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萬石,到底是讀「食」,還是讀「擔」?

2020-12-20 黃門左侍郎

漢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萬石,到底是讀「食」,還是讀「擔」?古代官制中的「秩比二千石」是什麼意思?「石」字怎麼讀?

讀秦漢或先秦史時,常常會接觸到「官秩」一詞。所謂的「官秩」,本是指官吏的職位,其後,又有人依不同品級的俸祿數來代稱其本來官職。官員的「俸祿數」是以「石」為單位的,比如,位居「三公」的,俸祿高達萬石。另外,凡一門有五人以上二千石官者亦謂萬石,如石奮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號為萬石君。郡守(太守)的俸祿為二千石,所以,漢時的郡守(太守)又稱二千石。

次於二千石的,還有秩比二千石。比如,西漢的丞相司直、護軍都尉、司隸校尉、西域都護、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

再如,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當時的一縣之主有令、長之分: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作為計量單位的「石」,多讀為「dàn」,即十鬥為一石。那麼,秦漢官秩中的「石」到底是讀作「shí」還是「dàn」呢?在古代,「石」當作官秩俸祿或官職時,應讀作「shí」,是為官者所享有的糧食重量。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五權之制,以義立之,以物鈞之(《漢書·律曆志》 )。」「十黍為絫,而五權從此起: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隋書·律曆志》)。」

那麼,漢代的一石,相當於現在多少斤呢?據《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認定,漢代的一兩為15.6克,一斤即249.6克,一石一百二十斤即29952克,約合29.95公斤。因此,漢代的一石約為現代的59.9斤。

唐代白居易在《答劉禹錫白太守行》一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

吏滿六百石,昔賢輒去之。秩登二千石,今我方罷歸。

秦漢時期稱郡守(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歷代沿襲不變。因此,當時二千石的太守,享受不僅僅只是高官厚祿,還是稱霸一方地主。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西漢時丞相的級別為一萬石,是否指俸祿能拿一萬石糧食?
    我們習慣將古代的官員大小以「品」作為標準,官最大者為正一品,官最小者為從九品。但這種品官制度是在唐代以後才逐漸形成的。秦漢時期,官位品級稱為「秩次」,即以「石」為標準,魏晉以降,又有九品中正制,到了唐代,職事官分為流內、流外兩種,流內之官凡九品,有正、從,自四品以下,又有上、下。
  • 一石(擔dan)米還是一石(shi)米,這是個問題
    有一次,在《百家講壇》節目中,王立群老師說了一件事,就是之前他把這個「石」字念成了「shi」,結果後來,他受到了無數的質疑追問,說他念錯了,應該念「擔」才對。於是,他到電視裡澄清,說這個字,在那個時候,就念石啊。雖然有了澄清,但是人們還是不信,我的印象中明明是念「擔」啊!
  • 「石」作為計量單位時,在古代不讀「擔」?到底應該怎麼讀?
    「石」作為計量單位時,在古代不讀「Dan」?到底應該怎麼讀?在古代有很多的計量單位,方便於人民的生活,其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對於糧食和鹽等食用物品的計量了。一石作為量度最大的還是在秦朝時期,一石可以達到109公斤。那麼石又應該怎麼讀呢?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脫口而出「Dan」,確實小編之前的時候也是這樣讀的,因為當年語文老師就是這麼教的嘛!可是今天我只能告訴你,這都是錯誤的。我相信大部分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因為「石」的通假字是「擔」,於是就有了這樣讀法。
  • 張欣:《論漢代的闢除四科》
    書令史鬥食,缺,試中二十書佐高第補,因為騎史。武帝元狩六年(前117),丞相吏員三百八十二人:史二十人,秩四百石;少史八十人,秩三百石;屬百人,秩二百石;屬史百六十二人,秩百石。皆從同秩補。以為有權衡之量,不可欺以輕重;有丈尺之度,不可欺以長短。官事至重,古法雖聖猶試,故令丞相設四科之闢,以博選異德名士,稱才量能,不宜者還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科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
  • 漢代三老到底是幾個人,為何皇帝都要向他們作揖?
    漢明帝還下令讓李躬、桓榮終身享受二千石俸祿,同時賞賜全國的三老(郡、縣、鄉)每人一石酒、四十斤肉。由此看出,三老制度在當時是有一個完整體系的。國有國三老,郡有郡三老,縣有縣三老,鄉有鄉三老。那麼,這個制度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呢?
  • 漢代官印解讀篇章之軍司馬印和奉車都尉印一覽
    在漢代設置了很多官職,然而古代並不像今天科技發達,能夠對人物的身份進行圖文認證,官印就成了很好的憑信。官印不僅是官方人員身份的象徵,同時也是發布政令的重要憑信,可以說是相當重要。人們了解漢代官印對於了解當時的文化具有相當大的幫助,本文接下來將介紹兩款官印,分別是君死嗎印和奉車都尉。
  • 唐詩中的漢代邊疆官制和官職
    唐代詩人不僅僅用漢朝時期長城、陰山來表示唐代的邊疆戰爭,也常用漢代邊疆官制和官職來代替唐代的一些邊疆官制和官職。例如,唐代詩人經常提到「護憲校尉」、「度遼將軍」等有名的漢代邊疆官職,有時候會經常提到像「匈奴中郎將」等官職。
  • 「一石米」中「石」究竟怎麼發音?還在讀「擔」,當心被笑話咯!
    「一石米」中「石」究竟怎麼發音?還在讀「擔」,當心被笑話咯!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劇走入了我們的生活,現在也有很多電視劇都是圍繞著古代來拍攝的。在拍攝古代電視劇的時候,我們一般都需要提前了解很多關於古代的一些知識。
  • 【好文】錢穆:漢代的政府組織
    要講漢代皇權和相權之劃分,讓我先舉一實例:當時皇帝宰相,各有一個「秘書處」,而兩邊的組織,大小不同。漢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飲食起居。只有尚書是管文書的,這真是皇宮裡的「秘書」了。漢代開始的尚書,其職權地位本不高,後來才愈弄愈大。最先尚書只是六尚之一,這是皇帝的秘書處。若說到宰相的秘書處呢?
  • 侯文學:漢代樂府詩的都邑心態
    歌者所讚嘆的富貴之家的主人翁是詩中最後出場的「丈人」,丈人有三子,長子已身居高職(「二千石」),中子操行出眾,故以「孝廉」起家為郎官(「孝廉郎」),幼子也並非真的「無官職」,而是官不足誇(「衣冠仕洛陽」)。
  • 中國古代一品至九品官的官服圖飾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各級的官員按照文武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上的圖案紋樣也各不相同。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我們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級制度的縮影。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 皇后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 李重蓉:漢代的年味兒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選取的漢畫,不一定都是描繪漢代過年場景的畫面。筆者只是根據歷史文獻的文字記錄,配以場景類似的漢代圖像,主要還是為了便於今天的讀者更好地了解漢代人如何過年。大儺驅鬼漢代在臘月會舉行儺戲,以驅逐惡鬼,迎接新的一年清清爽爽地開始。
  • 糾錯 | 鍾繇的繇怎麼讀,是yáo還是you?
    有帖友「OBJ(斯文)」指出疑問:那鍾繇怎麼讀?之前小編曾發過一篇文章《鍾繇的繇怎麼讀,是yao還是yó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