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203所虹膜測溫設備中標多地安保領域項目

2021-01-09 中國質量新聞網

本報訊 (倪 娜 記者王惜純)近日,航天科工203所(以下簡稱203所)遠距離虹膜識別系列產品連中三標,將為江蘇某地公安局、陝西某煤礦、安徽某地應急管理局提供近千臺套虹膜設備。

虹膜識別作為目前已知最先進的生物識別技術,在準確性、穩定性、安全性和實用性等方面均具有其他常見身份認證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適合用於機場、車站等人流密集場合的危險人員身份排查,提升暴恐事件預防和應對工作的效能。

據悉,此次203所遠距離虹膜識別設備在江蘇某地公安系統的使用,將大大提高公安系統對各類人員的排查效率和安全管控力度,為公共安全管控提供技術支撐。

陝西某煤礦是203所遠距離虹膜測溫識別產品首次進入煤礦安保領域。由於煤礦工作的特殊性,礦工在上礦歸來後,灰塵、汗水、器具遮擋,面容識別比較困難,「刷眼」可以有效提高識別精準度,更加快捷方便確認人員身份。此項目中,虹膜設備將嵌入到煤礦閘機系統和自動儲物櫃中,還與酒精檢測、著裝檢測等多種功能進行集成,可智能判斷礦工是否符合下礦條件,輔助礦區進行人員安全管理。

安徽某地應急管理局負責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組織協調各類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開展安全生產巡查考核等工作。203所將為該局提供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遠距離虹膜識別測溫一體機、雷射甲烷遙測儀等各類應急安全監管、處置、救援設備,實現應急管理的高速、高質、高效。

203所方面稱,隨著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所將繼續不斷完善虹膜系列產品線,推出更多可靠性高、適應性強、能夠適配用戶應用場景的虹膜產品,為公共衛生安全應急響應提供更加可靠的技術手段、更加有效的裝備。

