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考」通識科又玩「政治題」:考試材料極為偏頗 考生普遍...

2021-01-10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今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試(DSE)通識科考試被香港輿論批評為又玩「政治題」,內容涉及「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以及所謂「內地民企受打壓」等極富爭議的話題。

考試題目爭議不小

香港中學文憑試被稱為「香港高考」,是每年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主辦的公開考試之一;基礎科目24個,包括4個核心科目及20個選修科目,其中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和通識教育為核心科目。據香港《星島日報》28日報導,27日結束的通識科考試是第一門核心科目,卷一的必答題第三題涉及「今日香港」單元,提供資料為「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意見調查結果」。有香港記者發現,該資料引用的調查正是公信力全無的「記協」持續多年、抹黑香港新聞自由的「新聞自由指數」2013年至2018年的調查,進行調查的機構則是反對派鍾庭耀當年主導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以該調查2018年的數據為例,報告聲稱2018年香港新聞自由是「自2013年來最低」,並強調英國《金融時報》編輯馬凱被拒入境、鼓吹「港獨」的「香港民族黨」被取締等案例。

不少考生試後都表示感到困惑。考生楊同學直言,擔心舉例時不知評卷員的政治立場如何,可能會影響評分。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稱,社會普遍提到新聞自由主要涉及主流媒體,但到底所謂的「公民記者」算不算?而傳統媒體和「公民記者」自媒體的職業操守不同,這些是否需要給予充分自由?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湯修齊稱,調查暗示新聞自由的自我審查增加,有很大爭議,擔心答題誤導學生產生偏頗立場。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直言,通識科有很多問題,不應成為DSE的必修科目。

「黃師」嚴重誤導學生

據了解,通識題由審題委員會擬定,審題委員會隸屬考評局,成員大多是大學教授、經驗教師或學科專家。據港媒過去的報導稱,考評會委員雖然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委任,但在具體試題上無法幹預。據香港「01」網早在2017年的報導稱,就有學者認為通識科考試引導學生「只找對自己立場有利的案例」,而無法真正做到該學科表面提倡的「見多識廣」「不同角度」看待世界。將惡毒言論「黑警死全家」作為社交媒體頭像的「黃師」賴得鍾,曾在港島民生書院做通識科教師,他也是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賴得鍾28日針對有關新聞自由的必答題稱,「在去年的政治風暴下,考評局仍會設這所謂政治題,值得肯定」。至於通識科試卷二有關內地民企的題目無視事實,稱民企被視作「二等企業公民」,賴得鍾則藉機聲稱,「中國國企取代民企的問題,是否該從『國進民退』作為思考起點?」

事實上,香港的通識科教育一直存在「黃師」嚴重誤導學生的問題。有學生家長近期投訴稱,港島民生書院一份中四通識科資料涉及「今日香港」和「生活素質」單元,其中一份資料是一幅有關2017年特首選舉的漫畫,諷刺當時作為特首候選人的林鄭月娥。漫畫出自一個名叫「溫水劇場」的網媒,該網媒專門發布抹黑特區政府甚至中央的言論和漫畫,更有不少內容低俗、青少年不宜的不雅內容。題目要求學生解釋及舉例說明「如何導致特首施政容易脫離民意」。不少家長表示,這份材料有明顯的政治誤導。立法會議員葛佩帆表示,從種種被揭露的通識「毒教材」可以看出,政治入侵校園頗深,而早前立法會已成立專門工作小組,針對從幼稚園到中學的教材送審,無奈又被阻礙送審進程。

教材無人監管

出現這樣的通識科材料,也表明通識科教材無人監管。據香港《大公報》28日報導,2013年,「教協」理事方景樂製作了所謂的「佔中通識教材」,趁機鼓吹違法「佔中」。去年,「教協」又製作一系列「逃犯條例修訂爭議教材」,表面上羅列「正反意見」,但一份共36頁的教材,有13頁描述「反修例」或質疑聲音,5頁寫下官員回應,只有3頁刊載支持意見。教材所提供的補充練習內容更是一面倒支持「反修例」,企圖煽動學生參與政治事件。一些出版社過去也有不少通識科參考教材含有不當的政治傾向,例如《雅集新高中通識教育系列(第四版)─今日香港》的模擬試卷中,單純引述違法「佔中」發起人聲稱「佔中是彰顯社會公義的方式」。《新視野通識教育(綜合四版)─今日香港》的課文更公然抹黑警方稱,「本港人權不斷受限制,其中警方執法的方式備受爭議」。

