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識科檢討報告仍堅持「必修必考」,被批:換湯不換藥,沒涉及...

2020-12-27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香港的通識科教育爭議自「修例風波」爆發以來持續發酵,前特首董建華形容通識科失敗,建制派要求評分改為及格和不及格。專責小組完成歷時近3年的檢討,22日提交長達46頁的報告,在香港社會引發巨大爭議。

成立約3年、由學界及教育局人士組成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22日向香港教育局提交最後的檢討報告。據香港《星島日報》23日報導,報告建議維持高中的4個核心科目,即中文科、英文科、數學科及通識科的安排不變,通識科「必修必考」,但允許學生選擇不進行獨立專題探究(IES),將IES轉為延伸和選修部分,並將筆試及IES的評級分開匯報。小組表示肯定通識科的核心科地位,認為可讓學生多角度研習富有爭議的課題,提供平臺了解內地發展、《憲法》和《基本法》等。專責小組主席陳黃麗娟稱,通識是核心科毋庸置疑,可培養明辨慎思能力、國民身份、公民意識及國際視野,但有改善空間,使其達到課程目標。

報告直指「新近發生的事件」尚在發展,不宜進行學科探究。陳黃麗娟解釋稱,在有清晰背景、理據及實證之下研究課題才理想,而不是「每日、每周追課題,課程不停更新資料,老師不停改、追,學生就此沒完沒了地討論,對師生壓力都很大」。報告同時支持將通識教科書納入送審機制,建議教育局與考評局日後就考卷擬題、審題和評核「加強共識及通力合作」,確保課程目標和理念與評估一致。陳黃麗娟稱,該建議與早前文憑試發生的歷史科試題風波無關,旨在讓兩者加強溝通,而非要求教育局派人參與考評工作。

《東方日報》23日注意到,報告特別提到去年香港發生大規模社會動蕩事件,不少年輕人牽涉其中,更以激進手法爭取政治訴求,大量假新聞經社交媒體及網絡傳播,令人擔憂。因此,建議學校應優先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生命教育、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等,強調守法、公眾和共同利益,以及分辨信息真假等。小組還建議編寫更多「生活事件」示例和教材,處理具有爭議性的課題如欺凌、青少年懷孕、性別議題和網絡罪行等。

針對這份報告,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會仔細研究,考慮社會各界意見,審慎進行後續工作。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劉錦輝稱,當局當年認為通識科議題不斷轉變,因此不要求送審,現在小組卻建議將通識教科書納入送審制度,「偏離局方原來看法」。他還稱,通識科教師會按教學需要選取新聞時事為例,幫助學生理解議題,而小組認為「新近發生的事件」不宜作為探究題材,「我對什麼是『新近』感到疑惑,希望局方解釋」。泛民議員黃碧雲聯合數名區議員22日到政府總部外請願,聲稱通識科必須保留為必修必考,但現在的評分方法,不覺得要進行重大變動。

不少建制派表示失望。「團結香港基金」顧問、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稱,小組建議改革不夠徹底,形容是原地踏步。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對保留通識科必修必考「極大失望」,她說,通識科成為高度爭議的學科,其成果與初心背道而馳,檢討報告只提到如何培訓師資,卻未提出教師的監管機制,教師質量沒有任何保障,因此這次改革「換湯不換藥」。立法會議員葛佩帆說,現在通識科問題多多,既沒有統一課本,更有不少老師被投訴立場偏頗,教學質量及成效成疑,因此維持通識科「必修必考」的建議考慮不周。

有港媒23日直言,通識科最大的問題不僅在於內容空泛,更在於成為洗腦的工具,教壞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要將香港的年輕人引到什麼路上,從大批年輕人參與非法佔中、黑暴已可見一斑」。連當初推動通識改革的人士都承認通識科失敗,民意要求廢除誤人不淺的通識科,至少改為選修科,但小組仍維持其必修必考的四大主科之一地位,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文章認為,雖然小組建議將教材送審,但此舉治標不治本,只要教育界仍由「攬炒(同歸於盡)派」把持,教通識的老師政治先行,就可輕易在課堂傳播政治歪理,繼續荼毒年輕一代。