《中國質量報》【管理資訊】

相關焦點

  • 航天科工203所助力海外智慧市政建設
    近日,航天科工203所智慧市政團隊繼遠距離虹膜識別測溫一體機實現海外成功應用後,又一海外項目成功籤署,項目實現了203所智慧市政項目的國際化經營的落地目標。  隨著中國走向世界步伐的加速,「智慧市政」的理念也從國內延伸到了海外。
  • 航天科工203所面源黑體已順利投產
    針對目前紅外測溫槍、紅外成像測溫儀等測溫設備的校準需求,航天科工203所迅速開展了實時在線校準裝置的研製。日前,203所自主設計研發的面源黑體已完成批量生產。  該面源黑體主要用於現場紅外測溫系統的實時校準,以減小其受現場複雜環境影響所產生的誤差,從而有效提高測量準確度,降低體溫是否超標誤判的風險。
  • 航天科工203所首獲中國專利金獎
    日前,航天科工203所發明專利「一種實現CPT原子頻率標準的方法及裝置」(專利號ZL 201510956144.9)榮獲「中國專利金獎」,是航天科工集團二院首次獲此殊榮。Cpt原子鐘原子頻率標準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來獲取精準時間頻率信號的設備,技術難度大、科技含量高,指標要求既「準」又「穩」,涉及量子、雷射、控制、電子等多學科領域。
  • 航天科工203所研發出井蓋監控系統
    航天科工203所研發的井蓋監控系統安裝於一處道路管井內。 203所/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3月6日電 (吳巍)針對經常見諸媒體的城鎮道路上發生管井因井蓋缺失而傷人、「吃人」事件,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自主研發出一款井蓋監控系統,可在多種環境條件下,有效提醒、警告井蓋缺失或位移的管井周邊行人和車輛。
  • 航天科工203所為「千乘一號」保駕護航
    航天科工203所圓滿完成了「千乘一號」地面監測站電磁環境的監測和評估工作,為衛星系統的正常運行保駕護航。  千乘一號衛星是我國民營衛星公司迄今為止自主研發的規模最大的一顆衛星,也是第一顆同時具備遙感和地球探測功能的衛星。它補充我國在軌空間的技術能力,支撐國防、應急、城市管理等領域空間信息應用。
  • 航天科工203所為風雲衛星打造精準「刻度尺」
    航天科工203所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 (吳巍 孫曉寧 郭超凱)記者20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中國計劃發射的風雲三號E星近日完成定標試驗。此次試驗流程更為複雜、工作時間更長、獲得的定標數據更加精準。203所為風雲三號衛星提供微波溫度計、微波溼度計、成像儀的定標服務,打造精準「刻度尺」。
  • 航天科工203所成功研發超穩晶體振蕩器
    光明網訊 日前,航天科工203所成功研發超穩晶體振蕩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該產品已經交付給用戶使用,實現產品化。高穩晶振作為基準頻率源,作為系統「心臟」,有助於提升定位精度和測距準確度。
  • 航天科工203所北鬥檢測中心通過複評審
    本報訊 (吳 巍 記者王惜純)近日,航天科工203所北鬥衛星導航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通過複評審。在取得檢測中心資質的3年時間裡,該所立足北京,服務華北地區,不斷充實業務能力,開展各類北鬥衛星導航終端產品的檢測,涉及交通、電力、船舶等行業,服務國計民生。
  • 中國航天科工203所,首次獲得了中國專利金獎!
    中國航天科工203所,首次獲得了中國專利金獎!人才的爭決定了國家之間的競爭,現在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都十分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當然,我們國家也不例外。每年全世界都有各種各樣的創新型專利被申請,也有很酷哦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今天我們要說到的,當然是我們中國的驕傲,我國航天科工203所首次獲得了中國專利金獎。
  • 輝煌「十三五」報導之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天工量物 奏響軍工...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強大「心臟」、貴州「中國天眼」周邊「寧靜」的電磁環境、每晚新聞聯播開播前的精準報時、城鎮街道地下管網的全天候守護……從浩瀚太空到地下空間,從國家重大工程到百姓日常生活,「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的技術與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主戰場。
  • 航天科工203所職工「冬衣送暖」獻愛心
    本報訊 (通訊員 丁默)近日,航天科工203所開展了以「冬衣送暖」為主題的捐助活動。據203所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所向全體幹部職工傳達了海澱區民政局「愛心暖陽」系列之「戰疫情奔小康」主題社會捐助活動的文件精神,號召幹部職工心繫災區和貧困地區,傳遞愛心。隨後,所領導帶頭捐款捐物,各部門積極響應,職工紛紛慷慨解囊。
  • 觀風測雲——記航天科工203所風雲青年突擊隊
    在航天科工203所有這樣一支默默無聞的年輕隊伍,雖然人數不足10人,平均年齡也只有三十多歲,卻承擔著國內唯一能夠開展微波輻射計真空定標研究和服務的重任,其自主研製的星載輻射計真空定標裝置先後為風雲、海洋、嫦娥系列衛星提供定標服務,他們就是「風雲青年突擊隊」。
  • 航天科工203所多款產品亮相商業航天論壇
    日前,203所小型星載銣鍾、空間藍寶石主動氫鍾等時頻產品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線上展廳精彩亮相,展示了該所時頻計量和航天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能力。而衛星系統所使用的信號的傳播速度,其數值是固定的。因此小型星載銣鐘模塊的高時間精度可以保證距離的計算更精準,也就是導航的位置定位更準確。  展望未來,203所研製的小型星載銣鐘模塊不僅可繼續用於組網衛星,而且可用於外空間探測器等對時間頻率有較高要求的空間飛行器以及對時間頻率有較高要求的微小衛星。
  • 航天科工二院203所重獎「新」「重」「大」市場開拓者
    日前,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拿出專項資金近百萬,重獎多個「新重大」項目開發團隊和市場線索提供者。此舉鼓舞了全員主動尋求市場信息,助力市場開拓的熱情。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產品也需要推銷出去,這是擺在203所每一名職工面前的課題。
  • 中國航天科工2019年十件大事
    中國航天科工2019年十件大事 2020-01-14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小元器件完成使命的背後——航天科工203所七室進行質量把控側記
    「航天科工203所科技委潘主任如是說道。七室生產的晶體元器件為天宮、嫦娥等重大型號任務提供了保障。今年以來,隨著生產任務迅速增長。七室一方面進行人員調配,人員輪流加班加點工作,生產線機器最大限度運轉;一方面增強全員質量意識,實現質量零缺陷。
  • 中國航天科工天地協力保障「天舟一號」
    在本次交會對接任務中,運載火箭、天舟飛船、發射場、空間實驗室等多個系統都含有航天科工的核心技術:為了給本次發射任務提供實時可靠的「體檢服務」,航天科工所屬一院測控公司研製生產的測量系統自動測控組合、測控信號轉換裝置及整流罩環境測試組合等設備和軟體,給指揮中心提供了及時的信息反饋,為發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撐;十院航天電器公司研製生產的多種單機產品、連接器、繼電器和電纜產品,為運載火箭和天舟飛船打造了健康的
  • 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智慧管網產值破億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2日電(記者 李正穹 通訊員 吳巍 楊帆)日前,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智慧管網2017年全年產值突破億元,業務成功實現向智慧市政的自然延伸。  作為203所軍民融合的拳頭產品,智慧管網把航天高新技術應用到城市地下管線管理領域,用造飛彈的思維進行管網的智慧化管理。項目團隊立足於自主創新,打造核心基礎產品,在短短的3年時間,實現了產品與項目零的突破。目前市場推進勢頭迅猛,用戶分布呈現出地域廣、行業多、渠道豐富的特點。
  • 航天科工206所激活創新發展新動能
    中國日報12月29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獲悉,該院206所近年來大力鼓勵創新,不僅在軍民融合領域取得了豐碩成功,還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探索出了一條值得借鑑的新路。自成立以來,206所承擔多型航天裝備科研生產任務,為陸、海、空以及火箭軍部隊研製生產了多型裝備,並參與了建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以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建軍90周年數次大型閱兵任務的保障工作。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並大力鼓勵在全社會特別是科研領域開展創新。
  • 航天科工七院:建設航天秉初心 乘勢風雲夢必成
    艱苦的環境,並沒有嚇倒建設者們,因為他們心中只有一個願望: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為了國家的科技事業早日騰飛,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   巴山蜀水、松花江畔、雲貴高原、內蒙古草原、秦嶺山麓、渭水之濱等地留下了他們奮鬥的足跡和辛勤的汗水。他們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航天科研生產基地的勘察設計和施工任務,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三線基地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