視角出發,思考英國保守文化與美國「新大陸思想」的相似與差異。作品讚揚了主人公美國人亨利身上所體現出的英國人當年遠遊探險的開拓精神,而這種開拓探險的精神伴著一波一波的移民運動也被傳到了北美大陸。後來成為了「西進運動」時期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慢慢形成了美國特有的本土粗獷豪放的西部文化。

一、英國遠洋探險精神與美國大陸開拓精神的異同分析   根據馬克·吐溫自傳中記載,他一生經歷頗豐,尤其是喜好遊歷寫作的生活,而這也正是這個美國作家身上所具有的英國後裔精神特色。英國人喜好遠遊冒險始於中世紀入侵英國的北歐維京人,他們不顧生命危險徵伐英國本土,這些狂熱的侵略行為恰恰給英國文化注入了一股遠遊冒險的進取精神,使得原本孤立保守的不列顛人民開始有了放眼世界的意識,最為直接的後果就是之後的新航路開闢和殖民擴張活動。可見,北歐維京民族的海盜精神為英國本土帶去了一股野性的衝動和奮勇。英國人那種喜好遠遊的精神在《百萬英鎊》中也體現了出來。當亨利在初次使用百萬鈔票後,返回去求見那兩位給他鈔票的富翁時,僕人的回答是那兩位富翁及其家人都已經出門遠遊了。從這一情節可以看出,英國人不僅喜歡漫遊,而且很願意將空閒生活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遠遊上。而馬克·吐溫也一樣,喜好遊歷的他不僅鍾情於創作《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樣的冒險小說,而且他本人也非常崇拜那些海盜的英勇。

當然,近代英國遠遊開拓精神的形成也並非僅僅受到了北歐維京人的影響,海峽對面的法蘭西人和日耳曼人也在英國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文明開化較早的法蘭西人給英國人的開拓精神注入了理性的一面,而日耳曼人則給其帶去了最富徵戰的民族血液——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他們付出了各自擁有民族特色的力量,為英國民族精神的最後形成做出了貢獻。尤其是最終徵服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雖然自身文化水平很低,但是那種不怕犧牲、忠於進取的冒險精神卻深深地注入了英國民族血液當中。在《百萬英鎊》中,英國人的冒險精神體現在對打賭的熱衷上,故事的起因便是由於兩位富翁兄弟的打賭,而之後股票交易所中的瘋狂場面實際也是一種忠於打賭的表現。而這種喜好打賭的民族文化實際上是源於撒克遜民族的遺風,這種嗜好早已隨著歷史的發展深深地印在了英國人的血液之中。而美國人並不熱衷於打賭,但是他們欣賞撒克遜人的這種冒險精神,並以自己是歐洲撒克遜民族後裔而感到榮耀。例如馬克·吐溫在自傳中曾經描述過一場美國上流社會的酒宴。酒宴間曾有一名退伍的高級軍官對眾人講,他們是盎格魯—撒克遜種族,比其他民族優越。這句話雖然含有一份醉意,但是引發了在場所有美國人的認同,他們都從這段話當中感受到了自己身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後裔的榮耀。而在《百萬英鎊》中,美國人亨利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能夠從容地生存下去,正是體現了美國人血液當中的撒克遜因子。

二、美國清教文化的根源及其與英國拜金主義的差異分析   馬克·吐溫欣賞清教徒的人格魅力,而且在他個人的生活中也始終以清教徒們為榜樣,堅持純潔、誠實、節制、勤勞且樂於助人的處事原則。而《百萬英鎊》的主人公亨利實際正是他本人生活的縮影。《百萬英鎊》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亨利是一位品德優秀的清教徒,內省、節儉和勤奮等兼具一身。亨利的成功也確實受益於所具備的美德,因此,上層社會也接受了他,在家庭方面和事業方面雙豐收,可謂非常完美。可以看到,清教的傳統對亨利有很大的影響,而亨利的行為裡也瀰漫著英國紳士的氣息。   清教徒之所以執著於儉樸的傳教事業,是因為聖經的精髓早已使他們刻骨銘心,他們時刻都以上帝的標準來規範自己的生活。而自小生長於清教徒文化盛行的密西西比河小鎮,馬克·吐溫不會沒有受到宗教文化的薰陶。而他本人一直就是個虔誠的長老會會員,所以他身上也具有清教反省的美德。而在《百萬英鎊》中,馬克·吐溫也將這種自我反省的精神灌輸到了亨利的意識當中。在起初看到這張百萬鈔票時,亨利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反省,最終接受了這個具有冒險性的賭局。

