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平:錢穆、王淑陶與廣州私立華僑大學

2020-12-13 澎湃新聞

熟悉錢穆生平的讀書人,都知道他1949年曾在廣州私立華僑大學任教,但這所大學位置何在、樣貌如何,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得廣州文保志願者彭敏明之助,筆者確認廣州華僑大學的舊址,就在廣州海珠區沙園「永泰別墅」。

華僑大學圖書館,即永泰別墅「紅樓」

錢穆為何屈就華僑大學

廣州私立華僑大學1948年夏才在廣州成立,籍籍無名,歷史既短,學生素質也參差不齊。錢穆1930年已是北大教授,其著作《國史大綱》被教育部認定為「部定大學用書」。以他的聲望資歷,跑到廣州華僑大學任教,真是屈尊俯就、降格相從。當時,廣州有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兩所名牌大學,此外,廣東國民大學、廣州大學也有較長歷史,錢穆不向這些有基礎的大學求職,偏要跑到新成立的華僑大學,這個奇怪舉動,至今沒有人能給出滿意解釋。

錢穆在廣州華僑大學時期,結識培正中學教師羅慷烈(羅忼烈),隨後成為終生摯友,按兩人共同學生葉龍的說法,「極可能是唯一的知己」。羅慷烈(1918-2009),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人,1940年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留校當助教,抗戰勝利後回到廣州,任教培正中學,並在華僑大學兼課。1949年,羅忼烈任教香港培正中學,再轉任羅富國師範學校、香港大學教師。錢、羅兩人都喜愛古典文學,有許多共同話題。更重要的是,錢穆在廣州、香港交往的人物,不是官員、同事就是學生,不免拘束,唯有羅慷烈屬於純粹的朋友,可以無所不談,葉龍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在《緬懷錢穆先生》一文中,羅慷烈寫道:

當年公立大專教授拿的薪金,實際不夠溫飽,而僑大以港幣發薪,水漲船高,十分可愛。校址在廣州市的河南,有宿舍,環境幽靜,但遠離市區,交通也不方便,因此錢先生和我都很少留宿。我在市區本來租有一層小洋房,有客房可以下榻,錢先生出市時常常住在這裡;我們晚上喝茶、抽菸、談天、下棋;白天逛書店、遊覽廣州的古蹟名勝,看望朋友。(葉龍:《錢穆老師寫給慷烈師六十封信讀後》,2014年4月30日《深圳商報》)

至此,錢穆屈就華僑大學的原因已水落石出。1948年國民黨政權發行金圓券,隨後即急速貶值,拿固定薪水的教師迅速降至赤貧。華僑大學雖然剛剛成立、規模不大、沒有名氣、設施不全,卻有一個誰也比不上的優勢,就是用港幣發薪。金圓券、廣東省紙幣的購買力每天縮水,只有港幣購買力不僅穩定還在升值,這就是羅忼烈所說的「水漲船高,十分可愛」。羅忼烈任教的培正中學,為教會創辦的名校,同樣是用港幣發薪,用這種辦法吸引高水平教師。

培正中學坐落在廣州東山,這個地區由教會、華僑開發,有小洋樓800多幢,居住環境優越。羅慷烈說他在市區租了一層小洋房,應該也在東山一帶。華僑大學位於河南(今海珠區)相間,交通不便,錢穆每次在市區停留,都住在羅慷烈租用的小洋房。

羅慷烈

王淑陶辦教育百折不回

華僑大學校長王淑陶(1907-1991),在今天的大陸寂焉無聞,大概只有一些港澳海外人士還記得他。論起中國華僑教育,他卻是響噹噹的角色。錢穆居港時期主要住在沙田,跟王淑陶率先在沙田辦學有直接關係。

王淑陶

王淑陶,廣東中山石岐人,父王詵,字灼三,為清末很有實力的僑商,曾牽頭建設「香洲商埠」(今珠海香洲),於1909年8月14日開業。王淑陶畢業於國立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及哲學研究。受其父影響,王淑陶對興辦華僑教育一直情有獨鍾。

