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裡的美食,于勒的牡蠣,傻二哥的藥糖,孔乙己的茴香豆

2020-12-11 相聲小品電影電視

這是一篇懷舊文。

曾幾何時,買回來的西紅柿永遠吃不出當年的味道,讓人眼花繚亂的方便麵再也找不到當年的驚豔。

有些關於美食的記憶永遠留在了腦海裡,也包括曾經在課本裡看到的那些。

也許是作者的寫作手法太傳神,也許是筆者肚子裡太缺少油水,總之當年上學時每當看到課本裡有關於食物的描寫,總是有一種垂涎欲滴的感覺。

筆者就從當年學過的課文裡找出十個印象深刻的段落分享給大家,大多數課文可能只有七零後八零後這批人才能懂。

一、列寧的《六個墨水瓶》

這是一篇描寫列寧坐牢時堅持地下工作的文章,為了躲避看守檢查,列寧把麵包捏成墨水瓶,在裡面灌上牛奶,然後蘸著牛奶在紙上寫字,牛奶幹了之後用火一烤就能顯示出來文字。

每當看守來檢查時,列寧就會把麵包做的墨水瓶塞進嘴裡大嚼起來,最多的時候他一天吃了六個墨水瓶。

現在的孩子可能覺得麵包牛奶都吃膩了,可當年這玩意對於筆者和大多數同學來說真的是稀罕物,因此當年學這篇課文時,筆者最感興趣的就是坐牢也能吃麵包喝牛奶。

無獨有偶,關於列寧,還有一篇《綠色辦公室》也很有名,列寧住在湖邊,有窩棚有吊鍋,鍋裡煮著早餐,他坐在湖邊奮筆疾書,雖然他是被流放,但這種純天然的辦公環境是目前很多人嚮往的。

二、《大森林的主人》,獵人的烤松雞

這也是一篇前蘇聯的文章,其中讓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地方,一個是獵人用乾苔蘚塞到空包彈裡點火的方法,另一個當然是讓人垂涎欲滴的烤松雞。

把打來的松雞拔毛,去掉內臟,用大樹葉裹上松雞埋到坑裡,坑上面再蓋上土,在土上燒起篝火,過一會兒,扒開浮土,將烤好的松雞拿出來就可以吃了。

這個方法大體上類似我國的叫花雞做法,但由於故事是在野外大森林裡,松雞也是野味,更顯得美味和來之不易。

三、《草地晚餐》,牛骨燉野菜

這是描寫紅軍過草地的一篇文章,為了節省糧食,紅軍將僅有的一頭犛牛殺了,牛肉做成乾糧,牛骨頭和野菜一起燉湯。

作者的本意是告訴我們紅軍過草地的艱難,但當年一幫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學生卻在惦記著那牛骨燉野菜湯好不好喝。

當年可能看不太懂,但現在重看,可以感覺到,其實作者營造的那種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才是最可貴的。

四、《金色的魚鉤》,野菜魚湯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老班長為了照顧三位紅軍小戰士想盡辦法,用縫衣針做成魚鉤釣魚燉鮮魚野菜湯給小戰士喝,自己卻捨不得吃,最後在走出草地前不幸犧牲。

也許是魚湯的緣故,也許是沒吃過野菜的緣故,反正當年同學們在感動的同時對老班長的野菜魚湯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更體現了人性在絕境中的偉大。

五、《我的叔叔于勒》,于勒的牡蠣

這是莫泊桑的一篇諷刺小說,至今讀來也能感受到人性的陰暗一面,尤其是當小說的主角「我」在心中默默念叨:「這是我的叔叔,我父親的弟弟」時,更是讓人感慨。

相信不少家在內陸的同學在學這篇課文時,最感興趣的無疑是于勒手中的牡蠣,當年家裡餐桌上能看到的海產品有限,壓根沒聽說過什麼是牡蠣,甚至連讀課文的班主任都沒見過。所以對於牡蠣的好奇困擾了筆者好多年。

等到見到牡蠣時,老實說,那玩意徹底打碎了筆者心目中的幻想,唉,也許是沒有口福吧 ,筆者到現在也沒生吃過牡蠣,從未體驗過那種優雅的吃法是什麼感覺。

六、《傻二哥》,傻二哥的藥糖

這是評劇大師新鳳霞的作品,文字非常樸實,故事也非常純真,傻二哥的藥糖和他吆喝賣藥糖的方式也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筆者當年一直揣摩的一件事是,那個賣藥糖的吆喝到底是怎麼唱的,那個藥糖是什麼味道的,長什麼樣子。

後來在天津看到了藥糖,只是不知道和傻二哥的那個藥糖是否有區別,不過筆者也沒買幾塊嘗嘗,就怕嘗過了之後會失望。

七、《榆錢飯》,丫姑的榆錢飯

這乾脆就是一篇以美食為主題的文章,劉紹棠用吃榆錢飯的歷史反映了農村的巨變。

筆者當年對榆錢飯一直有一個誤會,因為筆者老家極少能看到榆錢,也不知道榆錢那玩意能生吃,所以筆者就想當然以為這個榆錢其實和槐花差不多,能生吃也能做飯。

直到後來看到真正的榆錢飯時,筆者才愕然,原來是這樣的,罷了罷了。

八、一家三口的《一碗陽春麵》

這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說,來自於日本作家,主要體現了面對困苦自強不息的精神。