儘管如此,在閱歷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虛偽之後,他還是陷入了深深的反省之中,他無時無刻都在表面的繁華和內心的恐懼之間苦苦掙扎。而這樣一種矛盾的心理實際也是人們拜金主義和亨利自身清教思想的反照。儘管有時亨利也會為一時的幸福而衝昏頭腦,尤其在得到鮑西亞的好感之後,他的美夢達到了頂峰。但是最後他還是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又一次開始反省自己矛盾的處境。節制和內省是清教徒人格修養的最重要品質,除此之外就是勤勞的生活習慣了。由於早期在美洲大陸近似於拓荒的傳教生活,使清教徒們早已習慣了艱苦樸素的生活,勤勞也成為了他們改善生活的唯一方式,但是他們並不是為了追求財富而勤勞,而是為了享受勞動的樂趣。而在《百萬英鎊》中,亨利便是勤勞致富的代表,他曾經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小辦事員,一周有六天都在忙忙碌碌。在幸運地獲得了百萬英鎊的巨鈔以後,他為了贏得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不惜冒著巨大的風險,依靠自己勤奮的努力和智慧,終於獲得了成功。除此之外,一以貫之的誠信品質讓他兌現了對富翁的承諾。

審視了亨利節儉、內省和勤勞的清教徒美德後,我們再審視一下圍繞在亨利周圍的那些上流社會的人們,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自私自利的拜金主義者。而馬克·吐溫之所以著力塑造這些拜金主義者的形象,就是為了能夠讓讀者清醒地認識到現代文明發展所帶來的人性墮落。美英的資本主義起步時間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兩國最終都通過各自的努力走上了強國之路。可是國家財富的膨脹和物質生活的富足並沒有使民眾感到滿足,相反卻加重了他們對金錢的崇拜。就像在《百萬英鎊》當中,那些上流社會的貴族和富豪們生活不能說不幸福,但是由於個人慾望的不節制,使他們的人格都為追求金錢所扭曲。那些體面的有錢人之所以圍在亨利身邊,正是由於他們對金錢的無限崇拜,金錢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已經超越了親情和人格。而一旦發現亨利失去了那張百萬英鎊鈔票,他們便會立即撕下自己親切的面孔,責罵聲充斥於亨利的耳邊。馬克·吐溫刻意在作品中描繪這些拜金主義者的醜態,就是希望能夠重新喚起讀者對清教精神的堅持。

因為物質上的富足並沒有使人們變得更加注重人格修養,反而使他們都成為了金錢的奴隸,他們性格中的那種撒克遜人的開拓精神早已為現實的經濟利益所壓倒,在他們眼裡,金錢比上帝還要萬能。故事的結尾部分,亨利放棄富翁給予的高薪職位,卻去追求平靜幸福的婚姻生活,不得不說是馬克·吐溫自己對清教徒生活的嚮往。而反觀作品中塑造的那些拜金主義者的形象,大到公爵貴族,小到酒店服務員,當他們看到亨利的百萬鈔票失而復得時,又都變得笑逐顏開,小說將資本主義世界拜金主義的偽善表現得淋漓盡致。馬克·吐溫本人之所以塑造亨利這樣一個美國普通公民的形象,實際上正是在宣揚像自己一樣的廣大美國民眾的奮鬥史。成名之前的馬克·吐溫也始終是個平常之人,名不見經傳。《傻瓜國外旅遊記》的問世,他才名聲大噪,逐漸進入東部上層社會視野。最後當他認識了自己後來的妻子奧利維亞·蘭登並搬入富豪房子後,他終於成為了美國東部最受矚目的文學大師,可見馬克·吐溫與亨利的經歷非常相似。

