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語文課本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百萬英鎊》,你看懂了嗎?

2020-12-27 沁說

郭沫若有言:「文學是社會現象經過創造過程的反映;反過來,社會要受到文學的創造性的影響被塑造。社會向文學提供素材,文學向社會提供規範。」歷久彌新的文學作品,都隱含著對一個國家社會史的佐證,在不動聲色中針砭時事,映射出時代的沉痾痼疾。

《百萬英鎊》和《我的叔叔于勒》分別是馬克·吐溫以及莫泊桑的經典短篇小說,都是入選了我們的語文教科書,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百萬英鎊》 的寫作背景是19世紀90年代初的英國社會 ,《我的叔叔于勒》 的創作背景是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 ,雖然描寫的是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狀態,但馬克·吐溫和莫泊桑共同身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作品所傳遞出來的對現實社會的諷喻和揭露卻殊途同歸。

從創作手法看兩者間的共通之處

① 第一人稱敘事

《百萬英鎊》和《我的叔叔于勒》都是以第一人稱敘事。《百萬英鎊》中的「我」是舊金山一個熟練股票交易的普通辦事員,在一次駕駛小帆船出海時被困,被一艘開往倫敦的大船所救,於是身無分文的「我」流落到倫敦街頭。飢腸轆轆的「我」捲入了兩個倫敦富商兄弟的打賭,將一張無法兌換的百萬鈔票贈予「我」一個月,看「我」在規定時間如何應對。結果「我」通過這張巨額大鈔,輕鬆地在英國立足,並聲名鵲起順當地躋身進倫敦的上流社會,並且利用自己的名聲順勢而為成功賺取了真正的一百萬,同時還收穫了美滿的愛情。

《我的叔叔于勒》是以「我」從孩童的角度去感受家人對叔叔于勒的態度轉換。于勒的身份從被父母唾罵的敗家子到遠渡重洋的富翁,成為全家人賴以在貧困中看到希望的精神力量。當「我」 的家人在遊船上看到叔叔于勒只是個賣牡蠣的窮苦水手時,那種期盼于勒歸來的熱烈變成了避之而不及的厭惡。「我」在看到于勒叔叔飽經滄桑的愁苦面容後,偷偷將付完牡蠣後剩下的十個銅子作為小費給了他。

作為短篇小說,第一人稱敘事可以使故事的結構和情節更為集中凝練,單線視角可以快速推動小說的發展節奏。比如《百萬英鎊》的故事非常荒誕離奇,用「我」的角度去敘述,人物的心理活動一覽無遺,縮短了讀者與虛構事件的心理距離,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和感受力。所以我們在看待這個荒誕不經的故事時並不覺得違和,通過「我」面對變化的心理活動,讓複雜事件的起承轉合在極短的篇幅裡延展開來。

黑格爾講:「從小孩嘴裡講的格言,和一個成年人講的格言,意思是不一樣的。」《我的叔叔于勒》正是善用了兒童視角。當成人社會的冷漠勢利、愛慕虛榮通過一個天真孩童的眼睛展露無餘時,這種對現實陰暗面的抨擊力來的更為強烈和震撼。兒童的「我」看不到叔叔于勒的窮酸,他看到的是叔叔布滿皺紋的手和愁容滿面的臉,這種來自「我」的悲憫之下,透露出的是時代的無奈和希望。

《百萬英鎊》電影劇照

② 諷刺手法的運用

《百萬英鎊》裡,當衣衫襤褸的「我」拿出那張巨鈔時,商人們前後面目的巨變被刻畫的入木三分。從一開始的怠慢和鄙薄即刻變得滿面堆笑,認為我「這樣一個有錢的紳士是可以放膽相信的」,裁縫店本來是從一堆客人退回來的西裝裡挑出最皺巴巴的一件來給「我」,到一口氣給「我」訂了大禮服、常禮服、襯衫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東西,極盡諂媚地誇讚討好。「我」還是那個一無所有的流浪漢,另眼相看的只是這張百萬大鈔,而作為它的持有者想當然被賦予誠實、可靠、上流的標籤。錢加持了個人品德,於是「我」吃喝住行,統統記帳,雖說其實是個窮人,卻有錢可花,過起了闊佬的日子。