故事雖然短,但非常經典,記得當年剛學過不久就有班級將此改編成了話劇,後來筆者在網絡上還看到了日本拍的同名電影,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不過,有意思的是,其實日本小說原文是《一碗清湯蕎麥麵》,不過可能由於麵條的特點相似,因此被翻譯成《一碗陽春麵》也說得過去。

陽春麵,筆者好歹吃過幾次,怎麼說呢,味道還是不錯的,可惜不是筆者的菜。

九、《社戲》,阿發家的羅漢豆

魯迅先生的作品《社戲》,今天讀來依然感覺妙趣橫生,尤其是一幫小孩子在那裡看社戲罵老旦的情節,讓人忍俊不禁。

但更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還是關於吃的,迅哥兒和雙喜、阿發等人回程時去阿發家和六一公公田裡偷了羅漢豆,然後就在船上做熟了吃,好像夜宵一樣。

筆者一直沒弄明白的是,羅漢豆到底是怎麼做的,是烤的還是煮的還是燉的?至於什麼味道,迅哥兒也沒寫,只是說「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當然,我們知道,迅哥兒那天晚上根本沒看到啥好戲,他的思緒和如今的筆者一樣,都是在懷念那無憂無慮充滿回憶的童年。

十、《孔乙己》,鹹亨酒店的酒和茴香豆

相信很多人都會以為筆者想說「孔乙己的茴香豆」,不,筆者更感興趣的是鹹亨酒店的酒、鹽煮筍和茴香豆。

筆者總以為站在櫃檯前喝一碗溫熱的黃酒,吃幾筷子鹽煮筍或茴香豆是極解乏的方式,於是後來專程去了紹興,果然,那裡確實有一個鹹亨酒店。

孔乙己不再是被取笑的人,而是變成塑像站在酒店門外招攬客人,櫃檯前依然掛著一個牌子:孔乙己欠酒錢十九文。

只是,喝了黃酒,吃了鹽煮筍和茴香豆之後,筆者心中也突然有了迅哥兒在《社戲》裡的感慨:

