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充滿舊上海記憶的上海老茶館,很多人去那裡不是為了喝茶

2020-12-23 LM飛花落世界

朋友小時候住在離城隍廟不遠的地方,她說閉著眼都能找到路,熟的不能再熟了,很多地方都有著從前的記憶,特別是城隍廟上海老茶館,她打的第一份工,就是在那裡。

十分不起眼的小門面,老上海美女穿著旗袍的海報。踏上古舊的木梯,啪嗒啪嗒的很響,不由得放慢了腳步,迎面走來一位穿長衫的中年男子,映入眼帘的是舊上海的氣息,仿佛僅僅幾步之遙就轉換了一個時空。

店家很熱情的把我們迎進來,並且告訴我們店裡可以隨意拍照,很開心。選了一個古舊的方桌坐下來,要了一份綠茶,一份紅茶。

喝茶的桌子,椅子都是老物件。有些年頭了,朋友說老闆很熱愛收藏。店裡的東西都是精心收藏下來的。大多數都還能用。她看著從前打第一份工的店,如數家珍的念叨著她當年坐在哪裡表演茶道,怎麼和老外打交道,偶爾閒暇會翻看一下顧客的留言........

下圖是一個「三寸金蓮」,小腳女人的專用鞋子。

真的是好小啊,一個巴掌大小。材質應該是皮的,年頭多了,變得很硬。

下圖是女士的梳妝檯,舊上海的化妝品,鏡子,零錢包。是不是都很精緻?

古舊的吧檯,老式咖啡機,不知道還能不能正常使用的電話機,檯燈。舊上海的海報,宣傳畫,耳邊聽著老上海的歌曲,感覺不到窗外的車水馬龍,都市繁華。內心一片寧靜。

這些老上海的小物件,有沒有在外婆家或者奶奶家看到過呢?

下圖這架鋼琴,中間部位拉出來是個椅子,其實是一整套的呢,不過現在那個椅子已經拉不出了。朋友給我看了以前工作時坐在這裡彈琴拍的照片,轉眼間十幾年就過去了,感嘆歲月流逝,有個可以回憶追尋的老地方,也是很幸福的。

下圖是朋友以前在這裡表演過茶道的地方,還是從前的樣子。

下圖那個長長方方灰灰的東西其實是一個冰箱。

下圖是一個打字機,下面圓圓的東西是用來打字的,不過換行還要掰一下旁邊的扳手。

下圖看來是做茶點的,冠生園製造呢。

下面這個圖片是老上海外灘最初的樣子。

下圖是顧客留言簿,好幾本,許多人留言。我和朋友也在這裡留了言。圖片沒傳上來,別找了。哈哈,有許多老外的留言,還有好多失戀的........祝你們在這一刻都是快樂的,所有的不快樂寫完即消失。

我們的茶上來了,店家說,我看出來了,你們不是來喝茶的,很多像你們一樣的人,哈哈,是的,我告訴他,是陪朋友來找回憶的。

老舊的茶壺,青花瓷碗,搭配起來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在此刻竟然意外的和諧。

喜歡老上海茶館,在這個繁華的都市裡,體會了剎那的心靈寂靜,片刻的安詳,茶沒喝完,店裡的老闆來了,和朋友相談甚歡,敘舊,她說老闆老了,頭髮也花白了,是啊,十幾年的時光,足以物是人非,哪怕這裡依舊沒什麼改變,但歲月的沉澱還是這樣的經年的在你不注意的時候來了。朋友晚上還給我發來這個老茶館錄製節目的圖片,才知道原來這裡很有名氣啊。

