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兒爺與中秋節,老北京兔兒爺的來歷

2020-12-14 凌洲業話

以前老北京人過中秋節,祭月是主要民俗活動之一。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戶戶都要在庭院裡擺一張八仙桌,擺上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等供品祭拜月神。瓜果、月餅好理解,那毛豆枝是幹什麼用的呢?那是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

「爺」是舊時代對地位尊貴者的敬稱。每逢中秋,請一尊泥塑的「兔兒」恭而敬之地「供」起來。這兔兒,可不是凡間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廣寒宮裡的玉兔,所以被尊稱為「爺」!兔兒爺是北京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同時也是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

兔兒爺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明人紀坤在《花王閣剩稿》中記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拜之。」這是最早的關於兔兒爺的記載。常見的「兔兒爺」,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樣。而且,插在頭盔上的野雞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俏皮話兒:「兔兒爺」的翎子——單挑。

老北京南城兔兒爺的種類最多,有泥塑的,布做的,紙做的,木頭做的……一般泥塑的比較多,形態各異,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頭戴金盔,身披甲冑,背插令旗或傘蓋。它的坐騎有獅、虎、鹿、象不等。兔兒爺左手託臼,右手執杵,做搗藥狀。此外,還有「吧嗒嘴兒」的兔兒爺,空腔,上唇是活的,中間系上線,扯動線頭,兔唇亂搗。總之,種類繁多,不一而足。人們為了讓兔兒爺有個圓滿的家庭,還給兔兒爺「娶」了個兔奶奶,也請到了供桌上,讓他們夫唱婦隨。

舊北京,有以此為業者甚眾,每逢農曆八月,便設攤於街頭,成八月節節日一景。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地,都有賣兔兒爺的攤子。前來買兔兒爺的大人小孩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回憶起那時滿大街兔兒爺的時光,曾深情地說:「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徵,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孩子們都得買兔兒爺,大家都覺得要是連兔兒爺都不買那還怎麼得了?」

自明末出現之後,兔兒爺迅速在民間廣泛流傳,到了清朝,清政府不僅沒有破壞漢族祭月的傳統,反而繼承得相當虔誠,皇家後宮的祭月活動更是鄭重其事,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也沒忘記拜月祭兔。清代宮廷把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祭兔卻沒有這麼莊重規矩,突出了賞玩性質。百姓把玉兔稱做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非常親切。到清末時期,兔兒爺變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節兒童的玩具。清代詩人櫟翁《燕臺新詠》曾寫「兔兒節」一詩:「團圓佳節慶家家,笑語中庭薦果瓜。藥竊羿妻偏稱寡,金塗狡兔竟呼爺。秋風月窟營天上,涼夜蟾光映水涯。慣與兒童為戲具,印泥糊紙又搏沙。」民國時期,雖然又改朝換代了,但祭拜並玩賞兔兒爺的風俗仍在延續。即使在日軍侵華期間,兔爺兒依然盛行。

那麼老北京人為什麼要在八月十五供兔兒爺呢?這裡有一段傳說:說有一年北京城忽然鬧起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到處是哀嚎之聲。月宮仙子嫦娥在天上看到了這個慘不忍睹的場景,十分不忍,就派身邊的玉兔兒,下到凡間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挨家挨戶給人們送藥丸兒,這藥丸兒有紅的也有白的,吃完病就好,這紅白藥丸後來就演變成了中秋節吃的「自來紅」和「自來白」月餅。

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小販,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扮,一會兒又變成婦女。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鹿、獅子、老虎,這下兒比走路快多了,走遍了京城內外,救了更多的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和感謝玉兔的恩德,就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騎虎的,還有騎獅子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他,擺上好吃的瓜果和毛豆,用來酬謝他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

現兔兒爺境況可大不如前了,已成了稀罕物。即使在中秋節期間也很少見到兔兒爺的身影,只有在部分工藝店裡還能偶見。孩子們也漸漸地不知道兔兒爺是什麼了。儘管如此,兔兒爺那美麗的傳說故事和生動可愛的形象並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在他們單純而清貧的童年記憶中,兔兒爺永遠是隆重華美的。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候,著名書法家啟功老先生得知要選奧運會吉祥物的消息,竟然毫不猶豫地說:「如果要我投票,我就投兔兒爺一票。」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祁老爺子想到他的子孫「將要住在一個沒有兔兒爺的北平,隨著兔兒爺的消滅,許多許多可愛的、北平特有的東西,也必定絕了根!」老北京人對兔兒爺的情結可見一斑。