王淑陶有感我國華僑高等教育尚付闕如,說動他父親王詵捐出財產二十多萬元,在香港設立華僑學院,呈請港英當局、國民政府教育立案,於1938年秋正式成立,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樹人擔任校董,王淑陶出任院長,設中國文學、商學、新聞學、社會學4個系。這是香港第二所私立大專院校。

1939年秋,華僑學院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改名為香港華僑工商學院,停招文學系,增設會計系、土木工程系。1940秋,國民黨CC系曾養甫出任院長,增設化工、機械兩系。1941年底香港淪陷,師生內遷,1943年在廣西柳州河北琴園復校,聘司徒美堂等人為校董,院長翟俊千,王淑陶任常務董事。1944年秋遷四川江津,次年秋再遷重慶,王淑陶復任院長。抗戰勝利,教務長袁稅伯率部分師生返港復校,留川師生將渝校重組為重華學院。1947年春,王淑陶返港,遷校於新界沙田車站附近一座「八角樓」(何東樓),並添置宿舍等設施,呈欣欣向榮之態。(1950年《香港華僑工商學院畢業同學錄》)

沙田「八角樓」

廣州私立華僑大學

工商學院回港復校後不久,王淑陶萌發了創辦華僑大學的念頭。他把校務交給教務長袁稅伯,本人一直在南京、上海一帶活動,遊說教育部,終於得到批准,於1947年成立改設大學籌備處。

6月9日,《香港華僑工商學院校刊》發布「本院籌備就緒改大」消息,稱:「本院以華僑子弟來學者日眾,而每年畢業生又盡為各地僑胞爭先羅致,供不應求,加之本院素以分擔世界學術研究、發揚祖國文化為己任,若只以工商兩院作育人材,實感未足以應需求,乃決定增設文學院,擴充為華僑大學。自去年成立籌備處以來,各項計劃均以次第完成,校址亦擇定深圳羅湖……本年暑假,文、工、商三院將同時招生。」

王淑陶最初的計劃是將校址設在深圳羅湖,可能是考慮到沙田、羅湖相距甚近,便於管理,一些教師可在兩邊上課。籌備處向廣東省財政廳申請,要求借撥深圳又生公司原址以籌建校舍,可惜這個如意算盤落了空。財政廳引據《清查各縣市公有款產規則》第十六條「縣市管有之一切公產,除公用外,應以獲得最大收益之方法利用之」,稱「現香港華僑工商學院,既非國立、省立,撥借公產為私立學校使用,核與規則不符」。(廣東省檔案館藏廣東財政廳檔案)被財政廳拒絕後,王淑陶決定將校址設在廣州。

私立華僑大學設於廣州河南沙園,1948年夏秋開始招生,計劃招生人數:文學院150名,工學院80名,商學院150名。(1948年7月22日《廣東商報》)

華僑大學示意地圖

刊登於1948年8月19日《廣東商報》的招生廣告,言明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月廿五日」,考試時間為8月26日,借用中山大學附中(今廣東省實驗中學校園)進行入學考試。廣告註明,校址在「河南鳳凰崗沙園(梅園附近),上課時校車直達」。9月16日,招生考試放榜,17日開始一連三天為新生註冊日期。9月24日,華僑大學介紹教授陣容,特地指出「並聘定錢穆教授,南來講學」。(1948年9月24日《廣東商報》)由此推測,王淑陶這個時候已通過唐君毅與錢穆聯繫,並得到某種承諾。

據1949年第一期《華僑大學校刊》記載,校長王淑陶,校務秘書趙冰(香港大律師),教務長岑麟祥(語言學家、原中山大學教授),訓導長餘文照,教務長戴詩成,文學院院長錢穆,法學院院長曾如柏,工學院院長冼榮熙(代),商學院院長徐佩昆,中文系主任唐君毅,教育系主任謝扶雅,經濟系主任吳文暉,商學系主任李權時,共有教授80餘人,可謂陣容鼎盛,濟濟多士。

