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錫苓 來源:蘭州大學學報
傳播學研究方法素有實證研究與質性研究的分野,在西方傳播學質性研究的方法運用比較純熟之際,國內對質性研究方法還比較陌生,一些引介性的研究,諸如大眾傳播質性研究方法,民族志傳播學研究方法,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口傳歷史在傳播學中的運用,等等,較多地出現在臺灣學者之中。提到質性研究,多數國內學者感到比較模糊,尤其對質性研究的理論建構更有等同於個案研究的認識。本文擬從發端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旨在解決質性研究理論的紮根理論談起,對其淵起、研究程序以及對傳播研究的啟示做一些耙梳和思考,旨在為傳播學質性研究提供探索途徑和思考方式。
由於社會的變遷,學科領域與學派、研究內涵與方法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多元性,在內涵和理論方面,傳播研究汲取了來自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及哲學的部分精華,在研究方法方面深受這些學科的影響,使得質性研究與實證研究等多元性的方法同時並存在這個領域裡。與有一整套可供參照的研究程序的實證研究範式不同,質性研究包括更多富有彈性的、創造的、省思的、行動的、過程動態的、參與的特質。質性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差異不僅僅表現在收集資料的方法與技巧、整理、統計資料程序或者分析資料獲得結論的模式上,更關鍵的不同表現在各自認識世界的哲學層面上。
師從於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實證研究範式在經驗主義大師休謨和法國思想家孔德的力主下,其認識論的側重點在於以下方面:實證研究範式認為人的行為與社會生活如同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不僅可以被當成一種客體研究,而且現象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另外,實證研究範式認為人類的感官能力是相同的,經由共同的感官經驗可以保證研究發現的客觀性;其研究目的是建立超越個人主觀經驗及信仰的客觀知識,即無價值評價,不受個人因素(心理、態度、信仰、主觀狀態等)影響。
由於過分強調經驗觀察與實驗,實證研究受限於經驗及理論模式,縮小了研究的範圍。對方法的執著及對思辯的避諱也同樣使得實證研究技術化,趨於繁瑣而難有長足進步。自70年代後,一種新的範式開始運用於社會科學研究中。簡單地講,這種研究範式「放棄數字;問問題時搜集的是句子,不是數字;搜集的資料是故事,不是數據;觀察記錄是筆記式的事件描述…這樣的研究即是一般所謂質的研究」⑴。確切地講,質性研究是「以長期、第一手觀察的形式,從近距離觀察社會及文化層面的現象運作」⑵。實證研究是對科學理性主義的一種反動,它對什麼是「社會真實」的知識,以及「社會真實」的知識如何產生的有不同的回答。而且質性研究「不隸屬於任何單一的哲學背景、學術思潮或研究傳統,具有跨學科、超學科的特性」⑶。為質性研究提供學術思潮或研究傳統的有現象學、象徵互動論、韋伯的「理解」、自然主義、及行為發生學等等。
在對「社會真實」的認識上,波普認為「客觀真實」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不管是否有人去研究發現它,它依然存在。然而,人類社會不同,人類社會生活是互動的過程及結果,不同的對象互動本來就不同,所以無所謂客觀真實,既然沒有客觀真實存在,當然就不能被客觀研究。同時既然沒有客觀的「社會真實」存在,研究者所能掌握的只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互動的結果而已。因為強調個別主觀經驗及其無法獨立的客觀存在,這種認識論就從根本上否決了實證研方法對社會研究的適切性,並指出了社會研究的另一個方向,即任何對「社會真實」的研究,必需基於生活其間的人們的主觀經驗。