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了《我的于勒叔叔》原著,才真正感覺這是一篇偉大的作品,與之前學習這篇課文時有不同的感受。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並被入選在中學語文教材之中,現在是九年級語文課本的第15課。這篇文章的內容很簡單,以兒童的視角講述了一個金錢和親情的故事。
主人公有一個叔叔叫于勒,早年敗光家產,讓人唾棄,被掃地出門後不知所蹤。後來,于勒叔叔來信說自己發了大財,於是主人公一家人把他當於了福星,急切地盼望著他回來。但是,當主人公一家人在船上遊玩時,卻看到了窮苦的賣牡蠣的人就是于勒叔叔,美夢化為烏有,對于勒叔叔的態度大為轉變,趕緊溜掉,怕于勒叔叔給他們的麻煩。
我還記得,當時老師講解這篇文章時,強調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過主人公一家對于勒叔叔態度前後的轉變,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觀,人性的自私自利,人與人之間的利用關係,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然而,當我重讀了原著之後,我感覺,作者對主人公父母的諷刺更加毒辣,主人公于勒叔叔流露出更多的同情。在我看來,作者雖然對自私自私的人性和金錢觀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但根本不是文章的主旨。文章更多的是表現底層小人物的悲哀,流露著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正是這份悲憫,讓人們意識到生活的不易,讓人們去珍惜,去尊重,去理解,激發人們去追求,去改變。
我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的感受呢?經過認真比較,我發現課本內容對原著進行了大幅的刪解和修改。這種刪改,刪掉了小說中的人性光輝,扭曲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誘導我們產生了錯誤的認識,產生了偏見。
我們來看一下,課文都對原著進行了哪些主要的修改。
1、文章開頭
一個白鬍子的老頭兒向我們要求布施。我的同學約瑟甫達勿朗詩給了他一枚值五個金法郎的銀幣。我吃驚了。他向我說起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可憐的人使人想起了一個故事,現在我就可以告訴你,這件事我一直沒有忘記過。你聽我說吧。
原著有這樣一個開頭,而課本並沒有。那麼兩者有什麼區別呢?有這樣一個開頭,就給整篇文章定下了一個基調,主人公對弱者是非常同情,並願意給予自己最大的幫助。有這樣一個基調,再去讀文章的內容,自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2、文中對父母生活窘境的描寫
原著中描寫:
我母親因為我們生活得不寬裕很感痛苦,時常找著好些尖刻的話,好些遮遮掩掩的和不顧信義的閒話去對付父親。這位可憐的丈夫當時有一個教我傷心的手勢。他每每張開手掌擱在額頭上,儼然是去擦汗一般,可是汗呢?並沒有,他絕不答辯。
課本中沒有這樣的描寫。課本中只是簡單地敘述了主人公家庭生活的窘境。
那原著為什麼要花筆墨描寫這些,想說明什麼呢?其實這段話的情形,大家都深有體會。一個生活貧寒的家庭,因為經濟問題發生爭吵是難免的事情。妻子指責丈夫那時常有的事,有時候轉變沒角,有時候破口大罵。丈夫呢?自知自感理虧,在妻子面前認錯,不敢反抗。
這段話寫出一個窮寒家庭的悲哀,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為什麼貧窮家庭的夫妻為什麼不能相互扶持,共同奮鬥,反而是爭吵不斷,落井下石呢?這也為後文做了鋪墊。
3、文中對一家人去海邊遊玩的描寫
原著中描寫:
我們就打扮得齊齊整整到港口的防波堤上去走一遭。父親穿上衣襟大禮服,戴上絲光高帽子,套上手套,伸起胳膊給母親挽著,母親插戴得花花綠綠像是一般過盛節的海船掛著各種旗子。妹妹都是早已打扮停當,專心等候出發的信號,不過到了最後的那一剎那,總有人在家長的方襟大禮上頭髮見了一和油跡,於是不得不趕忙用一塊浸著汽油的破布頭兒去擦掉它......我現在還記得我的可憐的父母在星期日散步之中的莊嚴氣概,他們臉上的嚴肅,他們態度上的正經。他們挺直了脊梁,伸直了腿子,鄭重地走,仿佛一樁極端重要的事件要靠著他們的這種態度才能完成一樣。
課本是對這段描寫大幅的刪除,只簡單地寫到,一家人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散步。
原著中這段誇張的描寫,嘲諷了這一家人的虛榮。他們生活艱難困苦,但是在外人面前還要保持尊嚴,典型的打臉充腫子。這也就解釋了,這對夫妻,為什麼聽說于勒叔叔有錢了,就會欣喜若狂,急切地期盼他能回來,好沾他的光,得他的好處。
原文沒有這段描寫,只是平淡的進行敘說,就少了原著是這種強烈的諷刺。
4、文章的最後
原著中描寫:
等到快要靠近堤岸時,我心裡起了一個強烈的欲望,想去再和我的茹爾叔見一次,想自己走過去,想向他說幾句安慰的話,體己的話。
但是,當時沒有一個人再要吃牡蠣了,他早已無影無蹤,無疑地,他早已走到供給這種可憐的人做住宿之所的臭氣燻人的底艙去了。
......
這就是你會看見我有時候拿出一塊值 得一百銅子兒的銀幣給流浪者的理由。
課本中將這個結尾刪掉,只是簡單地說,他們一家離開了遊船,避免和于勒叔叔相見。
原著的最後,再次表達了主人公對于勒叔叔的同情,沒有見到于勒叔叔,沒有和他說上安慰的話,體己的話,讓他留下了遺憾,因此,他見到流浪者,才會有如此的同情之心,才會如此的慷慨施捨。
比較原著和課文,就會發現,課文進行了大幅的修改,刪減了主人公的同情之心,刪減了貧窮家庭夫妻之間的內鬥,刪著了底層人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缺少了這些細節的描寫,就讓課文給人的感覺過於平淡冷靜,無法將讀者帶入故事之中,去體察小說人物的內心世界。正是如此,課本的主旨就只剩下了對赤裸裸的金錢觀的批判,對人性自私自利的批判。
只是,一篇小說只是對社會和人性的醜陋進行猛烈的批判,不會讓人感到窒息和絕望嗎?一個讓人窒息和絕望的小說,怎麼會成為一篇經典的小說,永世流傳呢?
顯然,只有讀了原著,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出底層小人物的悲哀,不僅僅是于勒叔叔,還有主人公一家。只有讀了原著,我們才能感受到作者想通過這篇文章表達出來的悲憫之情。只有讀了原著,我們才能對弱者多一些同情和尊重,才能激發出我們去改變這個現狀,實現美好的願意。
願世間沒有悲哀,願每個人都得以善待,我想這才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吧。
因此,我覺得對於外國的文學作品,學生們還是應該再去讀一讀原著為好,否則,就會忽略作品真正想表達的思想,產生出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