校刊為吸引學生報名,將校址附會於廣州古老傳說的「素馨斜」。相傳南漢皇帝劉鋹有一妃子名「素馨」,身後歸葬此處,墳頭遍植廣州名花素馨花,其地遂名為「素馨斜」。其實據文獻記載,「素馨斜」在城西,與河南無涉。撇開附會,此地又確實跟素馨花有關,沙園村隔壁的莊頭村,是廣州著名的素馨花產地。

華僑大學地處河南腹地,來往市區(河北)較為不便,學校專門為師生開設校車、校船。校車從市區文德路開出直達校門。若搭乘校船,則是先到河南鳳安橋上船,沿馬湧前往,「春水碧波,一舸容輿,夾岸老樹低垂,漁舍錯落,比之荔灣,猶擅清靜,舟行約二十分鐘,抵馬湧橋,平疇芳野,一碧無際,校舍分布於數百畝之廣大郊原間,大小十餘座,樓宇巍峨,莊嚴偉麗,洵勝地也!」

學校建築,據校刊介紹,除總辦事處外,有禮堂、文學院法學院辦公樓、工學院商學院辦公樓、圖書館,學生宿舍有綺園、端園、白屋等。圖書館為一座「二十餘井寬三層洋樓」。

儘管第一期校刊有這麼多文字描述,並不能從中確定華僑大學的精確位置。近日,筆者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參觀「百年僑刊·集體家書——廣東僑刊鄉訊創刊110周年文獻展」,得以翻拍到華僑大學第二期校刊,上面有兩張照片。

華僑大學圖書館老照片

廣州知名文保志願者彭敏明看到我翻拍的照片,脫口而出:「哇,永泰別墅舊照!」彭小姐對廣州老建築了如指掌,眼神犀利,令人佩服。永泰別墅在廣州文保圈有很高的知名度。2003年,廣州市啟動第四次文物普查,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領導下,市委宣傳部撥出專款,成立各級普查領導機構,以街、鎮、村以文化站為中心,歷時三年,出動2000多人,獲得文物新線索3000多條。2008年3月出版的《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海珠區卷》,首次正式披露了海珠區沙園的民國建築「永泰別墅」。據該書稱,永泰別墅位於沙園大街,建於20世紀40年代,香港永泰正十字油公司所建,後歸軍閥李福林所有,其母曾住在該處。「永泰別墅」現存紅樓、八角樓兩座,產權歸廣州重型機器廠。紅樓位於今沙園大街37號大院內,八角樓則被隔絕於菩提園小學沙園校區圍牆之中,據說用作學校的教務處。

華僑大學「學藝中心」老照片

「學藝中心」新照片

「學藝中心」屋頂,彭敏明攝

從翻拍的照片看,華僑大學圖書館正是現存的永泰別墅紅樓,「學藝中心」則是現存的八角樓,也即華僑大學精華所在的兩座主要建築,雖有一些改動,仍大體完好,保存至今。

據港報報導,1950年3月1日,新政權接收了華僑大學,學生被介紹到省立文理學院、法商學院投考插班生,優先錄取。(1950年3月2日《香港工商日報》)至此,廣州私立華僑大學結束了一年多的歷史。

經此挫折,王淑陶依然不灰心,轉而在澳門重建華僑大學,1950年秋季開始招生。(1950年9月3日香港《華僑日報》)澳門華僑大學也可以說是中國第二個華僑大學。然而限於當時各方面的條件,這所大學據說在維持幾年以後也被迫停歇。

