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強:老北京兔兒爺的守藝人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張忠強:北京泥彩塑代表性傳承人 視頻剪輯:綦智鵬

  北京彩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忠強和他的老北京兔兒爺店。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每逢中秋佳節,在商場貨架上,各式月餅品類繁多、琳琅滿目。然而,老北京的傳統中秋節,可不止只品月餅、賞月亮,還要祭拜兔兒爺。

  祭拜兔兒爺是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寫照,他們在兔兒爺身上寄託著殷切希望。坐象兔兒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寓意事業興盛;坐葫蘆兔兒爺,「葫蘆」與「福祿」同音,寓意福祿雙全。

  每逢中秋佳節,人們將兔兒爺請出來,奉上瓜果月餅祭拜,祭拜完後的兔兒爺搖身一變成了孩子們的玩具,新的兔兒爺再被請進家。

  這一習俗自晚明至今,傳承了400多年。著名作家舒乙曾回憶道:「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徵,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

  兔兒爺作為老北京中秋節必備品,如今卻日漸式微。如今在北京,中秋請兔兒爺的人不多,製作兔兒爺的手工藝人更少,北京彩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忠強則是為數不多還在製作兔兒爺的手工藝人。

  張忠強向記者介紹兔兒爺的發展歷史、製作過程。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為了做一尊兔兒爺,張忠強需要提前一年開始做準備。

  第一步是制泥。張忠強將泥土晾曬一年,然後放進容器裡浸泡,「這主要是將泥裡的雜質和植物的根系過濾掉。」張忠強彎腰從貨架下的紅色小桶裡挖出一塊泥,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再用指甲點、劃、刻等,小泥團就變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雄雞。

  「中間最柔軟細膩,黏滑的部分才是我真正需要的原材料。」張忠強表示,第二步是做胚,用一個小模子磕泥胚,七天之後水分揮發,泥胚變成塑坯。

  第三步是彩繪上色。張忠強稱首先要搭配色彩,「彩繪的時候由上到下彩繪,由左到右彩繪。先畫淺色,再畫深色,最後再開臉。」

  張忠強表示,「整個製作過程開臉最重要,開臉中眼睛最重要。眼睛是有神韻的,好像和你在對話,這就是優秀手工作品的必備點。」在張忠強的老北京兔兒爺店裡,擺放著姿態萬千的兔兒爺,不同的兔兒爺眼神各有不同,有的上眼皮下搭,有的上眼皮上翹。

  「它的眼皮往上一翹變化特別大,有朝氣有神韻了。」張忠強捧起一尊眼皮上翹的瑞虎大將軍兔兒爺說。

  一尊兔兒爺的眼睛千變萬化,可有一點卻始終不變,每尊兔兒爺長長的耳朵都可以拿下來。張忠強將眼前兔兒爺長長的耳朵從頭頂拿下來放在手心摩挲,「這是傳統兔兒爺最大的特點。」

  作為時令性的玩具,兔兒爺每年舊去新來,所以保存至今的舊兔兒爺很少。

  保存至今的老北京五款經典兔兒爺形象。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留存著五尊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兔兒爺:祥雲富貴大將軍兔兒爺、蓮蓬荷花兔兒爺、金光洞兔兒爺、福祿大將軍兔兒爺、黑虎兔兒爺。

  而在歲月變遷中,隨著時代發展,品種日趨豐富,出現了黑貓警長版兔兒爺,火車兔兒爺……迄今為止,兔兒爺的品種總計30個左右,「現在的兔兒爺要能適應時代,能滿足人們需求,這是進步與必然。」張忠強欣慰地說。

