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作為計量單位時,在古代不讀「擔」?到底應該怎麼讀?

2020-12-22 忘穿春秋事

「石」作為計量單位時,在古代不讀「Dan」?到底應該怎麼讀?

在古代有很多的計量單位,方便於人民的生活,其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對於糧食和鹽等食用物品的計量了。我們在國內都是使用「兩,斤,公斤」,而在國際上則是「毫克,克,千克」,那麼作為古人自然是使用「升,石,鬥」了。很顯然作為「升」和「鬥」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石」卻有了不同的讀法,也是古代最大的一個計量單位了。

在唐朝的時候,一石就是53KG也就是53公斤。宋朝一石是97公斤,清朝一石是28公斤,民國時期一石就是60公斤了。一石作為量度最大的還是在秦朝時期,一石可以達到109公斤。那麼石又應該怎麼讀呢?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脫口而出「Dan」,確實小編之前的時候也是這樣讀的,因為當年語文老師就是這麼教的嘛!可是今天我只能告訴你,這都是錯誤的。

我相信大部分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因為「石」的通假字是「擔」,於是就有了這樣讀法。其實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觀看《百家講壇》的時候,就提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那時候一位老師把石就讀成了「Shi」,結果被一群網友給圍攻討伐。這位老師可被人罵慘了,什麼沒文化等等,可是等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就會發現真正沒有文化的人是這些圍攻討伐的人。

《說文解字》不僅是我國第一本古代字典,也是全世界第一本古代字典。這是漢代的學者——許慎編寫的,在這裡面就被標註「Shi」。在使用到糧食的計量單位的時候,石就應該是「Shi」,那麼為什麼會出現「Dan」的說法呢?這是因為在唐朝的時候,一石是53公斤,是一勞作者可以剛好挑起來的重量。就這樣「Shi」就被老百姓叫做了「Dan」,但是這樣的叫法主要還是集中在了那時候的江淮地區。

在《馬說》裡面,有這樣一句話「一食或盡粟一石」,這裡面石也同樣是作為食物的計量單位來使用的,所以也就讀作「Shi」。在《康熙字典》裡面,和上面的讀法都是一樣的,沒有「Dan」的出現。粵語裡面則有「Daam」的讀法,但是滿人都是北方遊牧民族,而且加之漢人地位更低一等,所以這樣的叫做是不會使用和採納的!可是現在的河南和浙江的少部分地區還是有這種「Dan」的老叫法!

