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通識科改革細節
✦更改課程宗旨及目標
✦優化教材,修改通識科考核標準
✦縮短課時
✦課程內容增加內地考察項目
✦更改「通識科」名稱
○ 指出「修正風波」所暴露的教育問題
○ 通識科未來改革方向,將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 著手嚴控教師質量
○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發表2020年施政報告。她指出,「修正風波」揭示部分青年守法意識薄弱,欠缺互相包容尊重的價值觀。學校應著力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林鄭月娥說,她的教育願景是要培養青年成為有素質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要成為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學生須有守法意識,能尊重不同意見,適應群體生活。
她強調,特區政府在教育工作中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政策的制定者、推行者及監管者。
林鄭月娥指出,「修例風波」令不少人質疑香港教育的成效,在超過10000名因「反修例」而涉嫌違法的被捕人士中,四成是學生,當中接近2000名是中小學生,令人痛心。她強調,如何在香港複雜的政治環境、社交媒體傳播大量失實消息的情況下好好保護學生,是特區政府、社會、教育界和家長鬚共同承擔的責任。
林鄭月娥表示,加強學生對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國情的認識,深化憲法和基本法教育,是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及國家安全意識的基礎工作。
她介紹說,本屆特區政府已將中國歷史列為初中的獨立必修科,新的中國歷史課程已在本學年從初一逐步推出。教育局會為學生提供結合課程的實地考察機會,並會鼓勵中小學生多學習中華文化精粹,以薰陶學生的品德情操和建立文化認同。教育局還會通過多元化活動,讓中小學生全方位認識國家發展、憲法和基本法、「一國兩制」實踐、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和維護國旗國歌這些國家的象徵,以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以及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林鄭月娥表示,高中通識教育科的未來改革方向必須糾正過去的問題,讓這個科目重新成為學生建立穩固知識基礎、聯繫不同學科知識、培養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課題,以及學習有關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的平臺。課程的改革與考評工作必須互相配合,期望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不斷完善其審題機制。
林鄭月娥說,特區政府作為教師註冊機構,會從多方面著手,提高教師素質;會與師資培訓機構商討如何確保老師的師德、品格及操守;強化老師及校長入職、在職及升職前培訓工作。對於不稱職及失德的老師,教育局必定嚴肅跟進,包括取消嚴重失德者的教師資格,以免他們誤人子弟。
林鄭月娥期望香港青年能放眼國家,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在學習、就業、生活等方面的種種機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實現夢想。
11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當天的施政報告記者會上表示,將根據通識科的課程宗旨和目標,增減課程內容,鞏固知識的基礎,優化教材和考試安排,也會冠以新的科目名稱。保持科目必修必考,公開考試只設合格與不合格,希望可以釋放考試壓力。他表示,該科目將修訂一些重要的學習概念,加強知識的內涵,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將重整以及刪減一些課程內容,包括課時,大約是原有內容的一半,也將不再設獨立專題研究。他指出,該課程會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的態度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和基本法教育,也包括法治。此外,該課程還將提供內地考察的機會,令學生可以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最後還會為這科設立適用書目表,即是有經審批的教科書。
楊潤雄續說,「如果改革得好,愈快推行愈好,下一個學年做到更好」。改革小組建議精簡課程內容,包括將原本時數250小時減少一半;將考核學生的成績標準,由原有不同級別,變成只有及格與不及格,以減輕學生負擔。另外,還會設立適用書目表,更會加強師資培訓。至於「獨立專題探究」(即IES),楊說會引入國情教育相關議題,更會加入讓學生到內地考察元素,讓學生了解內地發展,增加國情教育。最少讓學生到內地交流一次,並且不會成為成績一部分。
此外,局方會加強德育教育,計劃在現行的價值觀教育課程中,加入「守法」和「同理心」作為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及態度。教育局會繼續推動《憲法》和《基本法》教育,並在這個框架內支援學校推行國家安全教育,通過相關科目及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掌握國家安全的正確概念和守法意識;同時向學校提供有關學校行政及教育的指引,以及教師培訓和資料,以協助學校人員及學生了解和遵守法律。
楊潤雄又表示,會繼續與課程發展議會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跟進有關改動的詳情,包括課程內容及公開試的細節安排。教育局亦會與大學溝通,探討及落實該科銜接大學聯招計劃的方案。當所有安排敲定後,教育局會儘快向社會和學界公布。「我們期望整個教育界能夠配合,促進該科的正面發展,務求儘早落實推行。但我必須強調,現正修讀高中通識科的同學,會繼續沿用原有的學習及考評安排。至於專責小組報告內涉及其他學校課程的建議,我們亦會在今年之內公布未來路向。」
香港特區政府最新施政報告宣布就高中通識科進行改革,糾正被異化的問題。26日,教育局就爭議多時的高中通識科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針對通識科改革,考評局26日表示會研究與公開考試及評核相關的建議,並按既定機制跟進。
民建聯 去年香港社會發生的黑暴活動中,有2300多人被檢控,其中429人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被認為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教師通過扭曲通識科內容向學生灌輸激進政治主張及錯誤的國家觀念而導致的。民建聯認為上述改革措施切實響應了教育界、家長及社會對現有通識課內容過於偏頗及政治化的批評,有助於減輕學生考試壓力和培養正向價值觀。
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高教評) 有關補救措施是亡羊補牢、勇氣可嘉,對重建香港教育的信心,對學生、家長和社會都是好事。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施榮懷 通識科改革只是開始走出正確的第一步,長遠來說,如果仍然沒有一個合理規範的教學典範內容,應該將其改為選修科目。他強調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大力加強,憲法、基本法、國安法教育應該儘早進入校園,同時到內地交流及學習應該也成為大中小學教育的一個必修環節。
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 相信這對香港教育史「有歷史性的影響」。
《星島日報》26日刊登的一篇評論稱,去年「修例風波」後社會大眾對通識科高度不信任,質疑教師立場偏頗、宣揚政治主張,因此維持現行的考評安排無助於消除公眾疑慮。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來年將大力改革通識科,教育界和家長稱讚局方展現改革的勇氣和決心
在昨日的《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有關教育政策措施記者會上,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當局綜合了專責小組的建議,同時回應社會的關注,決定根據通識科的課程宗旨及目標,精簡課程內容,鞏固知識基礎,優化教材及考評安排,並會冠以新的科目名稱。他指出,「目的是為學生創造空間,讓他們得以聚焦學習,符合他們的學習利益。」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通識教育科的公開考試,是根據《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及該科《評核大綱》設定,考評局會研究與公開考試及評核相關的建議,並按既定機制與相關科目委員會及公開考試委員會作跟進。
圖文源 | 中國新聞網 環球網 大公報 新華社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