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經常有家長說:孩子都5、6歲了,還是很依賴家人,很多本來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都要大人協助才能完成。孩子的獨立意識這麼弱,真的很為孩子焦慮。
其實,孩子的獨立性不是天生的,一定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由家長培養起來的。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家長要從下面兩方面開始做起:
1、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孩子獨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小孩子天生愛模仿,所以,在孩子1-3歲的時候,就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了。
一定不要覺得孩子還小,而忽視了這方面。1-3歲的孩子,會對大人所做的事感興趣,當他們看見大人在幹什麼的時候,他們通常也會學著幹。
比如,吃飯的時候他們想要自己吃、走樓梯時堅持自己走,我們在疊衣服的時候,他們會很有興趣,想要幫忙;我們掃地的時候,他們搶著要掃……這些都是他們獨立意識開始發展的表現。
這個時候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強的,也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時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雖然他們可能把飯粒撒得滿桌都是,走路東倒西歪甚至會摔跤,衣服也會疊得亂七八糟,垃圾掃得到處都是……總之,他們看起來做得很不好。
但是,請家長們一定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勇敢去嘗試。做得不好,這是由於他們的骨骼和肌肉發展的不夠完善,動作不協調而導致的。我們要接納孩子。
如果這時候我們覺得孩子還太小,什麼都做不好,甚至還給大人添了許多麻煩,讓他們長大點再做吧。這樣的後果是,孩子們慢慢地形成了依賴,不願意去嘗試,從而錯過了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
2、了解孩子的發展過程,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前提
人類的成長要經歷較長的依賴期,這是跟其他動物的成長曆程相比不一樣的地方。
嬰兒階段,孩子無法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區分開來;當他們長到一歲左右,在邁出行走的第一步時,心中將充滿了喜悅,這是孩子在展示他們的獨立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當他們長到兩歲左右,開始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我」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他們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這時候,家長要主動為孩子營造獨立自主的環境,讓孩子在大人的監督之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比如自己吃飯、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等。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會逐步提高,長到三至四歲的時候,可以教他們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並且嘗試教他們收拾飯桌、整理床鋪等。
當然,我們不要一開始就要求太高,要求其盡善盡美,否則,很容易讓他們感到沮喪,失去自信。
所以,培養孩子獨立性,要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自身的特點,並提出適合他們發展水平的要求,增強孩子的獨立意識,逐步提高其獨立能力。
生活中不要寵愛孩子,不要孩子想什麼就給什麼,應該讓孩子做出自己選擇。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選擇的,好或者壞都要勇敢面對。
(圖片來源網絡)
我是婷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