再也沒有當年那樣的感覺,再也沒有當年那樣的念想。

相關焦點

  • 茴香豆?那些被語文課本種草的美食
    回想起那些年的語文課本,分明就是一本本地道的中國美食指南啊!「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魯迅《孔乙己》
  • 趣看|那些被語文課本種草的美食
    回想起那些年的語文課本,分明就是一本本地道的中國美食指南啊!鹹鴨蛋-《端午的鴨蛋》「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 舌尖上的語文課本丨劉靜
    我懷念那段日子,懷念在上課期間正襟危坐,眼睛卻盯著語文課本流口水的日子。很難想像,那時的語文課本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凡是寫到食物,即使沒有任何配圖,在簡單樸素的文字下,勾勒幾番,就能讓人浮想聯翩。或許是當時物質匱乏,加上我的見識少,導致腦補能力強,想像力極為豐富。
  • 語文課本才是真正的帶貨王,比薇婭、李佳琦更精彩!
    投稿小程序     大賽服務號近來直播「帶貨」大熱,不過要論「宇宙最強帶貨之王」,當屬我們的語文課本。——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網友說】@寄與秋日:對海鮮的第一印象也來自語文課本《我的叔叔于勒》,長大之後吃過很多海鮮,但總覺得不如書裡的牡蠣過癮。@阿Sam的午夜場:長大後吃過這麼多次才明白,原來好吃的不是牡蠣,而是兒時的想像力啊。
  •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最愛的茴香豆,竟是如此好吃!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魯迅的《孔乙己》雖說是我們三十多年前語文課本上所學,但是至今仍記憶猶新。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悲情人物,是新舊社會過渡時期少數知識分子的典型,沒有功名利祿,卻清高無比;沒有經濟來源,卻端著讀書人的架子,不願意靠雙手勞動去賺取錢財!
  • 眾生雜說 | 真正的帶貨王當屬語文課本,李子柒、李佳琦靠邊站!
    近來直播「帶貨」大熱,不過要論「宇宙最強帶貨之王」,當屬我們的語文課本。
  • 茴香豆、鹹鴨蛋、落花生…那些年你是否也被語文課本饞哭過?
    吃貨們終於發現原來那些年讀的語文課本分明就是一本本地道的中國美食指南!「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 那些年的語文課本,其實也是一份美食譜......
    茴香豆、槐花飯、糖葫蘆……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曾經出現在語文課本裡的美味,你還記得多少?跟著小編來次說走就走的穿越吧,讓我們回到課堂,翻開語文課本,再次重溫那些兒時美好的文化記憶!鴨蛋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 語文書裡的吃貨必備手冊,最深入人心的植入,你get到了嗎
    2、《我的叔叔于勒》 牡蠣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託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髒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牡蠣殼扔到海裡。孔乙己》 茴香豆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
  • 我的「寶藏」語文課本
    那時課本通過一篇篇文章向還是孩子的我們介紹了世界各地值得一看的風景和許多令人流口水的美食,現在回想起來,許多東西都早已悄悄在我心裡種下了草。下面整理了一些網友評論,一起來回顧一下課本裡都曾安利過哪些好東西。
  • 語文課本,是你人生第一套吃喝指南
    饞,就是每一次開學發新書,我們急忙翻開語文課本的第一驅動力。語文書在吃上的最大貢獻,一定是安利了祖國山河的土特產。當年讓這位同事分外興奮的,是《槐鄉五月》裡頭提到的「槐花飯」。槐花飯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鹹的,澆上麻油、蒜泥、陳醋;吃甜的,灑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 「百樹雲課堂」語文課本,是你人生第一套吃喝指南
    饞,就是每一次開學發新書,我們急忙翻開語文課本的第一驅動力。比如,《孔乙己》裡的茴香豆。按照《我的叔叔于勒》裡的辦法,一口吸入,連肉帶汁,滿滿一口冰涼的鮮——救命啊!果然,語文書誠不欺我。© 豆果美食《一夜的工作》裡,周總理夜間的一杯綠茶、一碟花生米,看起來分外香甜
  • 中華語文課本竟是本吃貨教程,堪稱隱藏帶貨王
    毫不誇張的說,瘦瘦對於美食的啟蒙源自於語文課本。被吃蠔高手于勒叔叔安利了海鮮、被汪曾祺的高郵鹹鴨蛋迷了眼、又想親眼見證萬年牢的工藝……今天是兒童節,就讓我們夢回語文課本,共同探討其中的美味,曾經被安利過的美食,你還記得幾個?
  • 孔乙己的茴香豆中的茴香是什麼?大多數人猜錯了,你知道嗎
    提起茴香豆,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孔乙己,因為絕大多數人認識茴香豆,是從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孔乙己》中了解到的。還有那句名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這一原本只屬於紹興地區的傳統小吃,卻借《孔乙己》選入中學課文,最終被全國人們所熟知了。
  • 人教版初三年級課文,以兒童的名義,解讀《我的叔叔于勒》
    比如:為什麼會是「我的」叔叔于勒呢?而對於我來說可能會這麼回答,這篇課文是以若瑟夫的兒童視角來寫的。其實這篇課文就好比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樣,因為《孔乙己》這篇文章是以鹹亨酒店的一個小夥計的視角來寫的。
  • 語文課本竟是本吃貨教程,堪稱隱藏帶貨王!
    毫不誇張的說,瘦瘦對於美食的啟蒙源自於語文課本。被吃蠔高手于勒叔叔安利了海鮮、被汪曾祺的高郵鹹鴨蛋迷了眼、又想親眼見證萬年牢的工藝……今天是兒童節,就讓我們夢回語文課本,共同探討其中的美味,曾經被安利過的美食,你還記得幾個?
  • 入選語文課本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百萬英鎊》,你看懂了嗎?
    《百萬英鎊》和《我的叔叔于勒》分別是馬克·吐溫以及莫泊桑的經典短篇小說,都是入選了我們的語文教科書,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是以「我」從孩童的角度去感受家人對叔叔于勒的態度轉換。于勒的身份從被父母唾罵的敗家子到遠渡重洋的富翁,成為全家人賴以在貧困中看到希望的精神力量。當「我」 的家人在遊船上看到叔叔于勒只是個賣牡蠣的窮苦水手時,那種期盼于勒歸來的熱烈變成了避之而不及的厭惡。「我」在看到于勒叔叔飽經滄桑的愁苦面容後,偷偷將付完牡蠣後剩下的十個銅子作為小費給了他。
  • 語文課本都溼了!
    @菠蘿國的國王:記得剛好是上午最後一節課,語文老師把我們講饞了,每個同學下課之後都去問食堂有沒有鹹鴨蛋吃。@送牛奶de:吃著鹹鴨蛋,曉得了何為鄉愁,那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課文說】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蠣。
  • 這三篇初中課文,高中語文老師經常提及,記得的就老驕傲了
    高中語文老師會經常提到某些初中課文,因為,此一舉,可多得。我們今天就說小說。學生一聽,啊,這個我知道,參與感就更強了;老師舉學過的例子講解知識點,上課效率更高;容易帶動大部分學生,最好不落下一人,等等。
  • 牡蠣的功效與作用
    「用一方小巧的手帕託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髒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裡。」小學課文裡的美食總是令人神往,《我的叔叔于勒》中就是小編第一次認識牡蠣這種海鮮。小而肥的牡蠣或清蒸或油煎,豐富著海邊居民的餐桌,那麼牡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你都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