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錢穆:漢代的政府組織

2020-12-20 騰訊網

一、漢代政府組織

甲、皇室與政府

嚴格說來,要到秦漢才是中國歷史上正式有統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國,只可說是一種封建的統一。只要到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而其所轄的各地方,也已經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並存,而是緊密隸屬於中央的郡縣制度的行政區分了。因此講中國傳統政治,可以徑從秦漢講起,以前暫略不論。秦代只是漢代之開始,漢代大體是秦代之延續。所以秦代暫亦不講,而只講漢代。現在專說漢代政府究是怎樣組織的?我們要看政府的組織,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職權分配。在此方面,我亦只想提出兩點來加以申說。第一是皇室與政府之職權劃分,第二是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劃分。我們知道:秦以後,中國就開始有一個統一政府,在一個統一政府裡,便不能沒有一個領袖。中國歷史上這一個政治領袖,就是皇帝。這皇帝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在中國傳統政治裡,皇位是世襲的——父親傳給兒子。若用現代政治眼光來衡量,大家會懷疑,皇帝為什麼要世襲呢?但我們要知道,中國的立國體制和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不同。他們國土小,人口寡。如希臘,在一個小小半島上,已包有一百幾十個國。他們所謂的國,僅是一個城市。每一個城市的人口,也不過幾萬。他們的領袖,自可由市民選舉。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一曠場上,那裡便可表現所謂人民的公意。羅馬開始,也只是一城市。後來向外徵服,形成帝國。但其中央核心,還是希臘城邦型的。中國到秦、漢時代,國家疆土,早和現在差不多。戶口亦至少在幾千萬以上。而且中國的立國規模,並不是向外徵服,而是向心凝結。漢代的國家體制,顯與羅馬帝國不同。何況中國又是一個農業國,幾千萬個農村,散布全國,我們要責望當時的中國人,早就來推行近代的所謂民選制度,這是不是可能呢?我們若非專憑自己時代判斷,來吞滅歷史判斷,我們應該承認皇位世襲,是中國已往政治條件上一種不得已或說是一種自然的辦法。況且世界各國,在歷史上有皇帝的,實在也不在少數。我們不能說,中國從前不用民主選舉制,而有一個世襲的皇帝,便夠證明中國傳統政治之黑暗與無理性。在封建時代,本來有很多家庭有他們世襲的特權,這些皆所謂貴族。但從秦漢以後,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單只皇室一家是世襲的,除卻皇帝可以把皇位傳給他兒子以外,政府裡便沒有第二個職位,第二個家庭,可以照樣承襲。郡太守不能把郡太守的職位傳給他兒子,縣令不能把縣令的職位傳給他兒子。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項絕大的進步。從前封建時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開的關係,現在則不然了。組織政府的是一個一個人,不再是一個一個家。不過在那時,還留下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皇室和政府的關係。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政府劃開,這兩邊的職權又怎樣分?這是秦漢時代首先遇到的一個大問題,也是此下中國政治史上一向要碰到的一個大問題。拿歷史大趨勢來看,可說中國人一向意見,皇室和政府是應該分開的,而且也確實在依照此原則而演進。皇帝是國家的唯一領袖,而實際政權則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國家的元首,象徵此國家之統一;宰相是政府的領袖,負政治上一切實際的責任。皇權和相權之劃分,這常是中國政治史上的大題目。我們這幾十年來,一般人認為中國從秦漢以來,都是封建政治,或說是皇帝專制,那是和歷史事實不相符合的。