在這種認識論下,質性研究便無法排除研究者涉入的影響,而且意義與互動因人而異,因此研究只能是了解,不能控制實驗或驗證測試,更不能被複製。另外,質性研究認為企圖分析並解釋因果關係應該是自然科學範疇內的事,因為不同的事件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人的行為又是針對其個人意義而反應的,因此,人的行為不那麼容易被預測。還由於社會現象的複雜性,如個人心理動機、決策過程、或其他細密問題,均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得清的,所以問卷調查在質性研究中並不適宜。質性研究還反對按照一定的程式進行研究,認為研究不是照菜單煮菜,沒有彈性。概括起來,質性研究有以下特性:⑴透過被研究者的視角看待社會,只有掌握被研究者個人的解釋,才能明了其行事的動機。但並不意味可以否決研究者「二度建構」的可能;⑵研究過程的情景描述被納入研究中,場景描述能夠提供深層發現;⑶將研究對象放置在其發生的背景和脈絡之中,以對事件的始末做通盤的了解;⑷質性研究具有彈性,任何先入為主的或不適當的解釋架構都應當避免,它採用開放或非結構方式;⑸質性研究的資料整理主要依賴分析歸納。在理論形成方面,Glaser和Strauss的紮根理論提供了分析、描述及分類的方向。
與一般的質性研究不同的是,紮根理論強調明確的「社會學需要建構理論」的目標。在紮根理論被提出之前,社會科學研究普遍存在理論性研究與經驗性研究嚴重脫節的現象。這種兩極化(即宏觀理論與與貼近現實的經驗性研究)加劇了理論與資料間的裂隙。紮根理論的創始人Glaser和Strauss聲稱其主張就是為了「填平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之間尷尬的鴻溝」⑷。事實上,他們所做的,正是彌補了質性研究過去只偏重經驗的傳授與技巧的訓練,提供了一套明確有系統的策略,以幫助研究者思考、分析整理資料,挖掘並建立理論。除此而外,Strauss還提出從文學的視角、戲劇的視角以及流行文化的視角擴展和解釋社會理論⑸。
紮根理論嚴格遵循歸納與演繹並用的推理、比較、假設檢驗與理論建立等科學原則,但這並不是說,它無任何彈性可言,事實上,在遵守科學原則的基礎上,為求研究過程能反映社會現象,研究者視環境作出適宜的決策,如樣本數量、理論性抽樣等。紮根理論是一個一面搜集資料,一面檢驗假設的連續循環過程,研究過程中蘊涵著檢驗的步驟。從搜集到的第一份資料開始,研究者進行比較以刺激思考,以使全面而扼要地抓住所研究現象的主要特質。
實用主義對紮根理論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以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理論永遠是暫時的,可以積累大量資料修正前一個紮根理論。理論是一種功用性的工具,它被用來燭照社會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環境、解決困境,因此,理論沒有什麼神秘或神聖可言,它一直受到來自下一個理論的挑戰或修正。在方法上,實用主義運用的是分解和綜合的方法。受實用主義的影響,紮根理論的研究過程也是一個分解與綜合不斷循環的過程:登錄,即將所觀察或訪問到的資料逐字逐行分解,而撰寫、整理備忘錄時,則是一種綜合回歸的工作。這個過程也就是先將資料打破、揉碎,再整合在一起,綜合出有條理、有邏輯關係的報告的過程。在實用主義影響下,紮根理論的研究題目來源多是日常生活,研究成果也回歸日常生活,而非理論檢驗或在理論引導下的假設檢驗。紮根理論具有顯著的實用性格。從Strauss研究生涯中也能看到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杜威的實用主義對他影響頗大。在眾多的研究途徑中,他最傾向的理論是實踐性的,「選取有用忽略其餘的」。Strauss說「傳統就象一所要拍賣的房子,僅僅取決於你的出價」⑹。