  總之,《百萬英鎊》描述的事件雖然是在英國,但題材方面卻是地地道道的美國題材。類似於《王子與貧兒》,《百萬英鎊》也把英美兩國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說是有著英國血統的美國故事。追溯根源,順流而上,可以覓得英國文化的深刻烙印,但從英國到北美傳遞的途中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旦紮根於北美大陸,就猶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擁有堅不可摧的生命力。馬克·吐溫在該作品中採用了很多密西西比河畔的場景,這種開創性的寫實風格和大量採用口語的手法對海明威、塞林格和福克納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一起開掘文學寶藏,致敬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
    從小學語文課本的《威尼斯的小艇》到高中英語的《百萬英鎊》(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再到英劇《九號秘事》(Inside No. 9),可見這位美國大文豪的作品受眾度絲毫不受時代更替的影響。
  • 百萬英鎊是美國著名短篇小說作家馬克 吐溫的作品
    百萬英鎊是美國著名短篇小說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裡面講述了一個窮光漢的奇遇。當時他正盯著一個被人咬過一口扔在臭水溝裡的梨子,隨著一聲「請進來吧」,他的命運得到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一對富豪兄弟打了個賭,哥哥認為一個誠實的窮光漢突然得到一張一百萬元的鈔票會餓死,因為他無法證明這鈔票是他的,而弟弟弟弟則認為他會過得很好,於是他們找到了我們的主人公,並贈與他一張一百萬的英鎊。
  • 從英語看英美文化差異
    不記得是哪個名人說的了,但從這句名人名言就可以看出儘管英美兩國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但文化差異還是很大。即使是同一種語言,卻有很多不同之處。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從英語反觀英美文化的愛恨情仇吧!1. 最正宗傳統的文化,到底是誰的?
  • 深入了解英美的逆文化差異
    英美語言差異,母語都是英語,但也有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兩種區別,英國人發音口語清晰字正腔圓,連讀和略讀部分較少,而美國人發音則是能省略就省略,能連讀就連讀,此外,某些字詞含義也有所不同,美國地鐵是「subway」英國地鐵是「underground」、美國商店是「store」英國商店是「shop」等。
  • 令人深思的經典老電影《百萬英鎊》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有趣的影片《百萬英鎊》。這是一部關於金錢的老電影(1954年的影片),該片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演說家,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多說無益,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經典老電影的魅力...影片開頭即向我們介紹了當時著名的英格蘭銀行,一位銀行工作人員取出了一張「紙」,遞給了面前的兩位大佬。
  • 入選語文課本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百萬英鎊》,你看懂了嗎?
    《百萬英鎊》和《我的叔叔于勒》分別是馬克·吐溫以及莫泊桑的經典短篇小說,都是入選了我們的語文教科書,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比如《百萬英鎊》的故事非常荒誕離奇,用「我」的角度去敘述,人物的心理活動一覽無遺,縮短了讀者與虛構事件的心理距離,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和感受力。所以我們在看待這個荒誕不經的故事時並不覺得違和,通過「我」面對變化的心理活動,讓複雜事件的起承轉合在極短的篇幅裡延展開來。黑格爾講:「從小孩嘴裡講的格言,和一個成年人講的格言,意思是不一樣的。」
  • 英美文化差異二
    希望我們的解釋能夠讓你對英美文化之間的差異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 你知道馬克·吐溫的代表作都有哪些嗎?
    你知道馬克·吐溫的代表作都有哪些嗎?馬克·吐溫作為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其創作的觸角紮根於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隨著生活閱歷加深,馬克·吐溫對美國表面繁榮掩蓋下的社會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百萬英鎊》一部非常經典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倫敦的兩位富翁兄弟打賭,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亨利,看他在一個月內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僅沒有餓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並且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一位富有尊嚴的黑奴形象這部小說從思想到技巧都有許多創新。
  • 《重返亞瑟王朝》馬克·吐溫的搞笑穿越小說