要講漢代皇權和相權之劃分,讓我先舉一實例:當時皇帝宰相,各有一個「秘書處」,而兩邊的組織,大小不同。漢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飲食起居。只有尚書是管文書的,這真是皇宮裡的「秘書」了。漢代開始的尚書,其職權地位本不高,後來才愈弄愈大。最先尚書只是六尚之一,這是皇帝的秘書處。若說到宰相的秘書處呢?共有十三個部門,即是當時所謂的十三曹,一個曹等於現在一個司。我們且列舉此十三曹的名稱,便可看出當時宰相秘書處組織之龐大,與其職權之廣泛。一西曹,主府史署用。二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並包軍吏在內。二千石是當時最大的官,以年俸有兩千石谷得名。可見朝廷一切官吏任免升降,都要經宰相的秘書處。三戶曹,主祭祀農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樞密院,明代的通政司。五詞曹,主詞訟,此屬法律民事部分。六法曹,掌郵驛科程,這像現在的交通部,科程是指一切交通方面之時限及量限等。七尉曹,主卒曹轉運,是管運輸的,略如清代之有漕運總督。八賊曹,管盜賊。九決曹,主罪法。此兩曹所管屬於法律之刑事方面。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貨幣鹽鐵。十二倉曹,管倉谷。十三黃閣,主簿錄眾事,這是宰相府秘書處的總務主任。這十三個機關,合成一個宰相直轄的辦公廳。我們只根據這十三曹名稱,便可想見當時政務都要匯集到宰相,而並不歸屬於皇帝。因為皇帝只有一個籠統的尚書處,只有一個書房。最先的尚書也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個機關。這相府十三曹,此諸皇室尚書的範圍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權位也很重,也竟儼如後代之專部大臣。可見漢代一切實際事權,照法理,該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領袖。以上單據一例來講皇室和政府的區別。從中國傳統政治的大趨勢看,一般意見一向是看重這區別的。

乙、中央政府的組織

現在說到漢代中央政府的組織。當時有所謂三公、九卿,這是政府裡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管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它是副丞相。按照漢代習慣,用現代語說,這裡有一種不成文法的規定,須做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為丞相。太尉雖與丞相尊位相等,實際除卻軍事外,不預聞其他政事。因此當時最高行政長官實在是丞相。依照文字學原義,丞是副貳之意。所謂相,也是副。就如現俗稱嬪相,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嬪相代理來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義,丞相就是一個副官。是什麼人的副官呢?他該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實際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來代理,皇帝可以不負責任。為什麼又叫宰相呢?在封建時代,貴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是最重要事在宰殺牲牛。象徵這一意義,當時替天子諸侯乃及一切貴族公卿管家的都稱宰。到了秦、漢統一,由封建轉為郡縣,古人稱「化家為國」,一切貴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個家卻變成了國家。於是他家裡的家宰,也就變成了國家的政治領袖。本來封建時代,在內管家稱宰,出外作副官稱相,所以照歷史傳統講,宰相本來只是封建時代貴族私官之遺蛻。但正因如此,所以秦漢時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國家政務,還要管及皇帝的家務。這在周官書裡的天官冢宰的職權,便是如此的。但現在的宰相,他既要掌管國家政府的一切事情,他再沒有工夫管皇帝的家事,於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設有一個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這個人就住在皇宮裡。那時凡具中字的官,都是指是住在皇宮的。皇室的一切事,照例都歸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屬於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隸屬於宰相,如實則皇室一切事仍得由宰相管。從另一方面講,宰相的來歷,本只是皇帝的私臣,是皇帝的管家,自該管皇宮裡的事。那是封建舊制遺蛻未盡。但從另一方面看,只好說,皇帝也不過市政府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宮廷事,也歸宰相來統治。那時,皇帝有什麼事,交待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報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轉報宰相。宰相有什麼事,也照這個手續,由御史大夫轉中丞,再轉入內廷,這是當時皇帝與政府關係之大概。