相關焦點

  • 「一石米」中「石」究竟怎麼發音?還在讀「擔」,當心被笑話咯!
    「一石米」中「石」究竟怎麼發音?還在讀「擔」,當心被笑話咯!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劇走入了我們的生活,現在也有很多電視劇都是圍繞著古代來拍攝的。在拍攝古代電視劇的時候,我們一般都需要提前了解很多關於古代的一些知識。
  • 漢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萬石,到底是讀「食」,還是讀「擔」?
    漢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萬石,到底是讀「食」,還是讀「擔」?古代官制中的「秩比二千石」是什麼意思?「石」字怎麼讀?讀秦漢或先秦史時,常常會接觸到「官秩」一詞。所謂的「官秩」,本是指官吏的職位,其後,又有人依不同品級的俸祿數來代稱其本來官職。
  • 一石米的「石」應該怎麼讀?答案讓人意外,你可能一直都讀錯了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社會的時候,實際上生活當中有很多經常用的東西,和現代的稱呼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甚至就連計量單位都完全不同,現如今人們使用的計量單位已經和國際化接軌,但是古代的時候使用的依舊是古人發明出來的單位。
  • 「一石米」的「石」怎麼讀?不讀「dan」,很多人都錯了
    「一石米」的「石」怎麼讀?不讀「dan」,很多人都錯了我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是集大成的國度,可以說無論是古人留下來的財富,還是到今天我們對於文化的詮釋,都是極具魅力的。而古人所用的一些字形和讀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 石、鬥、升、合,這四種古代的計量單位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
    由於我國解放後推行公制,所以石、鬥、升、合等已淡出日常視野。唯有成語「鬥升小民」一詞,還能經常聽到。「石」用作計量單位,應讀為「dàn」,而不是石頭的石;「合」用作計量單位,應讀為「gě」,而不是合作的合。
  • 古代度量單位:一石米中的「石」該怎麼讀?讀錯了會被人笑話呦
    文/遐慕 古代度量單位:一石米中的「石」該怎麼讀?讀錯了會被人笑話呦現在的我們已經步入了這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了,而還在大學的夥伴們沒剩幾天就該參加英語的四六級考試了吧。對於現在的大學生,如果英語沒能通過四級的話,是無法畢業的。
  • 一石(擔dan)米還是一石(shi)米,這是個問題
    有一次,在《百家講壇》節目中,王立群老師說了一件事,就是之前他把這個「石」字念成了「shi」,結果後來,他受到了無數的質疑追問,說他念錯了,應該念「擔」才對。於是,他到電視裡澄清,說這個字,在那個時候,就念石啊。雖然有了澄清,但是人們還是不信,我的印象中明明是念「擔」啊!
  • 古代少為人知的計量單位
    清代量器校準府斛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統一錢幣度量衡,統一起來了當時紊亂的計量單位。計量單位雖然統一起來了,我們通常知道的其實並不多,例如一錠銀子,一貫銅錢,甚至是一石,一鬥。那古代有哪些少為人知的計量單位呢?
  • 「一石米」中「石」該如何發音?讀成「擔」,當心被笑話才疏學淺
    一石,這是個什麼東西,歷史沒學好的我,表示算不清王安石的工資的,因為當時的工資是按某某石糧食來算的。一石,為什麼在小說,電視劇和課本中頻頻出現。一石,到底算什麼樣的量化單位。我們初中接觸過的計重單位有「克」、「千克」、「噸」、「斤」、「公斤」,那麼應該把「石」擺在什麼位置呢。對了,除了「石」以外,還有「鬥」,譬如陶淵明就總是將「五鬥米」掛在嘴邊。不過「石」顯然是更為重量級的計量單位,一石=120市斤。少年,下面考驗你的時刻到了。「石」該怎麼發音呢?
  • 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
    那麼問題來了,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很多同學會脫口而出:zhāng yǔ qí,綺為qi第二聲。對嗎?顯然不對。張雨綺不是李佳琦,所有的字典上,這個綺都只有一個讀音,就是qi第三聲。而這個字,正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綺。
  • 升不離鬥,秤不離砣,古代一鬥、一石到底是多少?
    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發現糧食是用石、鬥來衡量的,比如當官的俸祿發的是糧食,都說是多少石糧食,多少鬥米。那麼鬥和石是到底是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 鬥、石的演變 在古代,鬥、石都是容量單位,來看看計量單位的發展史
  • 古詩詞,到底應該怎麼讀?
    而她講述每個詩人的方法,也非常不一樣,她會給學生一整節課的時間先去校園裡散步,然後再回來討論描寫春日的古詩;她工作的第五年,依然跟逃課的學生掰扯「你說得清你把上課的時間拿去看什麼書了,我就放你走」;在講《詩經》時慫恿學生去學校後面的湖裡摘荇菜。不喜歡她的同學每天憂心忡忡期末考試到底會考什麼,喜歡她的學生則管她叫「兔老師」。黃曉丹,江南大學古代文學副教授。
  • 孩子到底應該讀什麼?怎麼讀?專家建議來了→
    孩子到底應該讀什麼?怎麼讀?怎麼讀?讀了有哪些收穫?上海譯文童書中心副主任張順從該中心與靜安的合作,闡述了「出版與教育」緊密合作的重要意義。他說,譯文童書中心在與靜安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長期合作中,逐漸形成了大作家進校園、親子閱讀體驗坊、教師精讀計劃、年度書單推薦等閱讀品牌活動,使閱讀成為靜安中小學生發展的重要助力。
  • 古詩中的這些字,到底應該怎麼讀?不知道你的老師怎樣教的
    《敕勒歌》,是一首非常好的古詩文,也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好的古代民歌。更準確的說法,是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那麼問題就來了,有些字在古代的發音和我們現在的發音已經有了區別,甚至有的字的意義也有所改便,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讀呢?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 到底應該怎麼讀?
    作為新無錫人的他,在無錫生活了17年,對無錫很有感情,也是本報的粉絲。平日裡,他喜歡看微博、發微博,常跟本地官方微博互動。泰伯大道是邵偉每天的必經之路,他之前並沒留意過路牌,5日經過時無意間發現路牌的拼音有些不對勁,就@了本報。  泰伯大道沿路有多處路牌,記者乘公交車一路看過去,所看到的路牌上,拼音均為「TAIBO DADAO」。
  • 生活中法定計量單位的常見錯誤例析
    分析:按國家法定計量單位規定,不應該用非法定單位「斤」,應該用「千克」(公斤),故應是「5萬多千克」。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老百姓基本上都習慣用「斤」這個質量單位,在報紙、電視等媒體上也經常出現。但是,所在地域不同,「斤」的概念也不同。一般來說,1公斤等於2斤,但在新疆等地,人們所稱的「斤」就是「公斤」。因此,斤的使用容易引起混亂。
  • 被騙幾十年,古代聖旨開頭到底是怎麼讀的呢?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古代的聖旨,相信看過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太監在讀聖旨的時候,無論聖旨的內容是什麼,開頭的那句話都是一樣的,而且太監讀起來都是一樣的,不過,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聖旨開頭並不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這到底是怎麼說的呢?
  • 龠、合、升、鬥、斛,你認識這些古代計量器具嗎?
    在認識這些古代計量器具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些計量器具背後的文化吧。「龠」、「合」、「升」、「鬥」、「斛」,在這些計量單位中,升和鬥是最為常見的計量糧食的用具,在歷史的長河中衍生出不少耳熟能詳的詞語,如:日進鬥金、不為五鬥米折腰、海水不可鬥量等…… ,今天我們就從鬥和升開始講起吧。
  • 興安:「眭」這個字,到底怎麼讀?
    眭字主要作為姓氏,別處幾乎不用,而且眭姓人數偏少,分布不廣,近代名人不多,便造成了多數人不認識這個字,以致常發生錯讀錯寫的情況。'眭」經常被誤讀成"哇"  "桂」 "圭「「睦」。說者無心,但聽者尷尬。」眭「字怎麼讀,眭姓的起源在哪裡?恐怕本地姓「眭」的人自己也不知道。
  • 中國一寸也不讓!一寸究竟是多少?帶你認識古代上百種計量單位!
    在古代,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分別指:度——計量長短用的器具稱為度,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在古代,長度單位的名稱產生很早,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都是。《孫子算經》卷上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