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泥塑的「兔兒爺」,他影響到了北京人生活的諸多層面,在兔兒爺身上不但體現了北京戲曲、節日生活等民俗文化,還體現了老北京人的精神。兔兒爺眾多的形象中,以騎虎的形象最為典型,因為老虎的兇猛正襯託了兔兒爺的神通廣大,它雖屬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不過也表現出了老北京人樂觀豁達面對生活的態度。尤其是將兔兒爺視為神,又當作玩具,「將祭拜與賞玩有機結合」,也只有北京文化,那種經歷過富貴奢華,也體驗了沒落蒼涼之後的頓悟,那見過大世面,經歷過大風雨之後的灑脫,才能產生的一種將權貴甚至神祗,融合於實用主義、生活主義的態度。可以說,兔兒爺是北京文化的代表,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號。

相關焦點

  • 張忠強:老北京兔兒爺的守藝人
    然而,老北京的傳統中秋節,可不止只品月餅、賞月亮,還要祭拜兔兒爺。  祭拜兔兒爺是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寫照,他們在兔兒爺身上寄託著殷切希望。坐象兔兒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寓意事業興盛;坐葫蘆兔兒爺,「葫蘆」與「福祿」同音,寓意福祿雙全。
  • 老北京「兔兒爺」見證中國傳統文化回歸
    曾有一段時間,兔兒爺等傳統老北京文化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但近些年,作為北京中秋「形象大使」的兔兒爺回來了。「老北京的中秋節一定會有兔兒爺。」北京泥塑世家「泥人韓」第四代傳承人韓寶才的兔兒爺作品被擺在北京民俗博物館的「兔兒爺山」上。從21日至24日,他製作的兔兒爺在這裡得以呈現。
  • 風靡老北京600多年的兔兒爺,它的來歷您知道嗎!
    在我的概念裡,過中秋請兔兒爺就跟過年要放鞭炮一樣,我記得曾經有個作家說過: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徵,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孩子們都得買兔兒爺,大家都覺得要是連兔兒爺都不買那還怎麼得了。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 說一說老北京「兔兒爺」的傳承以及製作過程
    在老北京有一種家喻戶曉的吉祥物叫兔爺。這兔爺不僅樣子可愛,還很受人的尊敬,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這賣兔兒爺的攤啊,那遍地都是。中秋節,家家請兔爺,家家戶戶的小孩啊婦女啊,還會拜兔兒爺兔兒爺,這是為什麼呢。
  • 老北京「兔兒爺」的秘密:原型是雌兔 與民間傳說有關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過去,說起過中秋節,「請一尊兔兒爺回家」是許多老北京人必做的事情。三瓣嘴、朱紅袍,手持搗藥杵的兔兒爺在可愛中又透著那麼一絲威風凜凜。  每年中秋前後,雙彥也到了最忙的時候,由他純手工製作的「兔兒爺」基本都供不應求。
  • 中秋將至,給您講個兔兒爺的傳說
    [摘要]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也是唯一的一個能拿在手裡玩兒的神仙。相傳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這是北京本土的神仙。兔兒爺首先是兔,也是人(穿盔甲擬人化),也是可供奉的神仙。明天就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們即將迎來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後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是不參加的。
  • 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講述兔兒爺和中秋故事
    2019年9月9日,老北京泥塑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展示專門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設計的兔爺。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張忠強位於虎坊橋的工作室擺著兔兒爺。   兔兒爺是北京中秋節傳統物件兒。過去,人們在圓月之夜擺兔兒爺祈福,玩具匱乏的年代,兔兒爺也是孩子們的玩具。
  • 京城百姓為何中秋都會供奉兔兒爺? 原來這麼「神」
    在老北京,一進入八月,街上就出現了賣兔兒爺的,他們或在街邊擺攤,把大大小小的兔兒爺由低往高擺成兔兒爺山,迎來人們的關注和選購,或挑著挑兒沿著胡同叫賣,由此拉開了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序幕。人們對兔兒爺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如今一提到老北京的民俗玩具,大家還是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兔兒爺,它幾乎已經成了老北京文化的一種象徵性符號,北京人為什麼這麼愛兔兒爺呢?
  • 非遺進幼兒園:大四班的兔兒爺奇遇記