再說漢代的九卿,那是: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他們的官位都是二千石,又稱中二千石。因他們都是中央政府裡的二千石,以示別於郡太守地方行政首長之亦是二千石而名。若講到這些九卿職名的來歷,卻很有趣味:太常在秦代叫泰常,這個常字,本當作嘗。他是管祭祀祖先鬼神的。依四時奉獻時物,讓祖先鬼神時時嘗新,故稱泰嘗。在古代,宗教意味猶在政治意味之上。古代的住宅,東偏是祠堂,即廟,西偏是家屋,即寢。生宅死宅,連在一起。後代民間此制雖廢,皇宮仍沿舊軌。直到清代,太廟不是緊貼在皇宮的東邊嗎?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可說不是活人而是死人,祭祖自屬大事。宰就是掌管殺牛祭祖的。所以漢廷九卿的第一卿,也是管祭祀的。這個官,正名定義,該屬於皇家,管皇家的廟,管皇家祭祖的一個家務官。不好算是朝廷公職。其次是光祿勳。這個官名,直到清代還有,但這三字的原義,卻早就忘失了。依文義講,勳該就是閽,古音相同,這是皇家的門房。光是大義,光祿該即是大麓,祿麓音同相借。為什麼門房稱大麓呢?此因古時代的皇帝,多半靠山住家,好像宋江在梁山泊,朱貴在山腳下開設酒店,好通報消息。所以皇帝居山,房門就設在山麓。尚書上說舜管堯的大麓,那便是舜做了堯的宰相。換言之,乃是當了堯的門房。因此光祿與勳是古今語,都指門房言。衛尉是一個武職,掌門衛屯兵,這是皇宮的衛兵司令。當時凡屬軍事方面的官都稱尉。太僕猶之是皇帝的車夫,《論語》:「子適衛,冉有僕」,僕是趕車的。皇帝出去,太僕就替他趕車。那是皇帝的汽車司機。廷尉是掌法的,犯了皇帝的法,都歸他管。如此看來,太常管皇家太廟,光祿衛尉,一是門房頭兒,一是衛兵頭兒。這都是在裡面的。皇帝出門,隨帶的是太僕,在外面有人犯法,就是廷尉的事。大鴻臚,一直相沿到清代,就等於外交部。也如現在之禮賓司,是管交際的。臚是傳呼義。古禮主賓交接,由主傳到主身邊的相,再由主身邊的相傳到賓邊的相,由是而再傳達到賓之自身。鴻即大義。大臚是傳達官。宗正是管皇帝的家族,其同姓本家及異姓親戚的。以上七個卿,照名義,都管的皇家私事,不是政府的公務。由這七卿,我們可以看出漢代政治,還有很多是古代封建制度下遺留的陳跡,然而那時已是化家為國了,原來管皇帝家務的,現在也管到國家大事了。譬如太常就兼管教育,因為古代學術都是在宗廟的。西方也一樣,直到現在,在他們,教育和宗教還是分不開。光祿勳原是皇帝的總門房,現在皇宮裡一切侍衛都要他管。那時皇宮裡的侍從,還不完全是太監,而且太監很少,大部分還是普通人。當時一般要跑入政府做官的人,第一步就得現進入皇宮裡,充侍衛,奉侍皇帝,讓皇帝認識,然後得機會再派出去當官。這些在皇宮裡服務的,多半是年輕人,當時稱作郎官,都歸光祿勳管。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也就做過郎官。太僕呢?因管車馬,所以國家一切武裝,好像「坦克車、飛機」之類,他也連帶管了。廷尉就變成司法,大鴻臚就變成外交。這是歷史演變。我們推尋出這一演變,卻並不是說漢代的中央政府還是一個封建政府,而當時的九卿還是皇帝之私臣。因此等卿都隸屬於宰相,而所管亦全是國家公事。此外還有兩個卿,就是大司農和少府,都是管財政經濟的。大司農管的是政府經濟,少府管的是皇室經濟。大司農的收入支銷國家公費,少府收入充當皇室私用。皇室不能用大司農的錢。所以我們說當時皇室和政府在法理上是鮮明劃分的。當時全國田賦收入是大宗,由大司農管。工商業的稅收,譬如海邊的鹽,山裡的礦,原來收入很少,由少府管。這九卿,全都隸屬於宰相。我們上面講九卿,照名義來歷,都是皇帝的家務官,是宮職,而系統屬於宰相,豈不是宰相本是皇帝的總管家嗎?但換句話說,便是當時政府的首長,宰相,可以管到皇宮裡的一切。舉例來說,少府掌管皇室經費,而少府屬於宰相,宰相可以支配少府,即是皇室經濟也由宰相支配。這樣一講,豈不是皇室反而在政府之下了嗎?本來封建時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但到了郡縣時代,化家為國,宰相管的,已經是國家了,不是私家了,所以他成了政府正式的首長。從前私家家庭中的各部門,也就變成公家政府的各部門。封建時代,以家為國,周天子是一個家,齊國也是一個家,魯國又是一個家,這樣的貴族家庭很多,天下為此許多家庭所分割。那時在大體上說,則只有家務,沒有政務。現在中國已經只剩了一家,就是當時的皇室。這一家為天下共同所戴,於是家務轉變成政務了。這個大家庭也轉變成了政府。原先宰相是這個家庭的管家,現在則是這個政府的領袖。

