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也是唯一的一個能拿在手裡玩兒的神仙。相傳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這是北京本土的神仙。兔兒爺首先是兔,也是人(穿盔甲擬人化),也是可供奉的神仙。
明天就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們即將迎來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後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是不參加的。
中秋首先是個團圓的節日,又稱「仲秋節」「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陰星君」、祭月、賞月、走月、掛彩燈、吃月餅、吃團圓飯、供兔兒爺、飲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月餅節」,有時還戲稱為「兔兒爺節」。由於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又叫「女兒節」。名為「女兒節」還有一種說法,舊時八月十六這一天,女人要回娘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為過去認為月亮屬「陰」,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桂花美酒
「拜月」時要有月光碼,就是非常大的一張草紙,印一些神符,上半截印太陰星君,下半截印月公、兔兒爺。然後粘在秫秸杆上,插在中間。過去有個兒歌,「月光碼,供當中」。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習俗了。祭兔兒爺的時候,邊上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花瓶裡插著雞冠花,代表月亮裡的婆娑樹;還有一個供的是帶枝的毛豆,因為兔子喜歡吃。在食品方面,要供「團圓餅」、月餅等。供奉時的水果什麼都行,只是不能放梨。但必須放藕,代表給兔兒爺剔牙的意思,還有取遊子和家人藕斷絲連之意。月亮升起之後,在八、九點的時候,女人和小孩進行拜月。之後,眾人分吃供品。飯後,有條件的人家可以到北海、陶然亭等地賞月。沒條件的,就在院裡擺上一口缸或者一盆水,觀賞其中的月影。
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也是唯一的一個能拿在手裡玩兒的神仙。相傳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這是北京本土的神仙。兔兒爺首先是兔,也是人(穿盔甲,擬人化),也是可供奉的神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兔兒爺還是玩意兒。上供過後,小孩子就可以拿在手裡玩。這一點和別的其他神仙有明顯的區別。
關於兔兒爺的來歷在北京有這樣一段傳說: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病。月裡嫦娥看到此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
《老禮兒——正在消失的文明》
【《老禮兒》內容簡介】
《老禮兒——正在消失的文明》,從穿戴、聚餐、居住、出行、人生、婦女、年節、祭祀、為人、處世、社交等方面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禮儀文化的內容。本書試圖藉此引導和闡釋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儀規範的現實意義。在行走坐臥、周旋揖讓、事長慈幼的過程中,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何以被稱為「禮儀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