「我」順利地拜訪了美國公使,受邀參加貴族名流們的餐會,和富家千金談戀愛,用自己的名譽擔保賣出一座朋友無法脫手的礦產,淨賺了100萬英鎊。 在金錢的濾鏡之下,「我」從最初的惶恐到自我膨脹、心安理得,他人盲目的信任和吹捧,無一不體現出精妙的反諷。

《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家庭貧困交加,卻在每個星期日裡,全家人穿上唯一套體面的衣服,莊嚴鄭重地在港口的防波堤上走一遭。在看到港口駛來的海船時,不無期待地說上一句:「假如于勒就在這船上,那是何等驚喜事情啊!」此處的願景又為在船上與于勒相遇時的躲避埋下伏筆,前後態度的對比,是一處極大的諷刺。

母親本來對於叔叔的評價是「將來好心眼兒的于勒回來後,我們的生活便會好起來。那是一個很能幹的人!」 ,在船上發現于勒只是個衣衫襤褸的老水手時,母親憤怒地說「我一向認為這個扒手做不成一點好事,並且有一天他又會賴在我們身上來的!一個姓達勿朗詩的,怎能夠渴求在他的身上撈到一點什麼……」

于勒個人品質的褒貶同樣是取決於他身份的改變,身價成為衡量他價值的唯一標準,人物矛盾的言行通過諷刺手法表現出來,使故事在表達上產生了極大的戲劇張力。

假如于勒就在這船上,那是何等驚喜事情

從創作背景看小說的深遠意義

① 19世紀的英國

工業革命定義了19世紀的英國。源自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把這個潮溼島國從歐洲的邊緣地帶推向世界經濟的中心。到了19世紀中葉,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資本的崛起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比如階級固化、階級剝削以及由此引發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文學是社會的現實產物,當時風行的浪漫主義文學逐漸被披露陰暗面的諷刺現實主義文學所替代。

《百萬英鎊》正是以19世紀末期的倫敦為創作背景,通過極其誇張荒誕的故事和人物刻畫,把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汙染、對人性的扭曲顯露無遺。「我」受邀參加貴族名流的晚宴,最後卻為了爭著坐首席而不得不取消,因為排名的位次意味著身份和地位的高低,「我」雖身為社會底層,但百萬英鎊擁有者的身份讓「我」獲得空前的自信,在和公爵爭論血統的高貴時,不惜追溯到人類始祖亞當。最後所有人選擇公平地在客廳裡,站著吃完少得可憐的兩碟茶點。

資產階級對於尊卑血統的執著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而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已然滲透進各個階層的認知裡,小人物更是最愚昧的趨附者和踐行者,才有了「我」從一文不名的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的奇遇。而給予「我」奇遇人生的倫敦富翁兄弟,僅僅出於好奇打賭,便將一個底層人物的命運隨意操控,這種階級的絕對權威和對人性平等的漠視,更凸顯了資本社會的冰冷和無情。

《百萬英鎊》電影劇照

② 19世紀的法國

再看同時代背景下的法國,1870年的普法戰爭爆發之後,普魯士王國大獲全勝,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法國戰敗後籤訂了割地賠償,這份屈辱的賠償條約直接牽滯了法國的工業發展,失去蘊藏鐵礦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得法國缺失了重要的自然資源,農業和經濟發展陷入了困境,財政寡頭對勞動人民進一步的盤剝加速了小資產階級的破產,底層人民的生活舉步維艱。