  而在30多款新品兔兒爺背後,有一群對傳統文化熱愛的手工藝人與美術工作者們,他們創造出了屬於這個時代的兔兒爺。

  張忠強有一位熱愛老北京傳統文化的年輕朋友小胡,他將功能性、色彩性、造型性、實用性融合在一起,在張忠強制作的傳統兔兒爺上做改造,設計了一款新式的五福兔兒爺。

  「真的太棒了!」在張忠強看見小胡設計的兔兒爺後,打心眼裡高興。

  閒暇時,張忠強經常和青年人就兔兒爺設計展開討論,「如何把傳統手工技藝變成了一個文化的符號?如何又將文化符號變成一個有實用性的物件?」

張忠強店裡形態各異的兔兒爺。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張忠強和志同道合的人有說不完的話。每年國際設計周,張忠強不大的店鋪裡總是站滿了一批美術工作者,他們的手裡拿著自己新設計的作品,和張忠強交流學習。「下周就是國際設計周,他們還會過來。」談到此處,張忠強面露笑意,甚至有點興奮。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兔兒爺,他們將兔兒爺從過去請到現在,變成21世紀的兔兒爺。2010年,北京中秋節的形象大使就是兔兒爺,它在這一潮流中應運而生,攜舊帶新,成為了一個裡程碑式的作品和標誌。

  張忠強表示,該款兔兒爺參考了傳統民間泥彩塑的的色彩造型特點,兩隻腳和海水江崖袍服沒變,手中依舊拿著搗藥杵,身上依舊披著武士鎧甲。為了適應時代,開臉過程增加了時尚元素和卡通元素,火焰眉變成了雲字頭眉,上眼皮外眼角往下搭變成了上眼皮下眼皮往上翹,和傳統元素有非常大的反差。

  張忠強自豪地說,「這個時代造就了這款兔兒爺,也是一個跨時代的作品。」

  張忠強專門設計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版兔兒爺。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如今,與時代接軌的兔兒爺越來越多,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張忠強設計了兩款「70周年」兔兒爺。

  「70周年」兔兒爺有可以拿下來的長長耳朵,戴著淺藍色頭盔,一雙火焰眉下有張元寶嘴,身著紅袍,裡面的薄紗是檸檬黃,薄薄的畫了一層金。官補的位置上畫上了「70周年」的標誌,前面插上了五星紅旗,配著絨花絨球,身旁浮著祥雲,站在草綠色的往裡兜的海水江崖上,十分可愛。

  張忠強對「70周年」兔兒爺寄託了希望,「兔兒爺的設計中,我是想營造一個富足、友善、平安的環境,保護著我們的國家,祝福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

  屬於這個時代的兔兒爺有了,那麼如何讓更多的人感興趣,張忠強思考良多。

  「我希望建造一個博物館,不用太大,只是希望有一個可以了解自己文化的地方,各地朋友也能通過這個博物館了解北京,愛上北京。」

  如今兔兒爺博物館還在計劃中,張忠強在他的工作室先建立了一個兔兒爺DIY點,每次可以接待12個人,提供教學服務,「去的人還挺多的,外國人也不少,主要是想讓人們體驗製作兔兒爺的過程。」張忠強表示。

張忠強現場展示兔兒爺製作過程。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無獨有偶,一直想推廣兔兒爺、讓更多人了解兔兒爺的張忠強,被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大興實驗學校聘任為美術老師,長期任教。

  作為兩個年級12個班的老師,他的學生有260多人,每周12節課。「除了讓他們了解兔兒爺,我主要是想讓他們了解這個地區的文化習俗,愛上北京。並且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美術的熱愛。」

  兔兒爺從式微走向再度繁榮,傳承人張忠強一路走過來的歷程正是近些年來兔兒爺發展的寫照。早年間,張忠強是下班後兼職擺路邊攤的手工藝人,多年後,路邊攤發展成店鋪,他還帶著兔兒爺走出國門進行文化交流活動。

  做了20多年的兔兒爺,從最初業餘售賣小玩意兒逐步發展到現在以兔兒爺教學、銷售、展示為主。張忠強肩上的責任重了,「如何將這個技藝傳承下去?如何擴大北京泥彩塑的影響力?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文化?這是我的主要任務。我期待年輕人加入到創作隊伍裡來,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北京泥彩塑兔兒爺。」