相關焦點

  • 香港DSE考試更新:終極報告強調通識課必修必考!
    去年,香港高考通識科目教授內容不當,掀起了軒然大波,很多家長建議取消通識課,或將其轉為選修,畢竟一個學生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及思想,即便成績再好,也難以成為社會棟梁,最近由香港學界及教育局人士組成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向考評局提交了有關通識課的最後報告。
  • 改革通識科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重要一步
    新華社香港11月30日電 題:改革通識科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重要一步新華社記者改革通識教育,回歸育人本位,早已是香港社會的主流呼聲。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明確改革方向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近日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大力糾正高中通識教育科長期被異化的問題,符合社會整體利益與期待,值得肯定和支持。
  • 香港通識科要大改!將重點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月25日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指,通識科推出多年一直爭議不斷,認為有需要重建通識科。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昨日(26日)下午在記者會上宣布,通識科自推行以來爭議並無停過,科目被汙名化,綜合檢討建議及回應社會關注下,局方會根據通識科的課程宗旨及目標,精簡科目的內容,也會訂明重要學習概念,重整刪減課程內容,相信會減去原有內容的一半,釋放學習空間。
  • 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全面檢討香港的教育問題已是當務之急
    中新社香港5月20日消息,通識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必修必考的科目已在香港的中學推行超過十年,擁有和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和數學相等的地位,而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坦言,通識教育的落實並不成功,包括過於尋求所謂的批判能力。
  • DSE通識科「大變」 | 2020施政報告確認通識科改革
    年施政報告。11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當天的施政報告記者會上表示,將根據通識科的課程宗旨和目標,增減課程內容,鞏固知識的基礎,優化教材和考試安排,也會冠以新的科目名稱。保持科目必修必考,公開考試只設合格與不合格,希望可以釋放考試壓力。他表示,該科目將修訂一些重要的學習概念,加強知識的內涵,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將重整以及刪減一些課程內容,包括課時,大約是原有內容的一半,也將不再設獨立專題研究。他指出,該課程會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的態度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和基本法教育,也包括法治。
  • 鄧飛:香港通識科改革的力與度
    近日,香港特區教育局宣布,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將實施比較大幅度的改革:維持必修必考,但只設合格與不合格,釋放考試壓力,明確重要的學習概念和知識,重視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和憲法基本法教育,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設立適用書目表(即審定課本)等,改革修訂之後的科目,可能改一個新學科名稱
  • 民進黨當局拋「香港人道援助行動項目」,被批換湯不換藥、專騙傻子
    有臺媒發現,負責執行該項目的「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是個遭虛級化的「冷衙門」,對此,香港《大公報》19日發表評論稱,民進黨當局此舉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用來唬弄香港的「黃絲」,難怪香港輿論說「民進黨這個方案專騙傻子」。
  • 香港教育局將優化通識科 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
    中新社香港11月26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26日就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教育範疇措施會見記者,他宣布一系列優化通識科學習和考試安排,包括將冠以新科目名稱、考試僅設合格和不合格、設立適用書目表等,重視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
  • 林鄭月娥:通識科改革是回應社會意見,非受中央命令
    【環球網報導】據香港《星島日報》等港媒報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9日出席一個電視節目時說,新一份《施政報告》暫無特別措施成為攻擊點,她形容是「平穩落地」。港媒此前報導,香港特區政府最新《施政報告》宣布就高中通識科進行改革,糾正被異化的問題。11月26日,香港教育局就爭議多時的高中通識科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26日稱,通識科的爭議從未停止,科目被汙名化,局方決定按照課程宗旨及目標精簡科目內容,並冠以新名稱,但暫時沒有定案。
  • 香港社會呼籲立刻檢討通識教育
    因為香港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表明,年輕人思想變得越來越激進的根源在學校,通識教育成為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教材刻意激化兩地矛盾通識教育科2009年正式在香港高中推行,之後列入必考。現在香港學生上大學需要考四門:語文、英語、數學和通識,科目重要性可想而知。
  • 「香港高考」通識科又玩「政治題」:考試材料極為偏頗 考生普遍...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今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試(DSE)通識科考試被香港輿論批評為又玩「政治題」,內容涉及「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以及所謂「內地民企受打壓」等極富爭議的話題。據香港《星島日報》28日報導,27日結束的通識科考試是第一門核心科目,卷一的必答題第三題涉及「今日香港」單元,提供資料為「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意見調查結果」。有香港記者發現,該資料引用的調查正是公信力全無的「記協」持續多年、抹黑香港新聞自由的「新聞自由指數」2013年至2018年的調查,進行調查的機構則是反對派鍾庭耀當年主導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
  • 專訪|如何培養香港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親自解答
    橙新聞「圍爐」時政節目嘉賓主持鄧飛校長邀請了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一同討論這些最受港人關注的教育話題。 通識教育已改革 教育界現時最熱門的話題必定是通識科改革,早在該科目落實成為必修必考的科目前,社會上就有不同的爭論聲音。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改革通識科,醫治教育頑疾,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重要之舉。
  • 港臺腔:香港通識教育的「異化病」,得治!
    香港通識教材(圖源:網絡)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作為香港中學生必修必考的科目,通識科原本意在強化學生獨立思考、慎思明辨能力,但卻因長期缺乏教學規範和管理而淪為無統一教材、無統一教學標準、無專職教師的「三無」科目。部分「黃師」則趁機與「反中亂港」分子裡應外合,給通識教育「加私料」「添毒料」,將通識科異化為宣揚「分離主義」「反中仇中」等極端言行的邪門暗道,讓通識教育徹底變了味道。
  • 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香江觀察)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
  • 專訪| 如何培養香港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親自解答
    香港教育局對於公開違規老師資料有何看法?橙新聞「圍爐」時政節目嘉賓主持鄧飛校長邀請了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一同討論這些最受港人關注的教育話題。教育界現時最熱門的話題必定是通識科改革,早在該科目落實成為必修必考的科目前,社會上就有不同的爭論聲音。
  • 鄧飛:香港通識教育應先學後辯
    香港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預計於今年年底向特區政府遞交中小學課程修改方向性建議報告,受到香港社會關注。在這一背景下,香港教育部門組建專責小組研究如何從4門主課中釋放出一定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到一些選修課,建議報告至今已醞釀超過一年時間。既然要「釋放」,那麼從哪門主課「下刀」自然成為輿論焦點,備受爭議的通識科更是漩渦中心。在筆者看來,香港教育存在不少問題,課程並非唯一一環。單就通識教育而言,問題不在課程的多與少,而在教學內容的實與虛。
  • [冒險島]新出的2個職業可謂換湯不換藥
    開門見山,好9沒發文章了,來發一下進入正題 冒險聽說出2個新的職業,本來是件高興的事,但是我看了新出的其中一個職業"火槍手",就對這2個職業就沒信心了,為什麼呢?那個視頻想必大家都看過了,看不去不錯,實際上呢,他手上的槍好比弓弩,放出去的好比箭,我想是不是還會出個子彈當消耗 ,看上去跳攻不錯,其實呢,整一個弓標結合,又跳又遠程的...這樣的職業一點意思也沒有,大家去玩我想也就是圖個新鮮的,現在這種職業抓起來就3個,標F 弓&弩,一點意思也沒有,2轉圖看了以後3.4轉想必也是換湯不換藥..不是遠就是近,玩這個還有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