從「僑大」到香港中文大學

錢穆在香港創辦亞洲文商學院(1950年3月改稱新亞書院),充分利用了華僑大學、華僑工商學院的資源,這一點,他本人從來不說。

1949年5月27日,廣州《民大日報》(國民大學所辦報紙)報導,「華僑大學下期亦遷香港。」6月7日晚,錢穆、唐君毅由華僑大學主任秘書趙夫婦冰陪同,乘船赴港,在趙家住了幾天,然後遷入沙田華僑工商學院。(唐君毅:《趙蔚文先生二三事》)錢、唐、趙遷港,最初是華僑大學撤退計劃的一部分,即將教職人員歸併到香港華僑工商學院。後來,錢穆隻字不提他赴港與僑大的關係。

學者蘇克勤稱:

1949年6月7日晚,錢穆、唐君毅與趙冰夫婦等安全抵達香港。……兩天過後,錢穆得與好友張其昀相晤。此時,張其昀告訴錢穆說,他正擬與謝幼偉、崔書琴、吳文暉等在香港籌辦亞洲文商學院,力邀錢穆等人加盟。此時的錢穆,剛剛結束了在大陸的執教生涯,這不但是他後半生在港臺地區漂流之旅的開始,同時也是他人生中的又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其實,錢穆此次從廣州出走香港,實在是迫不得已。在錢穆心中,自己的政見與當時大陸的主流趨向不太吻合,而其學術風格則又與主持臺灣史壇的傅斯年等人相左,大陸、臺灣這兩個地方雖好,但均不是自己理想的容身之地,所以他也就只能暫時屈居於彈丸之地的香港了。(《院士世家:錢穆·錢偉長·錢易》第73頁)

跟錢穆一起創辦亞洲文商學院的唐君毅、趙冰、謝幼偉、吳文暉,都是王淑陶請來的華僑大學教授。王淑陶還一直給錢穆和唐君毅提供宿舍。8月6日,工商學院沙田老校舍被港府徵用,王淑陶安排他們住到華僑中學,並迅速在沙田白田村重置校舍,安排錢、唐兩人於9月14日入住。(《唐君毅日記》上冊第21-23頁)在港辦學初期,錢穆充分地利用了王淑陶各方面的資源。

唐君毅

1950年冬,新亞書院經費捉襟見肘,錢穆專程赴臺北求助,次日一早由張其昀陪同晉謁蔣介石,蔣垂詢新亞書院事甚詳。不久,「總統府」秘書長王世傑告知,每月由「總統府」資助新亞書院港幣3000元,這個數額足以支撐新亞基本支出。王世傑又告知,萬一香港有變,「政府」派船去港,新亞書院人員可獲準第一批赴臺。(《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錢賓四先生全集》第51冊,299-301頁)

世人至此應該明白,新亞書院從創辦、維持以至制定應變計劃,都有蔣介石、張其昀在背後支撐。1954年,新亞書院得到美國方面資助,才不再接受「總統府」撥款。錢穆創辦新亞書院,得到多方助力,把功勞歸於錢穆一人並不公平。除張其昀、王淑陶、唐君毅外,新亞書院總務長張丕介是徐復觀所辦《民主評論》總編輯,對新亞的維持與發展貢獻良多。正如徐復觀所說:「民國卅八年,唐先生來港,與錢賓四、張丕介兩先生,合力創辦新亞書院……他們三個人,真可謂相依為命,缺一不可。今日如果有人想抹煞這段事實,等於抹煞自己的良心。」(《悼唐君毅先生》)

1956年,華僑工商學院與廣僑、文化、光夏、平正等學校組成聯合書院,王淑陶任第三院院長。1959年,由於港府插手幹預,聯合書院校長蔣法賢辭職,接著王淑陶與聯合書院校歌作詞人、中國文學系系主任陳湛銓也一併辭職,兩人重新開辦了華僑工商學院。1963年,聯合書院與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合併重組為香港中文大學。