相關焦點

  • 重拾「茶客」時光,重慶交通老茶館裡的慢生活
    位於重慶九龍坡區黃桷坪的交通茶館濃縮著數十年來重慶老百姓的市井生活,灰黑的磚瓦和斑駁的牆體透露出獨特的年代感,屋頂是舊的,地面是舊的,連桌子、凳子、椅子都是舊的,還有頭頂上泛黃的老舊風扇。周末,交通茶館人很多,長條的獨凳,老舊的四方桌,傳統的青花蓋碗茶和青花杯茶,兩尺多長水嘴的水壺在煤氣爐上噗噗地冒著泡,每天幾乎是座無虛席,聊天下棋打牌不亦樂乎。
  • 重慶交通茶館,一個幾十年的老茶館,讓你感受最市井的生活
    交通茶館位於重慶黃桷坪四川美院老校區的旁邊,它不僅僅是一個喝茶的場所,也是重慶的時代縮影。在這裡,每一個茶客都會不自然的放空思想,靜靜的享受不易得到的慢時光。交通茶館,保持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格。它並不是很大,很多東西都是舊的,屋頂是舊的,地面是舊的,連桌子、凳子、椅子都是舊的。長條的獨凳、被抹布抹得光亮的四方桌、傳統的青花蓋碗茶、兩尺多長水嘴的水壺,正在煤氣爐上噗噗地冒著泡;還有頭頂上泛黃的老舊風扇,給人仿佛還在上世紀的感覺。
  • 上海小吃不缺豆漿麻球,但這款老上海記憶裡的經典,很多人沒吃過
    特色小吃各個地區都有非常經典的代表美食,在上海同樣也有著許多傳統的特色小吃,有一些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小吃,有一些則是老上海人自己創新發明的特色小吃。其中一款非常經典的上海特色小吃,有著老上海的回憶。
  • 它留著舊上海的影子,它是老上海的精神代表了經典與復古
    弄堂,上海人對裡弄的稱呼,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築形式。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到了烏魯木齊中路,發現這一片屬於法租界。街面上保留了很多老店面。
  • 茶館中的翹楚:一生中必須要去一次的18家茶館
    它被寫進魯迅的日記:陶陶居茶樓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第十甫的陶陶居茶樓,在這座城市乃至全國喝茶人的耳中,都該聲名赫赫。魯迅在1927年3月18日的日記裡寫著:「18日,雨。午後,同季市、廣平往陶陶居品茗。」就是說這一天,伏案之餘的魯迅先生,帶著自己心愛的女人,忙裡偷閒去陶陶居喝茶了。
  • 舌尖上的上海記憶,《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
    上海人管所有包子形制的食物,都叫「饅頭」,而南翔小籠必定是這其中數一數二的一種「饅頭」。對上海人來說,吃南翔小籠是生活裡的煙火氣息,是兒時長輩寵溺的獎賞,對外地人來說,是獨特的美食體驗,是認識上海及其文化開端。沈先生在《白相老城隍》裡是這麼回憶南翔小籠的:「每次白相城隍廟,就想吃一籠南翔饅頭,但都被店門口長長的隊伍嚇退。」
  • 上海1192弄老上海風情街,還原舊黃浦灘情景,拍照美食兩不誤
    1192弄上海老風情街,就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回到了老上海,在這裡能聽到電車穿行的聲音,腳下是電車的雙軌車道,走到盡頭處,還有一個巨大的貨輪停靠在邊上,這個隱藏在上海的風情老街帶著神秘的氣息,和獨特的風格,還可以讓小夥伴們從街頭吃到巷尾。
  • 去茶館喝茶 結果吃了頓自助餐
    都市快報 記者 宋贇 攝影 仲偉 宋贇9月1日,杭州網友「momo醬也是徐老師」發了條微博:「今天我學妹來看我,我就帶她去杭州的茶館。然後她說被震驚到,以為茶館只有瓜子花生,但為什麼杭州的茶館甜點炒菜水果都有,而且竟然還有麻辣燙、牛肉粉絲、小餛飩、麵條……總之感覺去茶館不是喝茶的,是吃飯的。」
  • 我國人口「最多的」直轄市,不是北京更不是上海,大家猜到是哪嗎
    每個人一生都必須履行一次, 因為旅行不僅能提高我們的洞察力,還能讓人感受到世界的不同, 很多人只知道旅行中去北上廣深, 因為這些是一些受歡迎的城市,也是我國的一線城市,經濟也比較發達,每年都有很多外來打工, 今天共享我國人口最多的直轄市, 不是北京不是上海, 你覺得在哪裡?
  • 上海的3個小眾景點,一個老上海的風貌,一個開滿櫻花的藝術館