「我」的叔叔于勒正是在這種境況下,隨波逐流踏上了遠渡重洋的淘金之旅,希望在國外闖出財路後衣錦還鄉。「我」的父親菲利普勤懇工作勉強才能養家餬口,「我」的母親節衣縮食才能堪堪維持家庭開銷。勤勉克儉的生活並不能改變身處社會底層的處境,遠在他鄉的叔叔于勒,成為全家人脫離困頓的唯一指望,這份虛無縹緲的希望支撐著全家人生活的奔頭,同時也說明了底層人民沒有能力改變命運,對于勒榮歸故裡的渴望終歸是精神上無力的逃避和寄託。

菲利普一家的貧窮催生了對財富的渴望、對上層階級享樂的嚮往。相信大家都記得菲利普在遊船上看到兩個貴婦人優雅地吃牡蠣後忍不住效仿的情節,菲利普極力的「優雅」背後,正是一個窮人卑微的愛慕虛榮,同樣的行為舉止使他更接近富人的「好派頭,文雅、高尚」。

「有錢的」于勒叔叔的存在,讓二姐的戀愛對象頃刻不再動搖,立刻決定了和二姐的婚事。當菲利普夫婦發現于勒窮水手的身份後,從不敢相信到恐慌再到憤怒和厭惡,人性裡金錢至上的冷漠疏離昭然若揭,小人物物慾的卑瑣看似醜惡,其實還有一層現實的悲哀,生存的本能擠壓掉人性裡的善良美好,這不是個人的責任,而是時代壓制下無法逃避的必然。

馬克·吐溫和莫泊桑

思考和結語

木心曾說:「文學不宜寫天堂地獄,宜寫人間。」馬克·吐溫和莫泊桑都是從現實社會中汲取素材,用誇張、諷刺的筆調呈現。《百萬英鎊》中的「我」是一個股票辦事員,這和馬克·吐溫的個人經歷有關,他正是一個出身底層、歷經生活磨難的人,做過報童、工人、水手、淘金客、記者等多種工作,也曾因為沉溺於股票帶來的虛妄的富足中而面臨跌停破產。因此在他作品的人物塑造上,都有他經歷上的影子。

莫泊桑出生於法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深諳上流社會的虛偽浮華,他曾經在普法戰爭爆發時應徵入伍,戰爭讓他更為深刻地意識到戰爭所引發的現實意義,因而他的作品裡透露出對社會風氣的揭露,對小人物的同情和悲憫。

「文學不是描寫真實,而是創造真實」,從虛構的故事中窺見現實的社會,通過作品引發讀者對寫作目的的理解和思考。馬克·吐溫被稱作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莫泊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譽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偉大的作家都是時代敏銳的洞察者,他們通過文學作品警醒世人,跨越時間的限制,將真實的社會生活和現實矛盾重現,發人深省。這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意義之所在。

END.