以上對漢代的三公九卿,已經講了一個大概。這是當時中央政府的組織情形。

丙、漢代地方政府

漢代的地方政府,共分兩級:即郡與縣。中國歷史上的地方政府以縣為單位,直到現在還沒有變。漢時縣的上面是郡,郡縣數當然也隨時有變動。大體說,漢代有一百多個郡,一個郡管轄十個到二十個縣。大概漢代縣數,總在一千一百到一千四百之間。中國歷史上講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漢朝,所謂兩漢吏治,永為後世稱美,這一點值得我們的注意。若以近代相比,今天的地方行政區域,最高為省。一省之大,等於一國,或者還大過一國。一省所轄縣,有六七十個以至一二百個,實在太多了。但就行政區域之劃分而論,漢制是值得稱道的。漢代郡長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也是二千石。不過九卿稱為中二千石,郡太守是地方上的二千石。郡太守調到中央可以做九卿,再進一級就可當三公,九卿放出來也做郡太守。漢代官級分得少,升轉極靈活,這又是漢制和後來極大的不同。九卿放出來當太守,並不是降級。地方二千石來做中二千石,也不是升級,名義上還是差不多。當時全國一百多個郡,太守的名位,都和九卿差不多,因此雖是中央政府大一統的局面,雖是地方行政區域劃分得比較小,卻不感覺得這個中央政府高高在上。

丁、中央與地方之關係

說到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計簿,計簿就是各項統計表冊,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績。一切財政、經濟、教育、刑事、民事、盜賊、災荒,每年有一個簿子,分項分類,在九十月間呈報到中央,這叫做上計。中央特派專員到地方來調查的叫刺史。全國分為十三個調查區,每一區派一個刺史,平均每一刺史的調查區域,不會超過九個郡。他的調查項目也有限制,政府規定根據六條考察,六條以外,也就不多管。地方實際行政責任,是由太守負責的。政府派刺史來調查,不過當一個耳目。所以太守官俸二千石,而刺史原始只是俸給六百石的小官。根據政府規定項目調查,縱是小官也能稱任。而且惟其官小。所以敢說敢講,無所避忌。這些刺史,上屬於御史丞。皇宮裡還有十五個侍御史,專事劾奏中央乃及皇宮裡的一切事情的。部刺史和侍御史的意見,都報告到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再報告到宰相。副宰相所輔助宰相的,便是這一個監察的責任。

---------------------------------

推薦好書好詩好故事

天天送好書,

分享即快樂!