象徵互動論是芝加哥學派對社會科學最重要的貢獻,該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布魯默(H. Blumer)指出,人們展現行為的基礎是他們賦予物體和情境的意義。意義是人們在互動中衍生出來的,而且這個意義在互動的詮釋過程中會進一步得到轉化⑺。從中可以看出,社會現象是複雜的、多面向的⑻。受象徵互動論的影響,紮根理論在理論定位上秉持開放的態度,建構理論本身是一個過程,理論是暫時的,有待修正的。在紛繁複雜、不斷萌生的社會現象中,紮根理論的主旨不是了解單一的所謂因果關係的社會現象,而是將社會現象納入一個多組、多變量彼此互相影響的分析框架中,反映社會現象的複雜性。紮根理論同樣主張以被研究者的視角看世界,這同樣也是象徵互動論中意義與行動源自社會情景的視角所決定的。紮根理論的主要目的在於反映社會結構與個體行動、經驗間的聯繫,以進一步掌握社會過程的實質。基於此,研究者便掌握了內涵不同、但蘊涵相同社會過程或顯要素質的社會現象,可由對少數特例了解到一般的原則的概括。
除了科學的邏輯、實用主義和象徵互動論等理論淵源外,紮根理論還從工作社會學中汲取了養份。工作社會學的一個主要觀察重點是工作者與他/她的工作之間的互動。的確,Strauss承襲芝加哥社會學的研究工作的傳統,將建立紮根理論的研究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發展中的工作。Star.S.L.回憶其導師Strauss時提到,跟隨Strauss學習紮根理論歷時40周,每周課程中都會藉助於學生搜集的田野筆記、備忘錄、或論文或章節的草稿,而且Strauss的富有特點的教學或工作方式之一便是與學生們一起通過談話探討各類問題(Star.S.L.,1997)。在「工作」的意義下進行研究,或者說帶者工作去進行研究,可以將研究活動與個人的社會經驗背景聯繫起來。如此,研究活動與研究者之間沒有了疏離,還能在工作中揉進個人的經驗、背景和學術訓練。因此,工作社會學的視野有利於培養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研究觸覺,研究活動的正式開展並非始於系統的觀察或訪問,而是在平時生活中就已經開始一些非正式的比較、思考等。因此,Glasser和Strauss主張紮根法是研究者利用個人所有的——包括理論訓練、實際的經驗和個人的背景,以產生「理論性的觸覺」(theoretical sensitivity),藉此去注意、了解社會現象,再經過研究的程序,使之成為紮根理論的一部分⑼。
我們看到,紮根理論的主要目的在於在理論研究與經驗之間架起一道橋梁,其嚴格的科學邏輯原則、開放的理論思考、研究多組、多變量複雜關係的視野以及在實際工作中開展研究過程,都為定性研究的理論建構提供了一個發展的空間。
紮根理論的具體操作指分析資料的技巧和步驟,一般由登錄、建構「範疇」、建構備忘錄和為備忘錄排序四部分組成。
⒈登錄
登錄是紮根法將資料轉化為概念的第一步。在研究初期將所搜集到的資料轉化為文字後,登錄的目的就是藉助於對文字逐字逐句的分解,以指認研究者感興趣且在研究情境中重要、突出、屢次出現的社會現象。登錄對後續分析的益處如Glasser和Strauss指出的,「在逐字逐句的密集分析之下,研究者被迫慢下來,在花費資源搜集資料之前,學習先思考,對有趣的現象作比較,以凸現其特徵,因而也可能預想到各種或要去抽樣了解的狀況」⑽。作為質性研究策略,紮根理論案例的多少有賴於研究者的判斷,而不是像量的研究為了統計分析而在樣本量上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當然,這裡的案例數不是指其絕對數,而是以案例與理論間的關係為依據。案例數可以很少甚至僅發生一次。一般而言,研究對象應是一些經常出現並富有研究潛力的現象。從理論上講,案例數應該達到某種程度的「多」才足以構成研究者分析的對象,但是,究竟多少才是「多」呢?並沒有一個標準或現成的答案,靠研究者在具體的研究情境中去判斷,也因此帶給研究很大的彈性空間。
之後,研究者可以假設一些關係留待未來的檢驗,這些關係實際上與研究者的觀察與訪問對象有關。這一階段的研究對研究者的理論、常識、經驗、想像力都是考驗,愈具有以上能力的研究者愈能根據已搜集到的僅有的一點文字資料分析而想像到各種狀況。這個前期工作準備得愈完備,愈有助於提升後續研究的效率和質量。假設一經確定,便成為研究者尋找資料的線索或方向,甚至成為訪問的訪談大綱。這種由資料擷取假設並演繹成觀察與訪問切入點的原則,就是「理論性抽樣」。研究者根據其思考所得的線索追蹤觀察與訪問,以有效地建立概念與結構因素間的關係,為建構理論奠定基礎。