《大公報》28日發表社評稱,對考生來說,最大的挑戰未必是疫情,而是考題嚴重政治化。通識科考試這道題目沒有提及非法「佔中」,沒有提及旺角暴亂,更沒有提及「修例風波」衍生的黑暴,但「意在不言中」。文章說,通識科可能初衷是好的,但在香港的特殊教育環境下,其政治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被認為是年輕人走向激進的源頭之一。數學大師丘成桐早就警告「通識科令人通通不識」,前特首董建華更是痛心疾首地指出「通識科失敗」。這次的通識科考題再次提醒市民及特區政府,通識科嚴重政治化的問題已到了不能不正視的時候。

相關焦點

  • 香港中學校長:香港通識科內容偏頗要改
    視頻來源:中新視頻據中新網消息,過去兩個多月,修例風波席捲香港
  • 香港通識科考試「逼學生進行政治表態」港媒:教育病得很重 非動...
    據香港《東方日報》28日報導,27日結束的通識科試卷分為卷一必答題和卷二選答題,其中必答題第三題涉及「今日香港」單元。題目列出2013年至2018年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平均評分,要求考生描述主要特徵,並參考一份《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評論文章,寫出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
  • 香港文憑試中現不當試題 港媒稱考評局通識科兩高層已辭職
    圖源網絡中國日報網微博援引香港東網5月16日下午報導,消息指考評局兩名負責通識科的高層已辭職。 另據環球網消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香港「高考」)歷史科試卷中出現疑似美化日本侵華的問題試題。香港《星島日報》等港媒援引消息稱,香港考評局評核發展部通識科一名高級經理及其下屬經理已於5月15日辭職,生效日期為8月16日。
  • 鄧飛:香港通識科改革的力與度
    近日,香港特區教育局宣布,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將實施比較大幅度的改革:維持必修必考,但只設合格與不合格,釋放考試壓力,明確重要的學習概念和知識,重視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和憲法基本法教育,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設立適用書目表(即審定課本)等,改革修訂之後的科目,可能改一個新學科名稱
  • 改革通識科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重要一步
    新華社香港11月30日電 題:改革通識科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重要一步新華社記者改革通識教育,回歸育人本位,早已是香港社會的主流呼聲。改革通識科是香港教育進行系統性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重要一步,唯有通過刮骨療毒式的有力舉措,才能清除侵入香港教育肌體的各種病毒,避免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被人誘騙利用成為「政治炮灰」,才能逐步建立健全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尊重國家、崇尚法治、懂得包容的現代社會負責任公民。
  • 讓通識科教育 回歸育人初衷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在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通識科考場外,考生正在複習。 資料圖片香港高中引入通識科教學,初衷本是加深學生對國家人文歷史的理解,讓學生面對社會問題能夠獨立思考、明辨是非。香港通識教育亟待改進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團結香港基金9月7日發布通識科研究報告,揭示通識科出現教材缺乏監管、教師支援不足、鼓勵應試考評模式而忽視思維發展等5大問題,並就此向特區政府提出13項建議改進通識科教育。團結香港基金是在香港註冊的非營利機構,由董建華先生於2014年創設並出任主席。
  • 香港各界人士:通識科教材「消毒」是香港教育撥亂反正的重要一步
    新華社香港8月21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去年就高中通識教科書推出專業諮詢服務,近日多家出版社的修訂內容出爐。香港各界人士認為,一段時間以來香港通識教育科屢屢出現內容偏頗的教材,此次修正或刪減多處「有毒」內容,回應社會憂慮為學生提供優質教材,有利於讓通識教育科回歸教育專業,對培養青少年成為有見識、負責任的守法公民大有裨益。
  • 香港文憑考試美化日本侵華,教育局予以強烈譴責
    日軍侵華造成逾3500萬中國軍民傷亡,昨日(14日)舉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歷史科考試,竟要求考生回答是否同意1900年至1945年「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所提供的資料僅提及日本當年提供所謂「援助」,卻隻字不提日本參與列強瓜分中國、發動侵華戰爭的罪行。
  • 「香港高考」現荒謬考題 被斥「引導學生做漢奸」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5月15日電 綜合港媒報導,日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相當於「香港高考」)歷史科其中一題問及「『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法?」,引發社會爭議。香港教育界斥題目極具傾向性,「是引導學生做漢奸」。更有教師透露,考評局有官員發表煽暴播「獨」等言論,疑身兼多職權利過大。