相關焦點

  • 【漢代】皇室與政府
    秦代只是漢代之開始,漢代大體是秦代之延續。所以秦代暫亦不講,而只講漢代。 現在專說漢代政府究是怎樣組織的?我們要看政府的組織,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職權分配。 在此方面,我亦只想提出兩點來加以申說。 第一是皇室與政府之職權劃分, 第二是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劃分。
  • 漢代的政府首腦是誰?不是皇帝,真相顛覆你的認知
    皇帝不就是政府的首腦嗎?其實不是這樣的,為了說明白這些問題,我們要從漢代的政府組織說起。漢朝是承襲了整個秦朝的制度,又因為秦朝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我們可以把漢朝的制度看作是我們中國統一以後,進入帝國時代的制度源頭。漢代的政府組織分成了皇室和朝廷。皇室的代表是皇帝,同時也是國家元首。
  • 史海揭密:國學大師錢穆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創辦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錢穆雖沒有赴臺,卻也因為憂心時局,與不少知識分子經廣州去了香港。在香港,自認是流亡知識分子的錢穆,除在徐復觀主持的《民主評論》發表文章外,又與謝幼偉、唐君毅、崔書琴等學者,借用華南中學在九龍偉晴街的課室三間,籌辦「亞洲文商夜學院」,實現為中國人辦教育的目的。
  • 錢穆,二十六年猶記風吹
    草創時期的新亞書院出現財政危機,校長錢穆不得不到臺灣尋找資助,貼補學校。在臺灣他受到蔣介石接見,解了燃眉之急。他寫道:「總統府秘書長王雪艇先生發言,奉總統面諭,新亞津貼,可由總統府辦公費中劃出與政府所給對等之數。今所定按月港幣三千元,行政院方面須待立法院通過,總統府方面即可按月支給。此後新亞經費,幾乎專仰總統府之辦公費救濟。
  • 嚴耕望|錢穆傳
    [1] 上篇原為《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初稿於1990年9月6日,刊《新亞生活月刊》1990年10月、11月兩期。1991年3月30日,嚴耕望先生校補再稿,呈錢穆夫人審閱後,於6月8日再次增訂。《錢穆傳》為嚴耕望先生基於《行誼述略》改寫而成(請見文末寫作說明);因其內容更為豐富,世紀文景特購此文版權,並以其替代《行誼述略》一文,作為《錢穆賓四先生與我》的上篇。
  • 喬治忠:王國維、錢穆、陳寅恪、雷海宗學問中的局限性
    只要稍加翻閱即可發現,《國史大綱》對秦漢以來的君主政權極力美化,否認其專制的社會性質,否認階級分化的存在,描述秦朝「亦是一貴族 (秦王室) 與平民合組的政府」,說呂不韋、李斯「是平民階級」,認為到漢代即達到「平民政府之統一事業始告完成」。其謳歌中國古代社會制度的用意何在?有人稱其為「民族主義」,是在抗戰時期表達愛國思想,此說乃是曲意回護。
  • 學界對王國維、錢穆、陳寅恪、雷海宗等史學家的片面讚譽,誤導後學
    只要稍加翻閱即可發現,《國史大綱》對秦漢以來的君主政權極力美化,否認其專制的社會性質,否認階級分化的存在,描述秦朝「亦是一貴族 (秦王室) 與平民合組的政府」,說呂不韋、李斯「是平民階級」,認為到漢代即達到「平民政府之統一事業始告完成」。其謳歌中國古代社會制度的用意何在?有人稱其為「民族主義」,是在抗戰時期表達愛國思想,此說乃是曲意回護。
  • 錢穆:做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錢穆(左)與胡適而錢穆真正的第一位伯樂,在胡適離開後數月才到來。1929年4月,歷史學家顧頡剛到蘇州講學,在宴席中認識了錢穆,後者將已寫好的《先秦諸子系年》手稿送予顧頡剛。顧翻閱幾頁後,對其中展露的精湛學識大為震撼,旋即認為錢穆「不宜長在中學中教國文,宜去大學中教歷史」。
  • 驛站漢簡解讀:中國漢代已有嚴格的政府接待制度
    華聲報蘭州消息:漢代的官員因公「出差」,途徑的驛站都要按標準給予接待。近日,記者從甘肅省文物考古部門了解到,歷經12年的整理解讀,1990年在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2.3萬枚有字漢簡的解讀工作已近尾聲,中國漢朝政府通過懸泉置驛站與西域各地溝通交往的史實將全部公開。
  • 錢穆記憶中的小學老師(附錢穆故居素書樓照片)(丁柏恩)
    我和我妻子是通過讀錢穆先生的書才有緣相識,所以冥冥中錢穆先生做了我倆的月下老人。 時空交錯,無緣相見,但僅僅是是錢穆先生的書和文字,對我的人生已經有再造之功! 錢穆先生的生平和貢獻,非我輩能置喙。對不了解他的朋友,我推薦錢穆的自傳《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他的學生餘英時的《一生為國故招魂——敬悼錢賓四師》和《猶記風吹水上鱗——敬悼錢賓四師》,加上他的另一位學生嚴耕望的《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能基本了解。
