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寫的《我的叔叔于勒》刻畫了眾多人物的鮮明性格,影射現實,其中「我的叔叔于勒」最為明顯。
于勒叔叔是中年窮人的代表
「輪船緩緩地離開防波堤,在平靜得如同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向前駛去。」
我們以故事的開頭開始這篇文章。
主人公若瑟夫從小就聽聞于勒叔叔的大名,在他的幻想中,于勒叔叔是一個成功的大商人,坐擁財富。
可是,在去哲爾賽島的途中,發現「富翁」于勒居然在甲板上賣牡蠣。若瑟夫的父母直接裝作不認識,覺得有失顏面。而若瑟夫則同情他的叔叔,給了他叔叔小費。
我們且不說于勒的家人怎麼樣,于勒更有特點。
他是中年人的另一種極端,人到中年沒有錢就抬不起頭,非常落魄,非常卑微,非常無奈。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人到中年的時候可以光鮮亮麗,但是總有人沒那麼幸運,于勒就是其中一個。
曾經有一句話很火,「我們最終,或許都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人。」
我們都希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但是在他鄉僅僅為了生存就已經花盡了所有的力氣。
你可能想當個歌手,為了家庭你放棄了;
你可能夢想環遊世界,為了家庭你放棄了;
你可能想擁有一輛跑車,為了家庭你放棄了;
……
我們一直放棄,就是為了不讓自己窮,不讓別人看不起自己。
錢真的很重要!
在我的身邊也有一個叔叔,他是我爸的親弟。
曾經他光環在身,985院校畢業,上市公司運總經理,年收入超百萬,市區擁有兩套房。
每次過年回到老家,村裡人都一窩蜂湧過去噓寒問暖。每個人都希望跟他攀點關係,以後自己的子女到大城市有個照應。
對於在大城市有頭有臉的人,誰不想搭關係啊!換作是我,我也肯定會的。幸運的是,他就是我的叔叔。
那時我剛從學校畢業出來,直接奔著叔叔去。他動用他的人脈,幫我謀得一份好工作。
有一天,從小眼光就看得很遠的叔叔辭職了,說要自己創業,開一家公司。那年他42歲。
沒想到毫無經驗的他居然真的開始做起來了,找來了幾個朋友一起。
在兩年間,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宣布破產。和他合夥的朋友都捲款而走了,留下他欠了一屁股債。
他不得不把全部存款拿出來,而且把兩套房子也給賣了才足以還債。他變得一貧如洗。
那年回老家的時候,村裡的人都好像不知道他回來了一樣,他的家變得非常冷清,只有我們幾個兄弟姐妹的子女去看他。
年後他回去找工作,基於他的學歷和經驗,他很快就在私企找到了一份總監的工作。
在這幾年間,沒有人去他家噓寒問暖。可能每個人都想著,他欠了一大筆債,一輩子都還不清了,就沒必要再繼續討好他了。
五年後,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在一家更大的上市公司當了總經理,年薪三百萬。
他又買起了房和車,日子過得舒舒服服。
這一次他回到老家,把那些前來奉承的人都拒之門外了。
人到中年,如果你有錢,皆大歡喜,事事順心;如果你沒錢,別人會對你另眼相看,把你拒之門外。
人到中年,生活都變得很現實了!
于勒叔叔的多種結局。
再說回《我的叔叔于勒》,這部小說還沒有個最終的結局。
我們不妨設想多個結局來探討:
第一種,于勒客死他鄉,無人問津
其實于勒知道那是他的親戚,一聽口音就知道了。
但是礙於自己沒錢,又十分落魄,就不敢打招呼,甚至都不敢抬頭。
多年後,他隨輪船漂泊無依,最後病死他鄉,含淚而終。
一個落魄的中年人,將不會被人看得起,只會招人排擠。
第二種,于勒突然暴富,榮耀回歸
于勒在賣牡蠣的時候,碰到一位有心的大商人。于勒在跟他聊天時,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位大商人覺得于勒很有想法,就帶著他一起發展。
多年後,于勒55歲了,憑著他的聰明才智,他成功當上了百萬富翁。
他衣錦還鄉,不僅兌現了當初的承諾,也在故鄉做起了事業,帶動周圍的人致富。周圍的人都對他很尊敬。
一個有錢有事業的中年男人,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存在,就像有光環護身一般。
第三種,于勒完成承諾,招人嫌棄
于勒靠賣牡蠣賺夠了當初承諾給他兄長的錢,一身落魄的回到了家鄉,其間的艱辛我們不難想像。
起初,他的兄長是非常開心的,因為他帶回了當初承諾的錢,把他當家人一樣。
久而久之,看著自己的弟弟已經落魄成這樣了,跟他往來有失顏面,所以就疏遠他。
于勒呢!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又坐上了當初的郵輪,開始了漫無目的的流浪生活了!
一個兌現承諾的中年男人絕對比不上一個有錢的男人受尊重!
不難看出,一個有錢的男人絕對沒錢的男人更受尊重!
最後,我們以小說的最後一段結束:
在我們的對面,一片紫色的陰影出現在天際,仿佛從海裡鑽出來似的,那就是澤西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