  • 香港通識科要大改!將重點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實際上,過去一年,大家有目共睹,香港有些別有用心的教師,透過扭曲通識科內容,向學生灌輸激進的政治主張及錯誤的國家觀念!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昨日(26日)下午在記者會上宣布,通識科自推行以來爭議並無停過,科目被汙名化,綜合檢討建議及回應社會關注下,局方會根據通識科的課程宗旨及目標,精簡科目的內容,也會訂明重要學習概念,重整刪減課程內容,相信會減去原有內容的一半,釋放學習空間。
  • 俠客島:教育不去殖民化 香港怎麼有未來?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圖源:GETTY IMAGE5月14日,相當於內地高考的香港中學文憑試歷史科有道必答題:結合試卷材料,回答「是否同意『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偏頗作為專業考評機構,香港考評局歷史題目設置嚴重違背公正性和中立性,需要認真反思檢討。上述考試試捲圖。圖源:網絡對此,考評局是這麼反思的:歷史科如其他科目考試一樣設有「審題委員會」,負責擬定試題及評卷指引,要「成員一致接受之後才正式定稿」。這似在推脫說試題擬定和評判是集體決策的結果。
  • DSE通識科「大變」 | 2020施政報告確認通識科改革
    林鄭月娥指出,「修例風波」令不少人質疑香港教育的成效,在超過10000名因「反修例」而涉嫌違法的被捕人士中,四成是學生,當中接近2000名是中小學生,令人痛心。她強調,如何在香港複雜的政治環境、社交媒體傳播大量失實消息的情況下好好保護學生,是特區政府、社會、教育界和家長鬚共同承擔的責任。
  • 香港「高考」在緊張防疫中進行:考生進考場前需量體溫、清潔雙手...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試(DSE,類似於內地高考)核心科目通識科筆試27日正式開考,約4.8萬名考生應試。這場因疫情延遲多次的考試備受香港社會關注。據香港「01」網報導,香港考評局統計稱,今年共有4.7萬名考生報考,考評局在350所學校設立考場,其中約330個禮堂額外又增加考場(約700個考場),較去年增加約兩倍,監考人員也比去年增加一倍至2.1萬人。據香港星島日報網27日報導,在民生書院考場,超過50名考生提早在7時30分到達,在門外排隊等候並且抓緊時間溫習,排頭位的考生更於6時40分已經到達。
  • 香港高考開考,「內地人小便」納入考題,你怎麼看?
    在3月30日,201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考試正式開始,跟內地高考一樣,一旦考完,各種語文試題就成了最熱門的討論話題,我們來看看。香港今年有7萬考生參與文憑試考試,較去年少5000人。閱讀能力部分有兩篇白話文及一篇文言文,白話文分別是林語堂的《論趣》,以及賈平凹的《觀沙礫記》,而文言文就是宋濂《杜環小傳》。
  • 「高考」歷史題被斥「引導學生做漢奸」,港媒:香港教育病了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繼有教師在網上發布仇警等論調後,又有網媒揭發兩名參與中學文憑試(DSE)撰題的考評局高級職員疑在社交網站拋出「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的荒謬言論。無獨有偶,在14日文憑試歷史科的試卷中,其中一題又被質疑是在引導學生做漢奸。
  • 林鄭月娥:通識科改革是回應社會意見,非受中央命令
    在回應通識科改革時,林鄭月娥表示,自推出以來爭議不斷,改革通識科不是受到中央命令,香港教育制度屬香港內部事務,是回應社會關懷青年成長的意見。林鄭月娥出席電視節目(圖片來源:香港《星島日報》)報導稱,林鄭月娥說,通識科可以討論時事,但要有基礎,例如討論「違法達義」的事情,就應該先向學生講解守法意識及法律基礎。
  • 香港通識科檢討報告仍堅持「必修必考」,被批:換湯不換藥,沒涉及...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香港的通識科教育爭議自「修例風波」爆發以來持續發酵,前特首董建華形容通識科失敗,建制派要求評分改為及格和不及格。專責小組完成歷時近3年的檢討,22日提交長達46頁的報告,在香港社會引發巨大爭議。
  • 香港通識教育毒教材存漏洞 恐成縱暴政治宣傳品
    (來源:大公網)海外網8月21日電 近日,香港暴徒打著「反修例」的幌子持續作亂,港澳辦表示對暴力衝擊行動中有年輕面孔感到非常痛心。據香港《文匯報》8月21日報導,香港通識科推行10年,一直持續掀起爭議。
  • 王若愚:香港教育緣何成為反對派主場,連教育局都難以插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若愚】在香港「高考」歷史科出現美化日本侵華歷史的題目後,香港教育局於5月18日派出熟悉課程和素質監管的人員,向負責組織考試的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簡稱考評局)了解出題和審批試題機制,了解出題過程有無嚴格遵從機制執行;同時要求考評局取消該條試題,並進行適當調整,確保考生得到公平對待。
  • 斐魚教育對2019年HKDSE通識科考題的分析
    HKDSE通識科4月3日開考,政治題在絕跡兩屆之後,今年於卷一必答題再現,只要求說明立法會組成、選舉得票分布變化,及行政長官不由政黨成員出任對管治的影響,爭議較小。斐魚老師認為,整體而言今年通識卷比去年簡單,主要考核考生通識根底及有否追蹤時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