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北京人過中秋節,祭月是主要民俗活動之一。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戶戶都要在庭院裡擺一張八仙桌,擺上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等供品祭拜月神。瓜果、月餅好理解,那毛豆枝是幹什麼用的呢?那是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
「爺」是舊時代對地位尊貴者的敬稱。每逢中秋,請一尊泥塑的「兔兒」恭而敬之地「供」起來。這兔兒,可不是凡間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廣寒宮裡的玉兔,所以被尊稱為「爺」!兔兒爺是北京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同時也是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
兔兒爺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明人紀坤在《花王閣剩稿》中記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拜之。」這是最早的關於兔兒爺的記載。常見的「兔兒爺」,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樣。而且,插在頭盔上的野雞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俏皮話兒:「兔兒爺」的翎子——單挑。
老北京南城兔兒爺的種類最多,有泥塑的,布做的,紙做的,木頭做的……一般泥塑的比較多,形態各異,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頭戴金盔,身披甲冑,背插令旗或傘蓋。它的坐騎有獅、虎、鹿、象不等。兔兒爺左手託臼,右手執杵,做搗藥狀。此外,還有「吧嗒嘴兒」的兔兒爺,空腔,上唇是活的,中間系上線,扯動線頭,兔唇亂搗。總之,種類繁多,不一而足。人們為了讓兔兒爺有個圓滿的家庭,還給兔兒爺「娶」了個兔奶奶,也請到了供桌上,讓他們夫唱婦隨。
舊北京,有以此為業者甚眾,每逢農曆八月,便設攤於街頭,成八月節節日一景。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地,都有賣兔兒爺的攤子。前來買兔兒爺的大人小孩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回憶起那時滿大街兔兒爺的時光,曾深情地說:「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徵,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孩子們都得買兔兒爺,大家都覺得要是連兔兒爺都不買那還怎麼得了?」
自明末出現之後,兔兒爺迅速在民間廣泛流傳,到了清朝,清政府不僅沒有破壞漢族祭月的傳統,反而繼承得相當虔誠,皇家後宮的祭月活動更是鄭重其事,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也沒忘記拜月祭兔。清代宮廷把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祭兔卻沒有這麼莊重規矩,突出了賞玩性質。百姓把玉兔稱做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非常親切。到清末時期,兔兒爺變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節兒童的玩具。清代詩人櫟翁《燕臺新詠》曾寫「兔兒節」一詩:「團圓佳節慶家家,笑語中庭薦果瓜。藥竊羿妻偏稱寡,金塗狡兔竟呼爺。秋風月窟營天上,涼夜蟾光映水涯。慣與兒童為戲具,印泥糊紙又搏沙。」民國時期,雖然又改朝換代了,但祭拜並玩賞兔兒爺的風俗仍在延續。即使在日軍侵華期間,兔爺兒依然盛行。
那麼老北京人為什麼要在八月十五供兔兒爺呢?這裡有一段傳說:說有一年北京城忽然鬧起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到處是哀嚎之聲。月宮仙子嫦娥在天上看到了這個慘不忍睹的場景,十分不忍,就派身邊的玉兔兒,下到凡間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挨家挨戶給人們送藥丸兒,這藥丸兒有紅的也有白的,吃完病就好,這紅白藥丸後來就演變成了中秋節吃的「自來紅」和「自來白」月餅。
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小販,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扮,一會兒又變成婦女。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鹿、獅子、老虎,這下兒比走路快多了,走遍了京城內外,救了更多的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和感謝玉兔的恩德,就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騎虎的,還有騎獅子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他,擺上好吃的瓜果和毛豆,用來酬謝他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
現兔兒爺境況可大不如前了,已成了稀罕物。即使在中秋節期間也很少見到兔兒爺的身影,只有在部分工藝店裡還能偶見。孩子們也漸漸地不知道兔兒爺是什麼了。儘管如此,兔兒爺那美麗的傳說故事和生動可愛的形象並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在他們單純而清貧的童年記憶中,兔兒爺永遠是隆重華美的。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候,著名書法家啟功老先生得知要選奧運會吉祥物的消息,竟然毫不猶豫地說:「如果要我投票,我就投兔兒爺一票。」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祁老爺子想到他的子孫「將要住在一個沒有兔兒爺的北平,隨著兔兒爺的消滅,許多許多可愛的、北平特有的東西,也必定絕了根!」老北京人對兔兒爺的情結可見一斑。
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泥塑的「兔兒爺」,他影響到了北京人生活的諸多層面,在兔兒爺身上不但體現了北京戲曲、節日生活等民俗文化,還體現了老北京人的精神。兔兒爺眾多的形象中,以騎虎的形象最為典型,因為老虎的兇猛正襯託了兔兒爺的神通廣大,它雖屬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不過也表現出了老北京人樂觀豁達面對生活的態度。尤其是將兔兒爺視為神,又當作玩具,「將祭拜與賞玩有機結合」,也只有北京文化,那種經歷過富貴奢華,也體驗了沒落蒼涼之後的頓悟,那見過大世面,經歷過大風雨之後的灑脫,才能產生的一種將權貴甚至神祗,融合於實用主義、生活主義的態度。可以說,兔兒爺是北京文化的代表,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