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給您講個兔兒爺的傳說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也是唯一的一個能拿在手裡玩兒的神仙。相傳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這是北京本土的神仙。兔兒爺首先是兔,也是人(穿盔甲擬人化),也是可供奉的神仙。

明天就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們即將迎來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後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是不參加的。

中秋首先是個團圓的節日,又稱「仲秋節」「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陰星君」、祭月、賞月、走月、掛彩燈、吃月餅、吃團圓飯、供兔兒爺、飲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月餅節」,有時還戲稱為「兔兒爺節」。由於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又叫「女兒節」。名為「女兒節」還有一種說法,舊時八月十六這一天,女人要回娘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為過去認為月亮屬「陰」,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桂花美酒

「拜月」時要有月光碼,就是非常大的一張草紙,印一些神符,上半截印太陰星君,下半截印月公、兔兒爺。然後粘在秫秸杆上,插在中間。過去有個兒歌,「月光碼,供當中」。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習俗了。祭兔兒爺的時候,邊上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花瓶裡插著雞冠花,代表月亮裡的婆娑樹;還有一個供的是帶枝的毛豆,因為兔子喜歡吃。在食品方面,要供「團圓餅」、月餅等。供奉時的水果什麼都行,只是不能放梨。但必須放藕,代表給兔兒爺剔牙的意思,還有取遊子和家人藕斷絲連之意。月亮升起之後,在八、九點的時候,女人和小孩進行拜月。之後,眾人分吃供品。飯後,有條件的人家可以到北海、陶然亭等地賞月。沒條件的,就在院裡擺上一口缸或者一盆水,觀賞其中的月影。

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也是唯一的一個能拿在手裡玩兒的神仙。相傳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這是北京本土的神仙。兔兒爺首先是兔,也是人(穿盔甲,擬人化),也是可供奉的神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兔兒爺還是玩意兒。上供過後,小孩子就可以拿在手裡玩。這一點和別的其他神仙有明顯的區別。

關於兔兒爺的來歷在北京有這樣一段傳說: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病。月裡嫦娥看到此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

《老禮兒——正在消失的文明》

【《老禮兒》內容簡介】

《老禮兒——正在消失的文明》,從穿戴、聚餐、居住、出行、人生、婦女、年節、祭祀、為人、處世、社交等方面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禮儀文化的內容。本書試圖藉此引導和闡釋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儀規範的現實意義。在行走坐臥、周旋揖讓、事長慈幼的過程中,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何以被稱為「禮儀之邦」。

