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創咖學院,點擊右上角「關注」,和我們一起解決商業增量問題!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明明腦海有很多想法,但是別人問起來又只能說一句「我沒什麼想法」,一碰到需要在很多人面前發言的時候,緊張到不知道該說什麼,眼睛也不知道該看向哪裡。想和某個人成為朋友,就是沒有辦法大方自然地接近對方。
不敢說、不會說,這些常見的溝通問題,大部分人都有。被動沉默者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常見,一個人越是容易碰到這樣的情況,就越是會容易產生否定自己的想法:我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久而久之,一個越是習慣於沉默的人,表達欲望就會越小。
被動沉默者不知道社交的重要性嗎?他們也許比任何人都知道社交、人脈的重要性,也知道怎樣才算正確的溝通方法,怎樣才能讓別人更願意和你成為朋友,但是等到真正的社交場合,卻又恢復到了靜音狀態。
如果你想改變這種狀態,就要從現象背後的原因入手,積極改變被動沉默者的身份。
一、被動沉默的原因
1.邊界感
熟讀溝通技巧的應該都知道,基本上每本書裡都會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想法也是千差萬別,想要別人尊重你,首先就要尊重別人。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實生活中,許多溝通不良的原因都是因為觀點不同,各執己見,一方想讓另一方同意自己的看法。
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強調距離感,心理上也同樣如此。被動沉默者正是出於邊界感的考慮,不想和人分清是非對錯,不想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更不想聊起侵犯邊界感、探索隱私的問題。於其等著說出的話被誤解,被反駁,不如沉默,也是捍衛自己想法的一種方式。
2.人際交往的代價
真正的人際交往也是要計較利益得失的,而人際交往要付出的代價就更多了。其中最讓人感到有壓力的就是人們的評價。這種評價來源於各個方面,一個眼神,一句無心的話,都會讓外界對你形成一個標籤化的印象。
溝通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不能得罪人,也要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既要通情達理,循循善誘,又不能讓人認為你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但是沉默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不用擔心這句話我該不該說,我怎麼說,對方才能相信我說的話呢?
沉默也許不是最好的表現,但卻是很多人權衡利益得失後所能做出的最佳選擇,畢竟誰也不想開口被拒絕,被反對,被人當成是一個沒腦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