    去年秋月節,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了解了關於中秋節的習俗。感受了家人圍坐在一起團圓的快樂,品嘗了各種口味的月餅,同時引發了五仁月餅的大探秘,我們還和月亮一起做遊戲了呢!一起賞月、說有關月亮的古詩、聽關於嫦娥和玉兔的故事。這些秋月往事不但值得珍藏,更萌發了我們新的探索。
  • 北京「兔兒爺」的來歷,您知道麼!
    兔兒爺是老北八月節的吉祥物,既是八月十五當值的「神仙」,又是兒童的玩具。說它是神仙,是因為它可以和月光碼一樣擺在供桌上接受人們供月時的朝拜;說它是玩具,是因為它從供止果上徹下來後,任憑小孩兒們隨便玩弄,直到砸碎成泥為止。
  • 請兔兒爺、做月餅 民俗博物館院體驗地道中秋節
    10月1日正值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北京民俗博物館院內再次搭起高十多米共八層的兔兒爺山,並設置一系列互動體驗活動陪伴市民體會地道傳統中秋節俗。  請兔兒爺、做月餅、學中秋民俗、聽琴樂……「月滿京城 情系中華」中秋節民俗文化系列活動首先從節令食品製作入手,抓住市民和遊客的興趣。特邀而來的麵點師傅在民俗博物館院內擺上一方案臺,細心講解月餅的製作步驟。
  • 「北京非遺傳承人兔兒爺」張忠強:不悔過去,不懼未來,勿忘初心
    來北京旅遊的人可能會在後海、前門買個兔兒爺作為老北京特產帶回家或送人做個紀念,卻不知道自明代起,祭拜兔兒爺就已成為北京人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之一。正如老舍之子、著名作家舒乙先生曾回憶道:「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徵,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
  • 月壇公園中秋拜兔爺 1米高兔兒爺山受追捧
    今天是中秋佳節,西城區在月壇公園舉辦中秋賞月嘉年華活動,市民在兔兒爺山前拜兔爺,感悟中秋傳統文化。1米多高的兔兒爺山共6層,擺放著100多個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兔爺、兔奶奶,它們既有傳統的金盔金甲武士模樣的兔爺形象,也有騎著梅花鹿或者十二生肖的兔爺,還有賣萌可愛的現代卡通兔爺形象。很多遊客被兔兒爺山吸引,紛紛拍照留念。
  • [都市晚高峰]中秋節 話兔爺——北京民俗藝人講述兔兒爺的故事
    [都市晚高峰]中秋節 話兔爺——北京民俗藝人講述兔兒爺的故事 中秋節,話兔爺——北京民俗藝人講述兔兒爺的故事。
  • 中秋節將至|除了吃月餅、賞月,兔兒爺這些你是否知道?(收藏)
    中秋節在農曆的八月十五,因居在三秋之中而得名,又被稱作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中秋節在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節日。據歷史記載,早在秦漢以前,古代帝王就已經有中秋拜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 兔兒爺一改威武萌化人心 「保護神」請平安送吉祥
    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護神,是舊京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人們按照月宮裡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手工藝者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把平安和吉祥寓意到它的身上,從明代時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請兔爺、給親朋送兔爺的習俗,請兔爺就是請平安,送兔爺就是送福、送吉祥。
  • 敘詭筆記|從「白兔是祥瑞」到「滿街兔兒爺」
    中秋節將至時,北京街邊小店上又擺出「兔兒爺」出售,可惜問津者不多。眾所周知,「兔兒爺」是月宮中的玉兔在凡間的「分身」。自古月圓之時,嫦娥、吳剛、桂樹、蟾蜍、玉兔這「月宮五人組」都是供文人墨客發揮想像力時缺一不可的仙物。
  • 畫兔兒爺、剪紅紙、點豆腐……老字號直播非遺絕活兒話中秋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正把他親手製作的兔兒爺排放整齊,國家級非遺剪紙項目傳承人劉曉迪拿著剪刀對一疊紅紙比劃著,京味畫家、天然繪畫顏料配置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信拿著畫筆現場開始作畫……9月21日晚上,非遺傳承人扎堆兒在位於王致和食品廠的北京市腐乳科普館裡忙活起來
  • 兔年臨近「兔兒爺」受寵
    那麼,「兔爺」是怎麼來的呢?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根據神話傳說,兔兒爺也稱玉兔。500年前,月宮女神嫦娥派兔爺到人間,幫助北京人躲過了一場致命瘟疫。因此,Lord Rabbit figurine(兔爺雕塑)就象徵著消災減病。拜「兔爺」和「兔奶奶」屬於一種folk custom(民間習俗)。現如今,兔兒爺已成了稀罕物。
  • 那些已經失落的中秋節傳統
    提起這中秋拜月的習俗,民俗學者韓碩覺得挺惋惜,「吃對於中秋節來說,本來算不上什麼大事兒,但現在這社會節奏,搞得人們只剩下吃的時間了,沒空琢磨這些老傳統的味道。」  他介紹,過去的拜月儀式很普遍,大戶人家以條案,擺上香爐、五供、蠟扦,中間的兔兒爺則是大號有傘蓋的。老北京祭祀用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因為自來紅為素油製成,更顯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