愛讀書,好電影。人生百態,書中見天地;世間炎涼,影中觀日月。歡迎關注我的帳號:耳目讀書~

相關焦點

  • 課文《我的于勒叔叔》:刪減了人性光輝,誘導了偏見
    最近閱讀了《我的于勒叔叔》原著,才真正感覺這是一篇偉大的作品,與之前學習這篇課文時有不同的感受。《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並被入選在中學語文教材之中,現在是九年級語文課本的第15課。這篇文章的內容很簡單,以兒童的視角講述了一個金錢和親情的故事。主人公有一個叔叔叫于勒,早年敗光家產,讓人唾棄,被掃地出門後不知所蹤。
  • 金錢與人心——讀《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金錢與人心——讀《我的叔叔于勒》有感法國作家朱爾斯·勒納爾認為,人與野獸區別不過在於:人為金錢而擔憂。我本並不認同,但當我讀完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後,我深有體會。金錢到底能將人心腐蝕到何等地步呢?文中的菲利普夫婦因于勒大肆揮霍家產,不惜將自己這個親弟弟趕去美洲,卻因聽說于勒在美洲賺了一大筆錢,又望眼欲穿地盼他回來,後來于勒淪為流浪漢,菲利普夫婦立刻變臉,一面發狠地唾罵他,一面果斷地帶著一家老小遠離了這個「危險」。
  •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刪去了3處關鍵信息,毀了原著的「靈魂」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經典短篇小說,因為作品本身較有代表性,這部短篇小說還入選了中學語文教材。遺憾的是,語文教材中收錄的一直是編輯們大動手腳過後的「刪節版」。對於入選課文的教材而言,雖然很多名著都逃脫不了在思想內容、語言上「被加工」的命運,但是《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所作的刪改卻令人難以接受。
  • 我的叔叔于勒
    于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人們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上從勒阿弗爾到紐約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我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裡就做上了不知什麼買賣,不久就寫信來說,他賺了點兒錢,並且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這封信使我們家裡人深切感動。
  • 人教版初三年級課文,以兒童的名義,解讀《我的叔叔于勒》
    你會想到什麼問題?還有就是你所提出來的這個問題,你又是怎麼回答的?比如:為什麼會是「我的」叔叔于勒呢?而對於我來說可能會這麼回答,這篇課文是以若瑟夫的兒童視角來寫的。其實這篇課文就好比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樣,因為《孔乙己》這篇文章是以鹹亨酒店的一個小夥計的視角來寫的。
  • 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練習
    第9課《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練習 【同步評價】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 A、闊綽chuo?) 襤褸la?n) 棧橋zha?n) 別墅ye?) B、撬開qia?o) 熱忱che?n) 詰責jie?) 深惡痛疾wu?) C、牡蠣li?)
  • 15.我的叔叔于勒
    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有人說錢能使黑的變成白的,能使醜的變成美的,能使親人反目成仇,能使仇人推手言和……錢真的有這麼大的魔力嗎?還是讓我們從《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尋找答案吧!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寫作背景本文選自短篇小說集《羊脂球》,寫於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 再讀《我的叔叔于勒》:窮在鬧市無人問,窮人的艱辛越早明白越好
    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圍繞著主人公于勒展現了金錢的崇高地位,以及社會底層者無力改變現實狀況的悲慘。1、底層的卑微者,沒有動作,語言和思想于勒是誰,也就是"我"的叔叔,菲利普夫婦本打算是來投靠這個叔叔于勒的,但是是在遊船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忽視了他。他們的眼裡只有漂亮太太吃牡蠣的優雅,旁人不值一提。
  • 《我的叔叔于勒》:人生處處是于勒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小說講的是年輕時的于勒大肆揮霍,人財兩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地掃地出門的地步。既至美洲,賺了小錢,兩年後又發了大財,成為大家的「福星」。比如于勒在別人眼中只是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老水手,在船長眼中是個「窮困潦倒的法國佬」,在「我」媽媽眼中是個沒賺到錢的混蛋,而在「我」父親知道那個賣牡蠣的人是于勒之後的表現也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