廣州私立華僑大學存續時間不長,如流星划過夜空,卻是我國第一所華僑大學。1910年,清廷學部尚書唐景崇曾提議籌設南洋華僑大學;1931年,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海外各黨部代表提出議案,擬在廣州設立華僑大學。這兩次動議均未得到實施。王淑陶以一介寒儒,能在1948年逆勢而行,實現近半世紀的夢想,他在華僑教育方面篳路藍縷的開創性功績,理應得到後人銘記。廣州沙園華僑大學舊址,乃是中國華僑教育的一個裡程碑,理應得到更多重視。

華僑大學圖書館入口

(蒙海外友人詹紅提供王淑陶、香港華僑工商學院部分資料,謹此致謝。)

相關焦點

  • 史學四大家之一錢穆先生及其一門六院士的無錫鴻聲錢氏家族
    這5位院士加上與陳寅恪、陳垣、呂思勉並稱」史學四大家「的國學大師錢穆,六人被稱為」無錫鴻聲錢氏六院士「。錢穆是錢易的父親,是」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的叔叔,他雖然不是兩院院士,但是在定居臺灣後,於1968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兩位院士錢臨照、錢令希是親兄弟。
  • 那年今日 錢穆:教大學不如教中學,教中學不如教小學
    這年9月,剛剛被聘任為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的顧頡剛先生從廣州回到老家蘇州省親,隨東吳大學陳天一先生一起來到蘇州中學拜訪錢穆。而以古史辨出名的顧頡剛這時正在燕京大學講授康有為,錢穆這篇文章的觀點與顧先生的觀點是有爭議,但是顧先生卻沒有門戶之見,先將論文發表了出來,接著又推薦錢穆到同校任教。在顧頡剛的大力推薦之下,1930年9月錢穆離開蘇州,前往北平燕京大學任教大一大二兩班國文。
  • 陳曉平:「丁龍」講座捐建人是「奸商」,還是慈善家?
    他又向位於廣州的嶺南大學捐款,這筆錢用來購置原賓夕法尼亞大學廣州醫學院的建築,即今中山大學東北區378號「卡朋蒂埃堂」;曾有人懷疑這筆捐贈與Dean Lung有關,但從嶺南大學檔案來看,卡朋蒂埃是出於對嶺大林安德醫生的信賴而作此捐獻。他母親一生勤謹,撫育子女十分辛苦,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卡朋蒂埃對此一直感到遺憾。
  • 錢穆,二十六年猶記風吹
    錢穆生命的最後三個月在臺灣並不平靜。此前,他作為國學大師、國史大師曾安穩地待在臺北市陽明山素書樓裡著述,有二十三年時光。錢穆1949年可謂錢穆生命的轉折,在這之前,他沒有接到北大的續聘,便在無錫江南大學當教授、文學院院長,後又去廣州私立華僑大學,隨即遷往香港。在香港這個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錢穆有感於中文教育的重要,便與徐復觀等人創辦了新亞書院。
  • 在1948年的私立江南大學就讀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鏡像問題:在2020年的江南大學就讀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匿名用戶 謝邀,人在上海,剛下火車。我是無錫縣人,現就讀於私立江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入校三月有餘,能藉此地一談我的入讀體驗,幸甚。
  • 廣州暨南大學籌建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
    信息 廣州暨南大學籌建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 2016-06-21 16:39: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在廣州暨南大學成立
    中新網廣州11月16日電 (記者 郭軍)11月16日,適逢廣州暨南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在該校正式成立並揭牌。北美華人圖書館員協會、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等十餘家海內外華僑文獻收藏機構發來賀信、賀詞。
  • 一代碩儒錢穆
    他就是一代碩儒錢穆先生。位於臺北市的錢穆故居坐落於陽明山下的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內。東吳大學是1900年由基督教會在蘇州設立的私立宗教大學,1954年在臺北復校。從校門而入順延道路往前走,路的旁邊是一條清澈的小溪,時有白鷺飲水溪上,上一個小坡就到了錢穆故居。紅色大門(即「朱門」之意)左扇上書「素書樓」三字。
