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學期開學,都會有家長提出要求:給我家孩子安排好點的位置。在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會以各種理由要求換位置,比如:個子矮,眼睛近視,上課不專心等等。
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有個小品叫《佔位置》,講的是幾位家長為了給孩子佔一個好位置而大打出手的事。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家長對孩子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孩子到學校讀書,家長關心的東西很多。關心孩子的成績,關心孩子是不是受老師重視,關心孩子在班級的地位等等。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是不是受老師重視,從孩子在班級裡的座位就能看出,所以想方設法,挖空心思和老師聯繫,要讓老師給孩子安排個理想的好位置。
小品《佔位置》裡對位置的好壞是這麼理解的:這班裡座位的特點,這個前面這一排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區,那中間這一片呢,叫休閒娛樂區,最後一排叫養老區,看這把角兒的座位沒有,這叫隔離區。
小品是小品,只是搞笑的,其實現實完全不是這樣的。
要知道教室裡哪個位置最好,先來看看教室裡位置的布局安排。
一般來說,教室裡分為四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四大組。
除此之外,在講臺邊還會安排兩張座位。這兩張座位雖然排在最前,距離老師最近,按理說是黃金寶座,但一般學生不願意坐,因為這是調皮學生的專座。只有在班級裡非常調皮,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才會坐在那兒,因此這是調皮學生的專座。在老師的眼皮底下,這些調皮學生才會安穩些。
在四大組中,靠牆的兩大組不是理想的位置,因為靠牆,離黑板遠,看黑板上的字必須斜著身子,很不舒服。正因為如此,所以一般老師都會一兩個星期就換一下座位。
中間的兩大組是比較理想的。正對著黑板,老師容易關注到。
不過雖然中間兩大組是理想的座位,可第一兩排很多學生卻不願意坐。
記得以前有個老師講課時唾沫飛濺,第一兩排的學生深受其苦,每每這位老師上課,他們只能用書本擋著。那位老師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外號「噴霧器」。
從地理位置、老師的關注程度來看,最最理想的座位是中間兩組的三四兩排。
不過,對於學習比較自覺的孩子來說,無論坐哪個位置都不會影響成績。
正如小品裡沈騰說的那樣:「老師剛才也笑話我半天,說,孩子幾年級了你都不知道,還在那兒搶座兒呢,把什麼都給孩子搶到最好的了,孩子就好了,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學校跟老師,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一直覺著自己是個特別稱職的父親,現在想想勁兒都使歪了,座兒我不搶了,今兒早點兒回去陪孩子。」
所以,家長真正關心的不應該是座位,而是自己的孩子。平時要多關注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多陪伴孩子,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