  • 評析程紅兵老師執教《我的叔叔于勒》
    程紅兵老師執教《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從課堂實錄看,他確定的教學內容同樣是從傳統小說教學內容的情節、人物和主題入手的。但他的文本解讀、學習活動設計、課堂上思維的點撥總結讓這一堂課變得較為精彩。他不是孤立地先理清小說情節,再分析人物,最後理解主題。而是將三個內容融合在一起,以菲利普夫婦對于勒評價和態度的變化為教學線來設計學習活動的。
  • 淺談《我的叔叔于勒》:一個有錢的中年男人絕對比窮人受尊重
    導語: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寫的《我的叔叔于勒》刻畫了眾多人物的鮮明性格,影射現實,其中「我的叔叔于勒」最為明顯。于勒叔叔是中年窮人的代表「輪船緩緩地離開防波堤,在平靜得如同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向前駛去。」
  • 文本的尊重與文本的超越——執教《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學生異口同聲的「金錢」讓我知道,學生已經初步觸到了文章的主題,但還不夠。接著,「變」中「不變」這個問題,讓學生看到了少年若瑟夫純真的內心,「我的叔叔于勒」,「這是我的叔叔,爸爸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同義反覆的句子朗讀中,學生理解了作者為何從一個十幾歲少年的角度進行寫作,理解了為何編者設計此課文的目的。
  • 《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你只看懂菲利普一家人的勢利,你一定還年輕
    最近空閒時間很多,又重溫了莫泊桑的幾篇經典短篇小說,依然很有感觸,尤其是十多年前就讀過的《我的叔叔于勒》。01寄希望於他人,就難免傷心失望菲利普一家人自從收到于勒的來信以後,就開始幻想靠著于勒過上好日子。最初的心情或許有可理解之處,可他們竟然等了整整十年。
  • 《我的叔叔于勒》:貧窮是原罪,金錢才是資本主義社會萬能試金石
    今天,我將結合《我的叔叔于勒》來分析,金錢作為當代社會衡量價值的標準,它的存在具有怎樣現實的意義。約瑟夫是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敘述者,也是一個經歷者。我給了一個乞丐5法郎,即使那個像乞丐一樣的老人給我們一家帶來了新鮮的牡蠣,很明顯那些牡蠣不值這個價錢。我為什麼要多給?只是當作小費嗎?《我的叔叔于勒》的開篇就只是短短的幾句話,給我們帶來疑問的同時,又吸引我們閱讀的興趣。
  • 淺析《我的叔叔于勒》,全面釋解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的涼薄和通透
    作者圖片再讀《我的叔叔于勒》,內心翻滾的是在法國作家筆下莫泊桑描述的活生生的于勒叔叔的音容笑貌,以及菲利普夫婦在不同時期的于勒的表現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不同態度,揭露並諷刺了在資產階級社會中
  •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純粹,踏實,自信是生活的底色
    如果于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莫泊桑享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我的叔叔于勒》講述了于勒兄嫂對于勒態度從厭惡、期盼,到避之不及的幾番大轉折的故事。
  • 那些年被語文課本安利過的東西,你中招了沒?
    說到語文課本,都是我們每個人青春年少時最美好有趣的記憶之一 ,若干年後回憶起來都是覺得回味不已,今天跟大傢伙談談那些語文課本中讓我們記憶深刻的瞬間。魯迅先生的西瓜還有猹,至今都被人津津樂道!還有很多網友也紛紛提出自己心中語文課本安利給自己的東西,讓我們也一起來看看吧!
  • (在線學習)人教統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15課《我的叔叔于勒》知識點+圖文解讀+教學視頻
    第15課《我的叔叔于勒》一、作者簡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許多作品流傳甚廣,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小說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說有《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
  • 語文課本被刪除原文裡的「秘密」
    1990年代中學語文課本封面如果不是偶然翻閱《古本小說集成》,如果不是生於1980年代,那過億青少年集體使用同一套中學語文課本的年代,如果沒有時代的變遷,如果沒有網絡……網友「洞庭湖邊的野草「818(網絡用語,扒一扒的意思)我們以前語文課本上被刪改的文章吧!」——這篇由「洞庭」發起的帖子,迅猛成為5月份天涯社區灌水量最多的熱帖。「洞庭」發現,當年初一語文課本的文言文《口技》刪除了「少兒不宜」的片段。
  • 語文課本裡的美食,于勒的牡蠣,傻二哥的藥糖,孔乙己的茴香豆
    有些關於美食的記憶永遠留在了腦海裡,也包括曾經在課本裡看到的那些。也許是作者的寫作手法太傳神,也許是筆者肚子裡太缺少油水,總之當年上學時每當看到課本裡有關於食物的描寫,總是有一種垂涎欲滴的感覺。五、《我的叔叔于勒》,于勒的牡蠣這是莫泊桑的一篇諷刺小說,至今讀來也能感受到人性的陰暗一面,尤其是當小說的主角「我」在心中默默念叨:「這是我的叔叔,我父親的弟弟」時,更是讓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