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花,是老上海人們娛樂消閒的主要方式之一。舊時春秋兩季,流動的賣花挑子遍及全市,賣花人聲聲叫喚:「梔子花來,茉莉花……」花美聲悅,相映成趣。有些賣花人還能根據顧客的要求,當場把鮮花攢成花球等種種可供佩戴的花飾,比現在用根鉛絲扎兩朵白蘭花要高明多了。目前是一年一度的賞花季,在上海人的記憶中有著許多耐人尋味的有關花的老故事。
百年賞花地,如今芳華依舊
筆者曾聽祖父說:舊時滬上,早春二月,上海人喜歡坐船到莘莊賞梅,現在的莘莊公園民國年間叫「楊家花園」,上世紀30年代松江縣泗涇鎮楊昌言租賃種植果樹,春梅百餘株,園中珍品有綠萼梅、紅梅、宮粉梅、硃砂梅、江梅、玉蝶、素白臺閣等。如今部分老梅依然可在莘莊公園看到,近年來已經成為上海市民賞梅踏青的重要旅遊目的地。
看紫藤花開也是滬人踏春賞景的重頭戲之一。在上海閔行西部沙崗橋之北有個紫藤鎮,鎮很小,但這裡的古紫藤曾名滿江南。鎮西一棵老紫藤粗壯雄偉,高3米多。4月底紫藤花開,香氣蓊鬱,青紫相映。據古籍記載,此紫藤為明代詩人董宜陽所植,有470多年的歷史了。此地俗稱「紫藤棚」,現在為保護這株滬上最古老的紫藤,閔行相關部門在此興建了「古藤園」。
老上海外灘公園亦是當時上海人春遊的好去處,舊時,人們遠望浦江,春水蕩漾,鷗影上下,漁舟緩緩,江邊野花盛放。晚清《洋場竹枝詞》中寫道:「行來將到大橋西,回首窺園碧草齊。樹矮葉繁花異色,雨餘石上錦雞啼。」
繁榮花會,記載滬上賞花風流
舊上海不少老中醫、戲劇演員、書畫家等文人雅士鍾情於蘭花,有些老洋房裡的有錢人家甚至請了花匠到家裡幫助養植蘭花,出高價收集蘭中名品。愛蘭之人,最不會錯過的就是舊時老城隍廟豫園定期開的花會。一般城隍廟會在農曆正月初二舉行梅花會,而蘭花會通常每年在東園舉辦,時間多在農曆四月下旬,會期三天。據記載,當時的蘭花會上將公認的最佳品色稱為「狀元」,參展的梅花、蘭花皆由私人提供,可見舊時滬人愛蘭風氣的盛行。
舊時每年三月半,龍華廟會時,也是滬人踏青遊郊看桃花的好時候。是時香客如雲,遊人如織,摩肩接踵,好不熱鬧,詩曰:「車如流水馬如龍,輪舶帆船白浪衝。香訊齊趕三月半,龍華塔頂結煙濃。」其實,老上海人看桃花之處還有南市露香園和黃泥牆二處,黃泥牆主人是園藝家衛介堂,其桃園十餘黃泥作牆,故得名。舊時每年四月,桃園滿園芳菲關不住,桃花一枝出牆來。
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滬上西區法華古鎮牡丹極負盛名,暮春花開時節,遊人紛紛前去觀賞。其時法華牡丹著名的品種有「瑤池春曉」「綠蝴蝶」「太真晚妝」「潑墨紫」諸色。據說位於鎮東的一戶人家牡丹花朵若大盤,一枝值萬錢。當時還有古詩云:「富貴原推第一花,中洲佳種更堪誇,每逢穀雨春和候,只聽人人說法華。」
市井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上海玉蘭花早春開放,舊時庭院中常見此花。滬人有吃食白玉蘭花瓣的習慣,清代《花鏡》謂:「其(花)瓣擇洗清潔,拖面麻油煎食極佳,或蜜浸亦可。」據說食之爽口,行氣化濁,可治前列腺炎、虛勞久咳。
菖蘭花和康乃馨是上海人家石庫門主婦喜歡的花,菜場買來的康乃馨、菖蘭花往八仙桌上的花瓶裡一插,很有氣質,花香陣陣,與留聲機播放的上海老歌是絕妙搭配,有聲、有色、有香。那樸實清純的花朵,雖不時尚,但能帶來溫馨一刻。舊時滬人慢節奏的弄堂生活充滿愜意,愛花、蓄花,賞花,這是老上海小康人家的一種情懷,也是海派文化生活的一種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