相關焦點

  • 老北京「兔兒爺」的秘密:原型是雌兔 與民間傳說有關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過去,說起過中秋節,「請一尊兔兒爺回家」是許多老北京人必做的事情。三瓣嘴、朱紅袍,手持搗藥杵的兔兒爺在可愛中又透著那麼一絲威風凜凜。  每年中秋前後,雙彥也到了最忙的時候,由他純手工製作的「兔兒爺」基本都供不應求。
  • 中秋話兔:玉兔,月兔,兔兒爺,哪個才真正是月亮上的那隻兔子?
    中秋將至,除了嫦娥,月亮上還住著一個神話角色——月兔,又叫玉兔,在中國神話裡,月兔在月亮上陪伴嫦娥,還不停地搗藥,跟吳剛伐桂的感覺差不多。其實,玉兔在中國傳統中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兔兒爺」,它還有一個流傳較廣的傳說: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麼藥也不見好。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的悲慘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消災治病。玉兔變身為一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
  • 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講述兔兒爺和中秋故事
    兔兒爺曾經歷興衰波折,險些絕跡,如今正逐漸重回大眾視線。老人尋回兒時記憶裡的兔兒爺,年輕人也愛上這一傳統文化。   中秋節當天,泥塑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在月壇公園支了個攤位,為遊客講述兔兒爺和中秋的故事。   在他看來,手工兔兒爺再次煥發活力,回歸老百姓視野,是傳統文化逐漸被重視,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徵。
  • 北京「兔兒爺」的來歷,您知道麼!
    「兔兒爺打架——散攤子。」 「兔兒爺過河——自身難保」 早在明代紀坤的《花王閣剩稿》中就有北京人中秋供兔爺的記載,但全城形成風氣是在清朝,這與有關兔兒爺的傳說有關。 北京人為什麼八月十五要擺兔兒爺呢?
  • 兔兒爺與中秋節,老北京兔兒爺的來歷
    那是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爺」是舊時代對地位尊貴者的敬稱。每逢中秋,請一尊泥塑的「兔兒」恭而敬之地「供」起來。這兔兒,可不是凡間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廣寒宮裡的玉兔,所以被尊稱為「爺」!兔兒爺是北京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同時也是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兔兒爺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
  • 風靡老北京600多年的兔兒爺,它的來歷您知道嗎!
    在我的概念裡,過中秋請兔兒爺就跟過年要放鞭炮一樣,我記得曾經有個作家說過: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徵,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孩子們都得買兔兒爺,大家都覺得要是連兔兒爺都不買那還怎麼得了。小時候,我曾聽過一個關於「兔兒爺」的傳說,據說「兔兒爺」的形象來源於那廣寒宮中的玉兔....
  • 中秋節將至|除了吃月餅、賞月,兔兒爺這些你是否知道?(收藏)
    據歷史記載,早在秦漢以前,古代帝王就已經有中秋拜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說的便是在中秋的時候拜月。在經過歷史的演變,中秋拜月、賞月的行為逐漸流行到了民間百姓。到了唐宋之後,漸漸演變成了民間盛行的一種禮儀習俗。
  • 京城百姓為何中秋都會供奉兔兒爺? 原來這麼「神」
    所以傳說兔子住在廣寒宮,嫦娥奔月後與之相伴的即為玉兔。把兔子和月亮聯繫在一起,先祖二千多年前就想到了。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上就在左上角繪有一彎新月,中間是只奔跑的玉兔。更早的《淮南子》一書中,把玉兔和蟾蜍並存於月中,作為陰陽的代表,提出了陰陽對立並存的哲學理念。
  • 老北京「兔兒爺」見證中國傳統文化回歸
    當日是中秋假期第三天,北京民俗博物館推出中秋民俗展示系列文化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來賞民俗、過中秋。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 樊攀、烏夢達)「小時候一到八月十五(農曆)前後,大街小巷都是賣『兔兒爺』的。現在看見它們就看到了童趣。」
  • 兔年臨近「兔兒爺」受寵