  而今,張忠強正在為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設計新版兔兒爺,至於冬奧會兔兒爺將以何種形象面世,張忠強笑道「暫時保密」。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實習生 宋仕琪)

相關焦點

  • 「北京非遺傳承人兔兒爺」張忠強:不悔過去,不懼未來,勿忘初心
    來北京旅遊的人可能會在後海、前門買個兔兒爺作為老北京特產帶回家或送人做個紀念,卻不知道自明代起,祭拜兔兒爺就已成為北京人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之一。正如老舍之子、著名作家舒乙先生曾回憶道:「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徵,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
  • 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講述兔兒爺和中秋故事
    2019年9月9日,老北京泥塑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展示專門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設計的兔爺。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張忠強小時候從廣播裡聽到這段,尋思著「兔兒爺」到底是個什麼物件兒,到底是不是兔子,到底和兔子有什麼關係。新中國成立後,街面兒上已難尋兔兒爺的蹤跡,張忠強按照老舍先生的描繪,在腦海裡勾勒出一個個小兔兒爺的形象,像不像,他自己也不清楚。
  • 老北京「兔兒爺」見證中國傳統文化回歸
    曾有一段時間,兔兒爺等傳統老北京文化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但近些年,作為北京中秋「形象大使」的兔兒爺回來了。「老北京的中秋節一定會有兔兒爺。」北京泥塑世家「泥人韓」第四代傳承人韓寶才的兔兒爺作品被擺在北京民俗博物館的「兔兒爺山」上。從21日至24日,他製作的兔兒爺在這裡得以呈現。
  • 說一說老北京「兔兒爺」的傳承以及製作過程
    在老北京有一種家喻戶曉的吉祥物叫兔爺。這兔爺不僅樣子可愛,還很受人的尊敬,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這賣兔兒爺的攤啊,那遍地都是。中秋節,家家請兔爺,家家戶戶的小孩啊婦女啊,還會拜兔兒爺兔兒爺,這是為什麼呢。
  • 風靡老北京600多年的兔兒爺,它的來歷您知道嗎!
    關於「兔兒爺」的傳承人——張忠強兔兒爺,作為老北京人最喜歡的民俗玩具曾經風靡數百年,製作技藝由一代代匠人傳承直至今天。「幸繪工藝偵探團」在前門的一條小胡同裡找到了一位製作兔兒爺的老手藝人——兔兒爺張。小店的主人是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祖籍河北,上世紀50年代全家遷入北京,落戶琉璃廠地區,爺爺、父親都是手藝人。
  • 兔兒爺與中秋節,老北京兔兒爺的來歷
    以前老北京人過中秋節,祭月是主要民俗活動之一。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戶戶都要在庭院裡擺一張八仙桌,擺上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等供品祭拜月神。瓜果、月餅好理解,那毛豆枝是幹什麼用的呢?那是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
  • 老北京「兔兒爺」的秘密:原型是雌兔 與民間傳說有關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過去,說起過中秋節,「請一尊兔兒爺回家」是許多老北京人必做的事情。三瓣嘴、朱紅袍,手持搗藥杵的兔兒爺在可愛中又透著那麼一絲威風凜凜。  每年中秋前後,雙彥也到了最忙的時候,由他純手工製作的「兔兒爺」基本都供不應求。
  • 非遺進幼兒園:大四班的兔兒爺奇遇記
    童趣十足的兔兒爺 資料圖片 在開學初國旗下講話中,我們知道了,抗擊疫情這場戰役中的守護者是白衣天使,大家都很敬佩他們,聽了鍾南山爺爺的新聞報導,知道了他是一位抗疫英雄。小朋友們了解後,意猶未盡,回到班裡,又開始討論起「我心目中的英雄」,有的小朋友提到,在老北京的傳說故事中,聽說過一位祛病除災、保平安的神仙,人們也都很感謝它,它的名字叫兔兒爺。
  • 月壇公園中秋拜兔爺 1米高兔兒爺山受追捧