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重複的現象出現,或概念與結構因素的關係一再重複,說明(檢驗)此一概念或關係是存在並重要的,此時,對其資料的搜集已達到「理論性飽和」,可以不再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對於少數否定已初步確立概念或關係的案例,紮根法的原則是予以收編作為理論建構中的修飾,增加其變異性。如果否定的案例很多,那麼先前確立的概念或關係就要遭到質疑,甚至被全盤推翻,這時就要確立新的概念或關係。
上述歸納、演繹、與假設檢驗貫穿於紮根法之中,循環往復不間斷。這些技術甚至成為對紮根法掌握純熟的研究者的不假思索的動作而與研究過程融為一體,以至於紮根理論被誤認為只有歸納缺乏假設檢驗和演繹。事實上,紮根理論中有一套獨特的「想像的比較」策略穿插其中,運用這一策略有助於研究者發現所研究現象的主要特質,並建立這些特質與結構因素間的關係的假設。
⒉建構「範疇」
登錄所指認的重要的、屢次出現的現象被研究者賦予一個名稱,即「範疇」(category)。所建構的範疇或者使用被訪者或觀察者說出的名詞,或者出自研究者自己的命名,即用一個抽象層次較高的名詞說明這一重要的、研究感興趣的社會現象。這些經命名的現象,可以鎖定代表某一方面的社會現象。作為一個概念,範疇其實是一種工具,使研究者很方便地處理複雜的資料以區別其他社會現象。範疇的工具性同時也就顯現了其暫時性,會被以後觀察到的新的範疇所修正。這些範疇是否在後續的資料中與其他社會現象構成理論關係,仍有待於未來資料的檢驗。
每一個範疇多少都有它自己的不同維度和特徵,這些維度和特徵便是紮根理論的構成成分。如果一個範疇與許多社會現象相關聯,甚至包含了其他的範疇,使得範疇中呈現抽象層次的高低區分。在這種情形下,通過不斷比較與理論抽樣,會逐漸提高其抽象層次,使之成為一個包含性高、抽象度高的名詞,即發展為一個核心範疇,成為紮根理論的核心概念。這個核心概念便成為未來研究報告的主題。
⒊建構備忘錄
如果將登錄視為「打破」、「揉碎」所觀察資料的話,那麼備忘錄的構成便是「綜合」資料的過程。備忘錄的構成過程實質上研究者藉助於紙筆或電腦思考、回溯研究的過程,通過備忘錄的構成過程,可以發現所獲得的資料在理論具有的意義,顯示研究或思考中的不足,有益於提升所搜集的資料的層次和縮減資料以豐富其內涵,為後續的理論建構奠定基礎。
研究者構成備忘錄時,也就是被迫對社會現象的過程進行理論提升的過程,或者對資料進行理論性的整理。一方面,備忘錄的構成使得研究者的思考方式由資料到寫作進行歸納,另一方面又由文字回溯到對觀察的演繹。這兩種相逆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但每一次過程都螺旋式地逐漸提升了所觀察現象的抽象層次,為建立紮根理論奠定了基礎。
構成備忘錄時應注意一些細節,以便整理資料和回溯資料時之用。如備忘錄以一個主題為內容,方便日後整理資料時以每份處理一個主題。備忘錄註明日期,以便後續研究中追溯不同備忘錄匯集同一概念和狀況,還可以顯示研究的工作過程。這些日誌式的研究資料,還為其他學者參考、了解紮根理論的建構過程與原則提供了便利。
⒋為備忘錄排序
研究者按照不同的主題將備忘錄進行排序,這一過程同時也是研究者對所發現的現象予以理論性解釋的過程,並將它表現在備忘錄排序的關係之中。為備忘錄排序還能夠刺激研究者思考其具有的理論意義,而排序後的備忘錄經常也成為研究報告的大綱。排在某一主題下的備忘錄或為研究者引用,增加著作的說服力,提供清晰的研究情境的詳細資料,或以實況說明被引用在報告中,增加文章的豐富與靈活性。
為備忘錄排序實際上也是一種「綜合」過程,「分解」和「綜合」兩個工作貫穿於研究之中。研究者以備忘錄思考和記錄,很顯然,研究後期的備忘錄在理論層次往往要高於前期,較之後者,前者更富有系統與全面性。研究成果的最後呈現——研究報告就是在研究者不斷分析、綜合、演繹、歸納、比較以及思考寫作中,逐漸由概念到關係、由關係群到理論分析,伴隨著詳細的備忘記錄,形成既有理論又有記錄的學術文獻。