    《重返亞瑟王朝》 馬克·吐溫 著 瀋陽出版社 定價:29.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馬克·吐溫(835年-1910年)。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馬克·吐溫擁有高超的幽默、機智與名氣,被稱為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曾被推崇為「美國文壇巨子」,擅長寫諷刺小說。
  • 解讀《百萬英鎊》:為何成為學生時代必看經典影片之一
    今天介紹一部喜劇/愛情片《百萬英鎊》。這部電影拍攝於1953年,是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改編而來。電影講述了兩位英國富翁為了打賭,把一張面值為百萬英鎊的支票借給一位來自美國的窮途潦倒的年輕人亨利·亞當斯,並告訴亨利如果在一個月期限內完整無損地歸還,就能得到他們所能提供的任何工作。
  • 留學黨選校指南:英美高校學費大PK
    【環球網留學綜合報導】據英國廣播公司3月9日報導,英美兩國高校間的較量從未停息,學費競爭也是如此。有些人認為英國大學的學費要比美國更昂貴,也有些人認為英國大學不僅歷史悠久,且在學費方面也比美國的高校更平易近人。那實際情況到底是怎樣,英美高校間的學費對比,到底誰家更貴呢?
  • 讓孩子們通過繪本,與馬可•波羅一起重回曾經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兒童歷史百科繪本」正是以此為目的而創作的圖書,在這套專為孩子們打造的歷史類圖書,「絲綢之路兒童歷史百科繪本」中,我們將與馬可•波羅一起重回那段旅程,共同去看一看七百年前絲綢之路上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故事。讓孩子們能夠通過此書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更好地去了解中華歷史文化。
  • 他是美式幽默的繼承和發揚人,美國文學的鼻祖馬克·吐溫!
    眾所周知,馬克·吐溫是筆名,1835年11月30日,馬克·吐溫在美國密蘇裡州的漢尼拔出生。馬克·吐溫的父親名叫約翰·克萊門斯,是一名律師。馬克·吐溫(Mark Twain),美國作家、演說家,真實姓名是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 關於馬克·吐溫的十件趣事
    馬克·吐溫是美國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演說家,他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百萬英鎊》等等。小說裡有趣的故事並不是他留下的唯一遺產。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裡,他那充滿哲理和諷刺的語錄被後人傳誦著(有時是錯誤的)。馬克·吐溫,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寫了十幾部小說,外加無數短篇小說和散文。
  • 美文學名家-馬克·吐溫 —外語頻道—教育優選—最權威的國際教育...
    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美國幽默大師、小說家、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作品風格以幽默與諷刺為主,既富於獨特的個人機智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長篇)、《百萬英鎊》(短篇)等。
  • 30歲的馬克吐溫竟因偶然在酒吧裡聽到的一個故事一炮走紅
    名人趣事馬克·吐溫在酒吧裡聽到的一個故事使他獲得了「巨大的突破」。1864年,吐溫前往加州卡拉維拉斯縣,希望以探礦者的身份找到黃金。吐溫在《卡拉維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中用自己的話講述了這個故事。它於1865年在紐約星期六出版社出版,一炮走紅。
  • 胸罩扣的發明者是馬克·吐溫?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馬克·吐溫發明了胸罩扣在胸罩發明之前,東方女性主要穿肚兜,西方女性主要穿束胸衣,這種胸衣是用堅硬的鯨骨或動物角做的,穿上之後會使人呼吸困難,一點也不舒適,《亂世佳人》中斯嘉麗就穿過這樣的束胸衣。這就要感謝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了,沒錯就是那個著有《百萬英鎊》、《湯姆·索亞歷險記》等小說的美國著名作家。1870年,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結婚了,走進了幸福的婚姻生活。也許是愛情的力量,婚後一年,馬克吐溫就有了一個偉大的構想:搭扣。
  • 英美菸草公司2015年營收下降6.2%至131億英鎊
    騰訊證券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晚間消息,據市場觀察網站報導,英美菸草公司本周四公布了2015年財報。得益於豐厚的財稅收入以及合作方利潤增長,該公司利潤強勁增長。受匯率波動影響,英美菸草公司營收下降6.2%至131億英鎊,但在恆定匯率基礎上公司營收增長5.4%;2015年銷量下降0.5%,而2014年銷量下降1.4%。該公司2015年利潤為42.9億英鎊(約合59.7億美元),而2014年利潤僅為31.2億英鎊。
  • 幽默大師馬克吐溫的經典語錄,秒殺一切段子手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代表作品有小說《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
  • 英美文學閱讀和賞析
    英美文學是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是英語語言的精粹和重要載體,是英美國家文化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英美國家文化的知識瑰寶,諸如莎士比亞、歌德、狄更斯、培根、哈代、愛默生、海明威、馬克?吐溫等文學大家的作品,它的語言光輝、文學魅力、哲學思想、思想教育性是全人類不可多得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