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個子不高,衝勁十足,負責開發了華熙生物首個非HA(透明質酸)新原料項目,從而推進華熙生物實現在國內首次以發酵法大規模生產γ-氨基丁酸(簡稱GABA)的高純度原料產品。
他認為研發是做未來的研究,就要走在前沿,他與江南大學合作研發的"一步法發酵製備小分子HA"基於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代謝工程,大幅提高了HA的生產效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世界知名科學雜誌《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他敢於"冒險",創建了公司首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研發工作室,並率領團隊在多個生物活性物質新原料領域實現了突破。
他是亞里斯多德的忠實擁躉,欽佩其不僅是科學家,也是哲學家、藝術家,希望像亞里斯多德一樣對生活各方面抱以熱情,堅持對未知的探索。
在華熙生物2020年度年會上,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發工作室被授予公司"創新金獎·金量杯獎",表彰其研發模式上的創新及成果,他就是「張天萌工作室」的負責人張天萌。
敢想敢幹,走出象牙塔即擔當"項目負責人"
2012年,張天萌剛從江南大學研究生畢業來到華熙生物,當時公司基於領先的微生物發酵技術,除了透明質酸,正在開拓更多生物活性物質產品。張天萌在研究生期間做過γ-氨基丁酸的相關課題,這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植物和哺乳動物體內的活性胺基酸,在人體中具有放鬆神經的功效,在日本等國家已經大量應用於食品、化妝品中。我國在2009年已將γ-氨基丁酸批准為新食品原料,但國內市場尚未開發,產業化水平也比較低,具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雖初出茅廬但"天不怕、地不怕"的張天萌向公司申報了γ-氨基丁酸的開發項目。經公司研究,此項目受到高度重視,並很快通過立項。張天萌是項目負責人,公司首席科學家郭學平、負責生產的副總經理欒貽宏都是這個項目的成員。
2012年國內雖有兩、三家企業已開發γ-氨基丁酸產品,但是產品的純度只有20%,一直沒有生產高純度產品的工藝。沒有高純度的原料產品就意味著應用受限制,無法在市場中推廣。
華熙生物將目標定為通過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高純度的γ-氨基丁酸,這其中有兩個難題必須攻克——活力菌種的選育及高純度工藝的開發。
菌種的優劣,直接影響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是個源頭的關鍵問題。而要在自然界中找到活性高又能產業化的菌種,則是個專業與運氣的綜合挑戰。張天萌率領團隊建立了一個高效的檢測和計算的高通量篩選方法,採取"廣撒網、多樣本、求高活"的策略,力爭尋到一株好菌種。
好方法果然奏效,張天萌及團隊在初篩時,很快發現一種來自湖南的酸菜中有高活力的樣本。但同時也遇到一個問題,多輪復篩都不能把菌種分離出來。張天萌說,一般順利的話,三、五天就可以分離出來,但做了兩、三個月都沒有成功把那個高活的菌種篩出來,當時自己都有點想換其他菌種了。但基於專業的判斷,張天萌認為這個樣本活力很高,裡面一定有生產需要的菌種,他選擇堅持下來,繼續調整方案。
張天萌事後發現,因為這個高活菌種太難培養,被樣本中的其他菌種覆蓋了,後來經過多輪方案的調整,終於分離成功。當問到張天萌為什麼做出堅持的決定,他說,如果菌種的活力高,後面實現產業化的可能性就高。如果活力低,生產就可能有天花板。菌種這個基礎要打好。
在菌種的篩選過程中,其實張天萌頂著很大的壓力,公司的研發、生產大咖都在項目上,作為項目負責人,源頭打好了事倍功半,源頭沒做好,產業化將面臨更多挑戰。張天萌帶著團隊開了個好頭。
穿著橡膠鞋,創建公司第一個中試車間和綜合車間
因為γ-氨基丁酸的工藝與透明質酸完全不一樣,不能用現有生產線去生產,必須建立一個新車間。對於"泡實驗室長大"的張天萌,在生產方面可以說是資歷尚淺,且公司沒有成型的γ-氨基丁酸車間參照。但這個"毛頭小子"就是敢幹,認為自己作為項目負責人,對工藝最為熟悉,主動請纓把建新車間這事兒攬下來,公司也給了他空間和團隊支持。
從研發實驗室到中試車間,這看似連貫的環節,但中間卻隔著十萬八千裡。提到建車間的事兒,張天萌笑著說,"以前想像的中試研發就是穿著白大褂從試驗室的瓶瓶罐罐到了車間裡換成統一制服有序地生產,結果想得太天真、太美好了"。