通過上述對紮根理論的大概梳理,可以看到紮根理論是一種孕育於翔實資料中建構理論的一種思考途徑與探索方式。它從資料中來,通過科學的邏輯,歸納、演繹、對比、分析,螺旋式循環地逐漸提升概念及其關係的抽象層次,並最終發展理論。在紮根理論中,既有來自資料中的句子、對話,也有抽象的概述,既遵守嚴格的科學原則,同時在方法上保留有一定的彈性。因此,紮根理論彌補了師承研究太程式化、無法發揮研究者的主觀性與質性研究太多主觀揮灑空間的裂隙,使質性研究脫離難以建立理論的困窘,兼具了理論性與具體性。
與一般的質性研究所具有的特點一樣,紮根理論也強調搜索資料的彈性,從被研究者的視角觀察、搜集「過程性」的資料等。除此之外,紮根理論對傳播研究還有如下啟示。
⒈對方法論爭議的啟示:對話以達成理解。
實證研究與質性研究的分野表現為前者過於拘泥於傳播的幾個變量間的關係而置整體社會情境於不顧,後者則缺乏基於現實的資料,致使宏大的傳播研究題目不能與現實情境建立聯繫。紮根理論的提出,為彌補兩種研究途徑的裂隙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藉助於研究者從微觀的傳播現象及其意義著手,逐漸與宏觀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社會文化聯繫,力圖對傳播現象的意義與社會情境的關係進行整體思考與把握,以更加全面了解傳播現象的意義。
紮根理論是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發展出的程序和技巧,方法不斷被發展和修正,這一點讓我們認識到與其在方法問題上做實證研究與質性研究孰優孰劣的辯詰,不如在實際研究中有效改進各自研究方法,在兩種方法間進行理想的對話,即「無條件地、全身心地、共情地傾聽…『甚至願意漠視你自己的心智所嚮往的東西,使它對它沒有料到的思想開放』」⑾。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分別源自不同的認識論和基本假設,籍於此才發展出了不同的研究策略、程序和判斷標準。因此,不將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對方身手,彼此互設藩籬,或許能真正做到對話與溝通,也才能在兩種研究範式中找到更好的有效研究方法,就象Strauss所做的一樣。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市場研究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從訪談到行動、從關注個體及心理層面到文化研究和民族志研究、從被訪者研究到被訪者共同參與的研究、從面對面的研究到多元方法研究、從過去研究到未來研究、從對聲音研究到聲音、影像共同研究(季陽,2003)。在這些趨勢中,我們可以清楚了勾勒出一個脈絡:即定性研究的寬闊視野、多元方法、思維方式越來越多地進入市場研究者的視野,尤其是一些著眼於被研究者(消費者)個體經驗、過程與觀點的方法,如民族志方法、文化研究方法逐漸被介紹應用於市場研究之中。這就要求市場研究充分利用定性研究的理論、方法解決消費者、市場與社會經濟制度的互動關係。運用紮根理論,市場研究能夠從消費者個體的需求、經驗、行為出發,利用嫻熟的「理論性的觸覺」收集、觀察凸現市場消費規律現象,通過登錄、建構範疇、建構備忘錄、排序備忘錄等步驟,依靠歸納、演繹、比較、分析,螺旋式提升概念的抽象層次,最終發展根植於消費者個體經驗之上的、與宏觀社會經濟制度相契合的市場研究理論。
⒉啟示之二:在研究中修正、發展方法
Strauss在研究過程中發展研究方法的做法也對我們的市場研究有所啟發。Strauss是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搜集資料、分析和整理資料,而不是由方法入手考慮如何進行研究。研究者的重點是把研究做好,而方法是在研究中被不斷發展、修正的,研究者應一直關照自己所感興趣的現象,思考的重點是如何更能有效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一套方法與程序。紮根理論就是Strauss在歷時20年的研究實踐中摸索和發展出來的(胡幼慧,2000:)。這與某些「為方法而方法」的研究取向大相逕庭,這種集理論於方法於一身的治學之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範例。