    那麼,「兔爺」是怎麼來的呢?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根據神話傳說,兔兒爺也稱玉兔。500年前,月宮女神嫦娥派兔爺到人間,幫助北京人躲過了一場致命瘟疫。因此,Lord Rabbit figurine(兔爺雕塑)就象徵著消災減病。拜「兔爺」和「兔奶奶」屬於一種folk custom(民間習俗)。現如今,兔兒爺已成了稀罕物。
  • 畫兔兒爺、剪紅紙、點豆腐……老字號直播非遺絕活兒話中秋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正把他親手製作的兔兒爺排放整齊,國家級非遺剪紙項目傳承人劉曉迪拿著剪刀對一疊紅紙比劃著,京味畫家、天然繪畫顏料配置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信拿著畫筆現場開始作畫……9月21日晚上,非遺傳承人扎堆兒在位於王致和食品廠的北京市腐乳科普館裡忙活起來
  • 月壇公園中秋拜兔爺 1米高兔兒爺山受追捧
    今天是中秋佳節,西城區在月壇公園舉辦中秋賞月嘉年華活動,市民在兔兒爺山前拜兔爺,感悟中秋傳統文化。1米多高的兔兒爺山共6層,擺放著100多個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兔爺、兔奶奶,它們既有傳統的金盔金甲武士模樣的兔爺形象,也有騎著梅花鹿或者十二生肖的兔爺,還有賣萌可愛的現代卡通兔爺形象。很多遊客被兔兒爺山吸引,紛紛拍照留念。
  • 非遺進幼兒園:大四班的兔兒爺奇遇記
    傳說它曾經也打敗了瘟疫,守護了咱們老北京人民的安全。在新的學期裡,大四班的老師都希望小朋友們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在幼兒園裡學習和生活,於是把兔兒爺作為迎新環境貼在了大四班的門口歡迎小朋友們回到幼兒園。其實,在幼兒園的其他地方也有兔兒爺,是上一屆大四班哥哥姐姐畢業後留下的,剛好為小朋友們觀察和了解兔兒爺提供了實物展示,小朋友們都很喜歡。
  • 張忠強:老北京兔兒爺的守藝人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每逢中秋佳節,在商場貨架上,各式月餅品類繁多、琳琅滿目。然而,老北京的傳統中秋節,可不止只品月餅、賞月亮,還要祭拜兔兒爺。  祭拜兔兒爺是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寫照,他們在兔兒爺身上寄託著殷切希望。
  • 中秋將至,你的中秋環境布置好了嗎?
    中秋將至,如何為班級增添過節的氣氛呢?其實不用大動幹戈,加上一些小物件就已足夠。
  • 請兔兒爺、做月餅 民俗博物館院體驗地道中秋節
    月到十五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濃。10月1日正值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北京民俗博物館院內再次搭起高十多米共八層的兔兒爺山,並設置一系列互動體驗活動陪伴市民體會地道傳統中秋節俗。  請兔兒爺、做月餅、學中秋民俗、聽琴樂……「月滿京城 情系中華」中秋節民俗文化系列活動首先從節令食品製作入手,抓住市民和遊客的興趣。特邀而來的麵點師傅在民俗博物館院內擺上一方案臺,細心講解月餅的製作步驟。圍觀的市民領取麵團、餡料、模具後,紛紛動手跟著大師傅學習壓皮、包餡。  在傳統手工藝製作區,不少舉家前來的市民學習扇面、兔兒爺、燈籠的製作工藝。
  • 中秋將至,除了「嫦娥奔月」,你還知道哪些中秋傳說
    傳說一:嫦娥奔月這是中秋最經典的神話傳說了,它講述了嫦娥被逄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藥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淮南子》等古書 。
  • 說一說老北京「兔兒爺」的傳承以及製作過程
    在老北京,每年中秋拜兔爺,玩兔爺,鬧兔爺,那這老北京人兒這麼喜愛的兔兒爺到底是何方神聖呢?咱們兔兒爺啊,他是根據老北京城的一個民間傳說,手藝人啊,根據這個神話描繪出了這個身板的兔兒爺。在北京城來說啊,他就是一個闔家歡樂,祛病除災的吉祥物。
  • 敘詭筆記|從「白兔是祥瑞」到「滿街兔兒爺」
    中秋節將至時,北京街邊小店上又擺出「兔兒爺」出售,可惜問津者不多。眾所周知,「兔兒爺」是月宮中的玉兔在凡間的「分身」。自古月圓之時,嫦娥、吳剛、桂樹、蟾蜍、玉兔這「月宮五人組」都是供文人墨客發揮想像力時缺一不可的仙物。
  • 制花燈、做月餅,玉淵潭公園互動活動過傳統中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今天(9月13日)是中秋佳節,玉淵潭公園開展了猜燈謎、制花燈、畫兔兒爺、做月餅等一系列關於節日傳統習俗的互動活動,帶領市民遊客開啟「中秋傳統文化體驗之旅」。今天上午,在公園科普小屋內,前期線上招募的20個遊客家庭在老師的指導下,和面、加水、包餡、印模、包裝,共同學習冰皮月餅DIY製作。一旁「畫兔兒爺」的小朋友則手拿畫筆,蘸上五彩顏料塗抹在兔兒爺模具上,再插上旌旗,一個自製兔兒爺就完成了。小朋友和家長一起畫兔兒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