  • 從察舉孝廉看漢代政府尊老養老諸多措施
    本文筆者要介紹的察舉孝廉相關內容就是漢代政府的舉措之一。將"孝"作為選官的重要條件,宣揚孝道,以促進社會上孝養老人之風的出現,對緩解漢代社會的老人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圖三 漢武帝時正式確立察舉孝廉的選通過孝廉選舉出來的人才不需要再經過考試就直接被政府任用,沒有官職的給予小官,已有官職的則給予升遷。
  • 錢穆的素書樓,來源於對母親的思念
    從臺北故宮參觀完畢,徒步徑直可走到錢穆故居。錢穆故居就在東吳大學校園內。但錢穆僅在學界出名,向學生打聽故居所在,令我驚訝的是,不是所有學生都知道。待走到近前,就見路的右側有一斜坡,上去不遠,就看見一個大開的紅漆門,再走進去,滿眼青翠撲面而來,一座二層小樓立在草坪和鮮花之中,這就是錢穆的故居了。錢穆生命的最後二十年,就是在這座小樓度過的。錢穆(1895—1990),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他潛心研究先秦諸子,頗有新意。抗戰時曾在西南聯大任教。1965年從香港移居臺灣,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任教。
  • 一代碩儒錢穆
    後來,還是錢穆說了一句:「既然一直取不出名字,就叫她未名湖吧!」這就是今天北大的未名湖。1931年由顧頡剛引薦,錢穆赴北大歷史系任教,顧頡剛在給文學院院長胡適的信中這樣評價錢穆:「我想,他如到北大,則我即可不來,因為我所能教之功課他無不能教也,且他為學比我篤實,我們雖方向有些不同,但我尊重他,希望他常對我補偏救弊。故北大如請他,則較請我為好,以我有流弊而他無流弊也。」
  • 作文寫得好就可以跳級?錢穆一篇文跳兩級,胡適直接跳了四級
    民國時期的錢穆與胡適,便是如此。他們憑著作文跳級,開始了求學的順暢之路。一、少年天才,接連跳級錢穆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曾考中秀才,卻因身體孱弱無法繼續考取功名。因此,從錢穆出生時起,他便肩負著父親的夢想。
  • 誰是「錢門傳薪人」 葉龍追憶國學大師錢穆
    很幸運,呂馨婉的先生在南京工作,正需要請一位書記,葉龍的一手好書法,當下就被看中。那一年他揮別母親,去了大城市南京,自此一去不回。另一次是1953年。葉龍進入香港新亞書院,很快就因為筆錄快而準確,且對浙江口音無障礙,被指派為專門替錢穆先生做演講記錄。這件事,不少人都有記憶。新亞研究所前所長陳志誠曾回憶:「記憶所及,替錢師作記錄最多的,葉師兄應該是其中極少數者之一。
  • 陳曉平:錢穆、王淑陶與廣州私立華僑大學
    自去年成立籌備處以來,各項計劃均以次第完成,校址亦擇定深圳羅湖……本年暑假,文、工、商三院將同時招生。」王淑陶最初的計劃是將校址設在深圳羅湖,可能是考慮到沙田、羅湖相距甚近,便於管理,一些教師可在兩邊上課。籌備處向廣東省財政廳申請,要求借撥深圳又生公司原址以籌建校舍,可惜這個如意算盤落了空。
  • 錢穆者,真"豪傑"也
    錢穆最高的文憑僅為高中,但未畢業。錢穆在曾做過小學教師十年,中學教師八年。晚年錢穆曾多次對人說,教大學不如教中學,教中學不如教小學。真正知道錢穆學術潛力的呂思勉,曾對錢穆說:&34;。不難看出當年的老師對自己學生的推重。但學歷在學力功力面前就顯得不怎麼重要了。
  • 漢代自然災害頻繁,皇帝、政府、民間如何應對?
    並且在漢代澇災、蟲災等災害頻發的公元64年至公元166年的百餘年間,太陽黑子活動不曾有過一次記載。因此,災害的群發與太陽黑子活動頻率減弱並非絕無關係。二、災害頻繁與皇帝罪己災害對漢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許多政令的頒布施行都是在災異發生的大背景下出現的。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在漢代佔據統治地位,這種災異天譴理論,往往將自然界出現的災害視為上天對君主人臣的警示,君主往往在此時檢討自身過失,以求痛改前非,這也是制約不斷膨脹君權的最後一道防線。
  • 譚徐鋒:從生活教育到人文教育——作為教育家的錢穆
    此誠為教育生活化之典範,因為當時之中國初等小學教育,其主課不外國文、算術等科,國文乃重中之重。為培養學生,錢氏發揮己長,關注學生,因「時」因「地」施教,使學生由「知之」而「好之」而「樂之」,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基礎上,力求教學互動。「時鄉裡初小畢業」除士紳弟子之外,餘者多「畢業即留家,在商店中服務」,多營茶肆、酒館、豬肉鋪或糖果攤,能升學者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