⒊啟示之三: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平等對話,達成溝通理解
紮根理論是在實際研究過程發展出的程序和技巧,方法不斷被發展和修正,這一點讓我們認識到與其在方法問題上做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孰優孰劣的辯詰,不如在實際研究中有效改進各自研究方法,在兩種方法間進行理想的對話,即「無條件地、全身心地、共情地傾聽…『甚至願意漠視你自己的心智所嚮往的東西,使它對它沒有料到的思想開放』」(陳向明,2000:384)。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分別源自不同的認識論和基本假設,籍於此才發展出了不同的研究策略、程序和判斷標準。因此,不將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對方身手,彼此互設藩籬,或許能真正做到對話與溝通,也才能在兩種研究範式中找到更好的有效研究方法,就象Strauss所做的一樣。
⒋啟示之四:更加關注女性需求,為女性研究提供有效途徑
儘管以女性為訴求點的廣告幾乎充斥所有的螢屏或平面媒體,但是市場研究對女性自我需求的研究一直處於邊緣化的境地,女性自我的聲音通常消弭在強大的商業文化的鼓嘈之中。目前已有不少傳播學者關注女性、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問題(卜衛,2001,卜衛,劉曉紅,2003,姜紅)。紮根理論對於女性自我的研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啟示:
其一,女性市場研究需要從女性的視角,關注女性的現狀,建立能夠反映、說明建立在女性生活經驗之上的認知體系,以補充、修改、甚至是顛覆既有的市場消費理論。女性不是被動消費的群體,她們也不會總是認同廣告中的青春靚麗或小鳥依人,她們有自己獨特的意識和需求,對市場與消費有自己的品位和獨特的洞見,她們是市場研究中不能忽視的重要群體,但這決不意味著拿她們的嬌好容貌做招攬利潤的誘餌。當下的市場研究,更應著眼於凸現兩性不平等制度,改變女性現狀。紮根理論涉入了被研究者的生活背景與社會情境,並在與研究者之間的互動中進行,搜集並妥善處理女性的反映和回饋,有別於定量研究者客觀中立的立場與態度,更能從女性角度反映女性的經驗與需求。可以看出,利用紮根法的研究,研究者不是自上而下地定義研究議題,而是與被研究者互動,在了解被研究者的需求、經驗後擬定研究策略,並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另外,研究者在與被研究者的互動中還可以扮演教師的角色,啟發被研究者的真實意識,幫助她們祛除大眾傳媒或廣告造成的虛假意識,
其二,由於各種社會、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女性處在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她們的研究多與一些非正式的、非意識到的、隱約的內容有關,例如女性家庭情感、家庭地位、角色、與孩子丈夫間關係、協調處理家庭與工作的關係等,反映並解決這些問題的研究不是定量研究所擅長的。紮根法比較適合這一內容,在既有文獻缺乏女性聲音的情形下,利用紮根法從女性日常生活著手,伸開研究者豐富的「理論性的觸覺」,挖掘她們的議題甚至可以由她們的語言建立反映她們生活情境和消費需求的概念和理論。
收錄了包括紮根理論、田野調查在內的質化研究研究方法最經典的論文研究,並外鏈大量相關電子書籍和資源。是從事質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