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萬石,到底是讀「食」,還是讀「擔」?古代官制中的「秩比二千石」是什麼意思?「石」字怎麼讀?
讀秦漢或先秦史時,常常會接觸到「官秩」一詞。所謂的「官秩」,本是指官吏的職位,其後,又有人依不同品級的俸祿數來代稱其本來官職。官員的「俸祿數」是以「石」為單位的,比如,位居「三公」的,俸祿高達萬石。另外,凡一門有五人以上二千石官者亦謂萬石,如石奮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號為萬石君。郡守(太守)的俸祿為二千石,所以,漢時的郡守(太守)又稱二千石。
次於二千石的,還有秩比二千石。比如,西漢的丞相司直、護軍都尉、司隸校尉、西域都護、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
再如,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當時的一縣之主有令、長之分: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作為計量單位的「石」,多讀為「dàn」,即十鬥為一石。那麼,秦漢官秩中的「石」到底是讀作「shí」還是「dàn」呢?在古代,「石」當作官秩俸祿或官職時,應讀作「shí」,是為官者所享有的糧食重量。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五權之制,以義立之,以物鈞之(《漢書·律曆志》 )。」「十黍為絫,而五權從此起: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隋書·律曆志》)。」
那麼,漢代的一石,相當於現在多少斤呢?據《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認定,漢代的一兩為15.6克,一斤即249.6克,一石一百二十斤即29952克,約合29.95公斤。因此,漢代的一石約為現代的59.9斤。
唐代白居易在《答劉禹錫白太守行》一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
吏滿六百石,昔賢輒去之。秩登二千石,今我方罷歸。
秦漢時期稱郡守(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歷代沿襲不變。因此,當時二千石的太守,享受不僅僅只是高官厚祿,還是稱霸一方地主。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