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老師的這部《小城槐香》屬於時代童年的追憶型書寫模式。追憶型的書寫,也可以說是憶童年系列的書寫,總是有著濃厚的時代和文化背景,讓成年的讀者能夠重溫自己的童年,讓年幼的讀者能夠感知逝去的歷史和精神文化食糧。王琦的《小城槐香》是繼她的處女作《小城流年》之後推出的第二部小城系列作品,她致力於用溫潤細膩的筆調打造一個「晉派童年」書系。從書中的「晉祠」「古槐」「肖牆路」「槐花拌飯」「炸油坨」「寬湯麵」,處處展現出三晉大地獨有的氣息。
《小城槐香》的時代背景放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和平年代。故事的主人公小青子出生在一個平凡的教師和軍人家庭,這樣更容易讓普通讀者產生共鳴,更有代入感和親和力。不刻意營造苦難,不搞特殊身份待遇,也沒有傳奇的故事,賦予這部作品親民的基調,就像千年古槐飄著淡淡清香。
最讓人動容的是這部作品蘊含的感情。姐弟之情、母女之情、祖孫之情、鄰裡之情,都通過一些細小的情節,刻畫得淋漓盡致。一切和風細雨般潤物無聲。但《小城槐花》並不是桃花源式的童話,作者在賦予小城以「童真」「美麗」「友好」「和諧」等關鍵詞的同時,隱藏在事件背後的另一個關鍵詞卻是「成長的憂傷」。故事的整個基調是田園牧歌、兒童樂園、人性美好,背後浸潤的卻是無盡的無奈及憂愁,和一縷北方漫長冬日般的憂鬱與悲憫。文章通過明暗兩條線,訴說著屬於主人公小青子的童年疼痛。
明線為「插班生事件」。對小青子來說,這是她成長路上遇到的第一件不公平的煩心事,儘管她聰明好學、溫柔懂事,但因為教育制度變革,她不幸淪為「插班生」,最後還被勒令退學,重新考取初中。對於這種成長的憂傷,作者卻做了淡化處理,用溫情的筆觸輕描淡寫地交代一下,不鋪陳、不煽情、不落淚,但依然格外令人心疼。在小青子被勒令退學之後,只是用重複的幾句話「媽媽又去上課了,弟弟又去上學了」來抒發小青子內心的悲傷與憂愁。這憂愁比落了兩行淚更讓人傷感,但卻不頹廢、不消極。
暗線為「沒有爸爸的孩子」。小青子的父親是一名軍醫,常年在外,難得一見,所以小青子和弟弟小天經常被小朋友誤會為沒有爸爸,為此小天還與小蘿蔔打了一架。雖然作者沒有明著寫小青子對爸爸常年在外的憂愁,但是從她在暑假見到爸爸異常興奮的表現,以及被同學誤以為沒有爸爸的失落,讀者可以明確感受到小青子對於爸爸常年在外的憂傷。
但是這兩份對於小青子來說異常沉重的憂傷,作者並沒有用抱怨和煽情的筆觸來描寫。在作者的童年觀裡沒有埋怨,只有用寬容和包容的心,用希望、努力與成功去戰勝人生中的不如意。禍福相倚,小青子被勒令退學,卻得到周遭同學和朋友最友善、溫情的安慰,他們紛紛為小青子送來吉他曲磁帶和《唐詩三百首詞典》等自己珍愛的禮物,讓人體會到了人間的愛。最終小青子通過不懈的努力考上小城最好的中學,這是對付出的回報,也是對人性之美最好的闡釋。
關於常年在外的爸爸,作者也用為數不多的筆觸,給予了他高大、偉岸、刻苦、憨厚的慈父形象。通過一次次短暫的謀面,通過父親字裡行間瀰漫著愛的溫暖的書信,通過父親在燈下劈柴的背影的描寫,一個不善言談,卻時刻心繫家庭的普通又偉大的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從小青子望向父親辛苦勞作時關心的眼神,以及暗暗下定決心要像父親一樣刻苦學習,我們能夠讀出她對父親濃濃的摯愛,也讀出小青子在成長路上的獨立、剛強和堅毅。作者寫道:「冬天還長著呢,還要買冬菜,還要下大雪,日子一天一天慢慢過著。」「在飄飛的朦朧小雪中,一對母女扶著車子,推著菜,慢慢往家走。」讓讀者明白,這是關於親情的愛之童書,也是一部成長之書。
《小城槐香》通過槐香飄散著屬於七八十年代的時代氣息,大自行車、拔樹莖、跳皮筋、出黑板報等等獨屬於那個年代的美好標誌,在70後和80後的心房划過,在那個經濟還不發達的時代,這些精神上的愉悅卻是現在所最為缺乏的,也讓現在的兒童讀懂了屬於父母那一代的美好與財富。
小說的布局也極精巧,以一年的24個節氣作為每個章節的題目,就像一串串榆錢般串聯起來,不僅表示了對歲月的追憶,同時也是一種歸納和梳理,梳理出故事發展脈絡。這似乎也映射著小青子在一個個節氣中不斷長大、成熟,也印證了作者一直透露出的淡泊、嫻靜的人生觀,日子很長,要一天一天慢慢過,這是富有哲思的話語。每一章都像是一幅水墨畫,透露出平凡人生中淡淡的香醇。
濃濃鄉音,童真往事,晶瑩剔透又善解人意的小人兒,讀來不禁流下感動的淚水。然而這個堅毅的小人兒在成長的道路上依然有「心酸時刻」以及「美麗痛苦」,作者在賦予主人公小青子以美好溫婉的同時,暗藏在溫情背後的卻是一條崎嶇坎坷的成長敘事線,但是通過主人公的拼搏、堅毅和勇敢,一切都距離夢想的目標越來越近。
|責編:賈雲霞
|編輯:袁君
|來源:山西日報
|本文作者:呂軼芳
【來源:山西省政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