    今天是中秋佳節,西城區在月壇公園舉辦中秋賞月嘉年華活動,市民在兔兒爺山前拜兔爺,感悟中秋傳統文化。1米多高的兔兒爺山共6層,擺放著100多個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兔爺、兔奶奶,它們既有傳統的金盔金甲武士模樣的兔爺形象,也有騎著梅花鹿或者十二生肖的兔爺,還有賣萌可愛的現代卡通兔爺形象。很多遊客被兔兒爺山吸引,紛紛拍照留念。
  • 畫兔兒爺、剪紅紙、點豆腐……老字號直播非遺絕活兒話中秋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正把他親手製作的兔兒爺排放整齊,國家級非遺剪紙項目傳承人劉曉迪拿著剪刀對一疊紅紙比劃著,京味畫家、天然繪畫顏料配置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信拿著畫筆現場開始作畫……9月21日晚上,非遺傳承人扎堆兒在位於王致和食品廠的北京市腐乳科普館裡忙活起來
  • [都市晚高峰]中秋節 話兔爺——北京民俗藝人講述兔兒爺的故事
    [都市晚高峰]中秋節 話兔爺——北京民俗藝人講述兔兒爺的故事 中秋節,話兔爺——北京民俗藝人講述兔兒爺的故事。
  • 京城百姓為何中秋都會供奉兔兒爺? 原來這麼「神」
    在老北京,一進入八月,街上就出現了賣兔兒爺的,他們或在街邊擺攤,把大大小小的兔兒爺由低往高擺成兔兒爺山,迎來人們的關注和選購,或挑著挑兒沿著胡同叫賣,由此拉開了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序幕。人們對兔兒爺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如今一提到老北京的民俗玩具,大家還是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兔兒爺,它幾乎已經成了老北京文化的一種象徵性符號,北京人為什麼這麼愛兔兒爺呢?
  • 中秋將至,給您講個兔兒爺的傳說
    [摘要]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也是唯一的一個能拿在手裡玩兒的神仙。相傳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這是北京本土的神仙。兔兒爺首先是兔,也是人(穿盔甲擬人化),也是可供奉的神仙。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後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是不參加的。
  • [中秋風俗]老北京拜兔爺 "兔爺山"再現月壇公園
    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的習慣。「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裡面。兔兒爺,別嬋娟,走向大地顯靈仙。」這樣的歌謠曾經迴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但此後,拜兔爺的習慣慢慢為人們所淡忘。這兩天,一座「兔爺山」又出現在北京月壇公園,這也是中秋節北京首次恢復拜祭兔兒爺的習俗。藝人:一震動他們就動。記者:我以為您賣呢。
  • 兔兒爺一改威武萌化人心 「保護神」請平安送吉祥
    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護神,是舊京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人們按照月宮裡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手工藝者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把平安和吉祥寓意到它的身上,從明代時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請兔爺、給親朋送兔爺的習俗,請兔爺就是請平安,送兔爺就是送福、送吉祥。
  • 老北京的玩具有多精巧?比樂高積木好玩,孩子們只能在博物館看了
    但是,到老城牆跟兒下聽聽人們的閒談,京味兒的口音依然未變;老城區的小街裡,依然飄著老字號純手工吃食的香味;幾乎成絕版的那些民間玩具,兔兒爺、毛猴,泥人依然會讓有點年紀的北京人勾起童年的記憶……這些傳統的東西是一個城市的底色,是歷史的分量。而這歷史底色的勾畫者,那些精通傳統玩意兒的老藝人如今安在?
  • 老北京「兔兒爺山」將重現稻香村
    在這期間,傳統「油紙包」現烤月餅、酸奶翻毛月餅等傳統月餅和跨界合作的新潮口味都將同時亮相,老北京中秋習俗中特有的「兔兒爺山」也將重現。今天上午,在北京稻香村的手工製作車間裡,師傅們正不停重複著將麵皮擀開再捲起的步驟。在「一壓、一卷、一擀、一捻、一包」之中,便做成了傳統京式翻毛月餅25層之多的酥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