    上海安福路,短短的一條馬路,也是比較文藝的一條小馬路,雖然這條短短的路,也就千步而已。但這邊的老洋房很多,也是非常幽靜。開了不少很小資的小店,各種獨特風格的餐廳店也是亮點。上海安福路逐漸的成為上海時尚潮流的一抹亮麗的色彩!安福路還是相對蠻熟悉的,旁邊就是長樂路,那裡的喧鬧跟這裡的安靜對比明顯。隨便走走也蠻愜意的。
  • 一個小茶館,為方便周圍的人喝茶
    關於茶葉 我們只做原產地直採 關於茶禮 我們只做個性尊貴 關於茶道 我們只是專業的傳播者 關於茶館
  • 茶是老味道,友是舊模樣 交通茶館今日開館
    據了解,目前要到交通茶館喝茶,首先要過的就是測量體溫登記這一關。 ▲進去喝茶要先測量體溫登記 茶館的經營者佘定明阿姨告訴記者,防疫期間,他們會增設一個崗位,在門口為廣大的茶客測量體溫,「這是防疫的需要,也是喝茶必須經過的檢查關
  • 日益繁榮的茶文化——茶館與茶坊的興起
    現在當紅的前門老會茶館、其實只是新建的旅遊項目,不能算是北方茶館的代表,它的主顧也差不多是個觀光到此一遊的地方,不是北京人喝茶的所在。新中國成立後副起運動風,茶館被當成了四舊,認為無益於社會公眾,於是一律關張,這樣,就出現了一個世界軍見的現象,延續千百年的茶館,在中國市場一下子斷了香火,直到80年代オ又陸續恢復。
  • 周末去茶館喝杯茶吧,上海宋園茶藝館,新中國第一家「茶藝館」!
    如果按照「明天」「後天」「大後天」這樣一天一天的紀日,那麼,「大大後天」,便是小雪之後的又一個節氣——大雪。小雪,感受到冷,大雪,便要開始感到「寒冷」了吧!白天多穿衣,多喝熱茶!寒夜,有條件的,開個空調;拮据一點的,可以鋪厚一點蓋厚一點睡覺;只要暖暖的,就好。以茶為媒,可以交友,所以,我常常有時間就「混」到朋友那裡去喝茶,以此打發閒暇的時光。
  • 上海地道的四大旅遊景點攻略,你都有去過嗎?
    上海地道的四大旅遊景點攻略,你都有去過嗎?上海的繁榮在於它自身的氣質和由它的滄桑和輝煌所促成的實踐。各種各樣的燈光互相照耀著,我的思想變得模糊不清。走過無限記憶的隧道,仍然在我記憶深處的「燈塔」向我招手。笑了。
  • 原來老上海人愛去這裡賞花 你都不知道[圖]-上海人,上海,紫藤,蘭花...
    目前是一年一度的賞花季,在上海人的記憶中有著許多耐人尋味的有關花的老故事。如今部分老梅依然可在莘莊公園看到,近年來已經成為上海市民賞梅踏青的重要旅遊目的地。  看紫藤花開也是滬人踏春賞景的重頭戲之一。在上海閔行西部沙崗橋之北有個紫藤鎮,鎮很小,但這裡的古紫藤曾名滿江南。鎮西一棵老紫藤粗壯雄偉,高3米多。4月底紫藤花開,香氣蓊鬱,青紫相映。據古籍記載,此紫藤為明代詩人董宜陽所植,有470多年的歷史了。
  • 這條老上海風情街,儂去過伐?
    這條老上海風情街,儂去過伐?曉田(紐約)許多旅居海外幾十年的老上海人回到上海,除了依然講一口捨不得丟棄的吳儂軟語,卻很難找到回家的路,也難感受老上海的老味道。上海就像一 座推被倒重建的新型摩登城市,就連滿大街的行人也像換了一批,問個路也不能先用上海話。講上海話的上海人都去哪了?崇尚海派文化的文人墨客筆下老上海的老腔調好像也不見了蹤影。
  • 上海女生用動森還原老上海:石庫門湯包館還有記憶中的童年
    (簡稱:動森)簡單來說 就是給你一個島 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把島嶼和屋子打造成你想要的樣子 不能去坎昆?自己建一個度假天堂!那就變身大排檔老闆娘厲害的人能在上面鬥地主,你信嗎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別人做不到比如下面這位「遊戲大神」▼牧瀨是在美國留學的上海女生,高中的時候來到美國中部讀書,
  • 聽掌柜講那些上海逐漸消失...
    【茶館是「世界的小客廳」】  老上海茶館原本在方浜中路385號的二樓,門面不起眼,不知道的人很容易錯過。不過,老闆張薦茗並不擔心沒生意。開張20年,茶館已成為遊客來豫園的打卡地之一。「來茶館,能夠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老上海,這也是他們愛茶館的原因吧。」張薦茗說。
  • 朋友圈|茶是老味道,友是舊模樣 交通茶館今日開館
    久違的茶客從各地趕來,喝茶、下棋、聽鳥叫……茶還是過去的味道,朋友歷經兩月未見,見面依然親切,唯一變化的是,防疫的關鍵時期,茶客們都戴著口罩。▲如舊的桌子、熟悉的窗測量體溫登記來訪茶客做到每人登記在冊據了解,目前要到交通茶館喝茶,首先要過的就是測量體溫登記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