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塑造是一個歷史的進程,我們在橫向擴張土地的時候,隨著科技和研究的進步,縱向維度的開發變成了新的方向和課題。城市快速擴張帶來了諸多問題: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汙染、影響和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由此,地下空間變成了城市空間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成為都市商業成熟的標誌。這是由點到線、從線到面、從上到下的立體化商業格局的逐步建立過程。古人說「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假如由此展開腦洞進行想像,在我們慣常思維中,代表著神秘意味的地下空間裡,一旦開始轉動商業的輪軸,也必將是一場浩大的革命。
從空間發展來看,地下商業是增加城市商業成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形成「立體商業」的重要一環。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實踐事實告訴我們,在土地資源日益緊缺的高速發展城市,科學、有序、理性地發展地下商業,是解除城市發展制約因素的有效途徑,是城市立體化、綜合化的發展新觀念。
最初的地下空間商業化是源自於地下室、防空洞、過街通道的利用,早期的形態是在地下通道的兩側開設商鋪,再從簡單商業性質的變化成為吸收了多種城市功能。後期不斷在演變過程中逐步加入了交通、文化、服務設施等因素共同組成了日益飽滿的地下商業空間。當地面的二維空間已經寸土寸金,我們把目光放在了地下,從中挖掘「寶藏」。
但地下空間本身有著封閉性,很難與自然環境融合。假如作為商業的基礎,就必須密切關注人的行為、心理,創造一個既符合功能要求又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和審美的建築空間,這也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 地下購物中心的建成帶著重要的屬性,主要的重點客流來源:接駁地鐵車站等交通因素;可匯集多元化業態:餐飲、休閒、超市等;特色的體現:可打造主題式商業。縱觀全球成功的地下購物中心案例,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一些門道。
日本大阪地下購物中心
空間利用率極高的日本,一直都是地下商業的開發中的先行者。建立了全球學習的地下軌道交通範本外,隨之商業配套的打造也帶著日本式的細節極致追求和人文關懷。日本政府曾提出,「要把一個日本變成10個日本。」除了繁華的地上澀谷地區,還有更驚人的地下生活。
日本的地下商業街具有兩大特性:及時性和便利性,更有最久的歷史,世界上第一條地下商業街就誕生在日本,是1957年建成的大阪唯波地下街。1963年大阪再建成梅田地下街,以及當時全國最長的地下街——虹地下商業街。虹地下商業街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設置有4個廣場、近400家商店和餐館、酒吧、咖啡店等多種業態。
大阪長堀地下街總面積8.2萬平方米,多達四層,一層是集商業、餐飲和人行步道為主的商店街,設有商鋪100餘家,分有美食城、便服城、時尚城等多個專業區域。二三層是擁有1000餘個車位的車庫。四層為換乘系統,最深處深達50米。作為結合地鐵而興建起來的地下商圈,也希望建成未來的交通樞紐。
加拿大多倫多伊頓中心
伊頓中心同樣依靠完善的地鐵網絡匯集人流,無論是輸入還是輸出,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多功能綜合商城,網羅著多倫多兩個重要的地鐵站點:Queen站和Dundas站,以地面和地下相結合的建築模式出現,商店總面積達37萬平方米。
整個購物中心的設計自然大氣, 緊湊的動態流線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的視覺感到豐富多彩。裡面包含了Sears和Bay二家大的百貨商店,同時擁有300多家商鋪、餐館及各種娛樂場所。它的前身是一家1869年的雜貨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多倫多最大的連鎖店。
內部布置的觀景電梯,自動扶梯,挑臺,天橋,噴水池,以及大量的觀賞植物,甚至空中還點綴各式的模型。許多遊客不僅為這裡的各種品牌商品吸引,也為風格迥異的建築慕名而來,甚至把這裡當作一個觀光景點,拍照留影。
加拿大蒙特婁RÉSO
這座地下購物中心的幾項數據都非常驚人:佔地400萬平方米,連接了10個地鐵站,2個公共汽車終點站,1200個辦公點,200個餐館,40家銀行,40家影院,2個大型購物商場,近2000家店鋪,3個大型展覽樓和其他娛樂場所。更有奧林匹克公園,貝爾中心,蒙特婁火車站,藝術廣場等都被涵蓋在周邊。
在設計上同樣引入了自然因素,在人們的經過的長廊裡擺有各種花草樹木,並利用電燈光促其生長。在一片生機勃勃的花草樹木中,安置有各種凳椅供人們休息。同時設置有多達200個進出口,每天大約有50萬的人流量。因為與地鐵相連,緩解了交通問題,加之蒙特婁特殊的冬季惡劣天氣狀況,也為人們形成了庇護的休閒場所。
突破物理空間資源瓶頸的制約,發展地下購物中心仍然面臨著多重挑戰。有分析認為,越是成熟市場,有價值的空間就越稀缺,地下商業開發的價值就越大。但不應作為地上空間的附屬,地下購物中心可以利用特殊性從幾方面原則打造:
1.與便捷交錯的交通系統緊密相連:
在區位選擇上大都位於商業核心地段或行政文化中心。從交通上看,選擇地鐵站出入口沿線,地下行人通道沿線等市政交通的附近,依靠密集的人員流動帶來客群。另外,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天氣狀況較為極端的城市似乎更容易運營成功。
2.地下與地上構成完整的體驗環境:
其中結合的形式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地下購物中心與地上商場相結合,共享客流得到更多商機。二是地下購物中心開發與城市景觀相結合,例如結合地上城市休閒綠地廣場,在地下開發購物中心,這是隨著人們對於城市景觀的重視而新興起的模式。
3.合理的商業定位和經營項目:
與地面商業形成差異化是地下購物中心可以重視起來的關鍵。例如蒙特婁的地下購物中心,因為廣闊的佔地面積而擁有數量眾多的餐飲店鋪,人們在這裡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
4.空間環境和建築設計:
(1)採光和通風往往是設計中的關鍵,地下本身的封閉的特性,要依靠充足的採光和通風設計突破人們的壓抑感。
(2)導向的問題要花費甚至比地上商業更多的精力去打造,人流導向要注意地上和地下的重複交織,出入口與動線的連通要體現出寬闊的業態布局,並與交通出入口打通便利銜接,才能給出舒暢的購物體驗。
5.安全性保證和舒適性營造:
嚴格制定安全的措施防護是重要的基礎,也可加入技術措施,以避免不良反應。在日常運營的基礎之上可在硬體方面加入更多自然「呼吸」式的營造和人文細節。比如,利用光、水、植物來布置,增加座椅和休閒設施。
6.可包裝更多文化主題性:
交通的集中、大客流區位選擇以及「地下」的特殊屬性,利用三者衍生出文化主題的打造,或利用季節性變化的特徵,都可以為地下購物中心帶來更多趣味。
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對於建築空間容量的擴大,和城市環境質量的提高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優勢,仍舊亟待城市的發現者繼續利用。聽了許多的傳說和故事,似乎深藏在地下的總有寶藏,而我們也一直在致力於發掘城市空間和商業故事裡的更多驚喜。
本文轉載來自:RET睿意德 小睿,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