"中試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中試過程中工藝實現的方式一直在變,很不成熟,你要穿著一雙橡膠鞋直接下手去操作設備。你可能遇到設備管道中的水洩漏一地,可能你要手動去拆活性炭板,弄得全身都是碳粉,成個'黑人',可能今天執行這個方案,到了一半發現有問題,立馬又要改變調整,或者不成功了再重新進行下一輪。"這些快進鏡頭仿佛又把張天萌帶回到在車間裡"摸爬滾打"的崢嶸歲月。
圖:綜合車間的GABA發酵設備
一個中試車間設計建設好後,只是初步確定工藝的可行性,到正式車間後,那就是"真槍實彈"幹生產了。
這裡面的工藝模塊更多、設備更多,對工藝的理解又不一樣。張天萌說,在實驗室階段,去加熱,去轉移都是以"克"或"千克"計算,很快就能完成。但是到生產上,規模就要以"噸"來衡量,這時你要考慮的還有管道怎麼設計,泵怎麼設計,如何均勻受熱等都是重要影響因素。別以為中試成功的工藝就可以直接套用到車間裡,實際中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問題出現,要調試工藝,有時還得回到中試去驗證,再到生產車間裡現場改造,這樣來來回回好幾輪,才能調到最優水平。
"這過程中還好有郭博士、欒總的指導,他們的發酵經驗極為豐富,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解決了好幾個行業性的難題。"
在張天萌和團隊的努力下,建立了華熙生物的第一個中試車間,以及第一個兼具中試和新產品生產的綜合車間,並且成功開發了華熙生物第一個產業化的非HA原料——γ-氨基丁酸。
如今在公司多輪生產優化下,華熙生物的γ-氨基丁酸發酵產率和產品質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食品領域和化妝品領域提供了高質量的生物活性物原料,助力華熙生物的全產業鏈開拓出又一新賽道。
回想起首次擔任研發項目負責人的經歷,張天萌非常感嘆,"華熙生物的項目負責人制度,不同於其他國內公司乃至外企,他們大多都是按功能模塊來分人負責,在華熙生物做項目負責人,可以一竿子管到底,從調研、小試、中試到生產、上市的全過程都要負責,公司給予了項目負責人比較大的空間,是一個可以抱著夢想大展拳腳的舞臺。"
團隊Leader要承載使命,讓每個成員都是項目負責人
2017年底華熙生物開始實施全產業鏈戰略,趙燕董事長提出創建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研發工作室"模式,以進一步激發公司內部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張天萌內心好似總有一匹渴望遼闊草原的駿馬,當機遇到來時,張天萌率先向公司申報了創建研發工作室的想法和方案,很快他的申請通過了,"張天萌工作室"成為了華熙生物的第一個研發工作室。
對於工作室,張天萌有個原則——每個成員都要是項目負責人,因為他自己就是受益於公司項目負責人制度成長起來的。
張天萌說,"團隊裡有的是從高校裡剛畢業的,雖然沒有經驗,但是沒有關係,我還是要先讓他們承擔上項目,然後在過程中去解決問題。"
張天萌會與每個成員溝通規劃好項目方向,而成員就要擔當起項目負責人的職責,從調研、出方案開始,主導整個項目的推進。
而作為團隊Leader要做什麼,張天萌對此非常肯定,"管理一個團隊,決策一定要清晰,角色定位一定要明確。團隊Leader要承載使命,這決定把你的團隊帶到什麼樣的高度,做出什麼樣的成果。因為作為Leader,你接觸的資源、獲得的信息要比成員多,所以一定要做他們不能做的事情,比如拉回更多的資源、立更多的項目,這都是Leader要做的,並且要放足夠的精力在這上面。"
"再一個,Leader一定要調動團隊的積極性。因為研發類的工作要求主動性非常強,同樣做一個研發,有可能一個人做了一天試驗,但是他沒有什麼有效數據,甚至可能虛度一天。而有的人可能只忙了半天,但是他的數據結果非常好。因為他之前做了充分的調研和方案設計。團隊的主動性強了,出成果自然會高效。"
"第三,Leader在團隊中一定要開放,要分享,要互相成就。他們擔當項目負責人,我可以作為組員,為這個項目服務,讓他們快速獨當一面,無論是團隊裡還是公司裡成就了這樣的項目負責人多了,自然出成果也就多了。"
當問到張天萌團隊成員是否壓力大時,他們表示,"壓力肯定有,但有問題通過成員之間的討論或者張老師的協助,很快就能解決或者得到回應,工作室裡'你超我趕'的氣氛對於年輕人的成長非常好,不斷吸收營養,而且每個人方向明確,不會迷茫。"
目前張天萌的團隊已經有一個項目小組分離出去,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團隊成員還爆料,"張老師經常'趕'我們,催著快點出成果,規劃好產品線和方案,自己出去獨當一面。"
聽說工作室明年還有幾個新項目要上馬,問及張天萌是不是一個善於開創的人時,他思考了一下說到,"如果每個人都會冒險的話,那我的冒險係數可能更高一點,可以接受失敗,但要全力以赴。作為研發人,還想多挑戰一些,才有更多創新的可能性。生物科技是要造福人類的,做這些有意義的事情,人生也才更有價值。"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