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燈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傳承久遠,燈是光明與前程的象徵,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關於燈會文化活動,不管是民間花燈還是官方宮燈,都有著比較講究的禮數。
一、燈會傳統
燈會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節前後至元宵節時,由官方舉辦的大型的燈飾展覽活動,並常常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極具傳統性和地方特色。
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鬥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鬥」儀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燈會。
根據文獻記載,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彩的景況。南朝時期在國都舉辦傳統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燈會也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養下逐步精湛、嫻熟起來。人民造就了燈會,燈會造福於人民。
燈會除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以外,還注意燈會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它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民間傳說用燈的形式巧妙地表現出來,可供遊人參與娛樂。
燈會無論是歷史意義、人文價值、經濟價值還是社會影響都非常大,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有著延續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民間花燈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中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放上蠟燭成為照明工具。
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受中華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燈籠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現代花燈藝術已經逐漸脫離傳統花燈的做法,創新出具有地方獨特風味的藝術品。它的創作難度很高,融入的技術也較複雜,取材也比較寬廣活潑。
花燈在形成了載歌載舞的形式以後,藝人們經過多年實踐,將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和民間武術加以藝術加工,創造和發展了風格不同的文、武花燈。
三、傳統宮燈
宮燈又稱宮廷花燈,是中國彩燈中最富有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宮燈始於東漢,盛於隋唐,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宮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
宮燈主要是些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並在外繪以各種圖案的彩繪燈,它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於世。
由於長期為宮廷所用,除去照明外,還要配上精細複雜的裝飾,以顯示帝王的富貴和奢華。正統的宮燈各面畫屏圖案內容多為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
宮燈的製作十分複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
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
宮燈是中國馳名世界的特種手工花燈藝品。宮燈因多為皇宮和官府製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現存最早的宮燈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
總之,關於燈的傳統工藝與傳統習俗,非常豐富,燈還是是中國傳統文化光明與方向的象徵,因此,燈無論在實用價值還是文化內涵都有重要的意義。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