  • 史海揭密:國學大師錢穆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創辦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錢穆雖沒有赴臺,卻也因為憂心時局,與不少知識分子經廣州去了香港。在香港,自認是流亡知識分子的錢穆,除在徐復觀主持的《民主評論》發表文章外,又與謝幼偉、唐君毅、崔書琴等學者,借用華南中學在九龍偉晴街的課室三間,籌辦「亞洲文商夜學院」,實現為中國人辦教育的目的。
  • 民國時期由教會創辦的私立大學,當年可謂人才輩出
    燕京大學,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創辦於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長,曾與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名聲大噪。
  • 錢穆25年祭:單槍匹馬,寂寞書生
    1930年以後,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易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1966年,錢穆移居臺灣臺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在臺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 陳曉平:從「丁龍」看士紳如何遮蔽庶民
    捐建哥大漢學系的華僑Dean Lung失落了姓名、籍貫,這是士紳遮蔽庶民的結果。本文引用新發現的史料對Dean Lung籍貫再作探討,並審視士紳群體在遮蔽庶民方面的高度「默契」。掌握話語權力的「精英」自覺篩選,讓符合自己口味的東西進入「歷史」,「庶民」的歷史則被遺忘。搶救「庶民」的歷史,或許是新時代賦予歷史學者的新使命。
  • 泰國私立大學排名介紹
    泰國私立大學名單 在泰國的大學排名中,泰國的公立和私立大學並沒有分開來排名。我們從中抽出部分私立大學給出了下面的泰國私立大學排名。
  • 史學大師錢穆:創辦新亞書院 一生為故國招魂
    結緣嶺南,香港創辦書院1949年,大變革的前夜,錢穆憂心時局,南下廣州,在街頭遇到了老朋友張曉峰,張告訴他準備去香港辦一所學校,已經約好了謝幼偉、崔書琴。這次偶遇,錢穆恐怕根本沒有想到,竟是他拋妻棄子、永離故土的開端。
  • 江南大學錢穆雕像疑為贊助商讓位 學校回應
    現代快報訊(見習記者 黃琪)近日,一條江南大學錢穆雕像被移走的朋友圈在無錫市民之間頻繁轉發,錢穆作為江南大學文學院的第一位院長,雕像一直樹立在江南大學文學院大樓,此次雕像被移走,無錫市民紛紛表示不解。對此,現代快報記者聯繫了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對方表示,錢穆雕像移動是因為學院合併,而且已經是四五年前的事了。
  •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政權各「中央」機構從1949年2月起陸續南遷廣州,至10月14日廣州解放,8個月的偏安局面遂告結束。這次「遷都」廣州過程,把國民黨各派系互相拆臺、互相掣肘的黑幕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加劇了人心渙散,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滅亡。
  • 海南第一所華僑私立學校,現今依然書香綿延
    羅峰中學,坐落於文昌市抱羅鎮上,始名「羅峰書院」,創建於1884年(清光緒甲申年間),至今有136年歷史,是海南第一所華僑私立中學,也是海南現存最古老仍在使用的唯一一所私立學校。走進羅峰中學校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精美、通體白色勾嵌著暗紅色頂邊的騎樓。正面白牆上掛著一銅牌「文昌市歷史建築 南門樓」。
  • 2019年暨南大學、華僑大學聯合招收香港、澳門、臺灣、華僑、華人及其他外籍學生入學考試廣州報名點報名須知
    2019年暨南大學、華僑大學聯合招收香港、澳門、臺灣、華僑、華人及其他外籍學生入學考試廣州報名點報名須知一、報名資格請考生認真對照2019年暨南大學、華僑大學招收香港、澳門、臺灣、華僑、華人及其他外籍學生簡章中關於「報名資格」的規定,對不符合報名資格的考生,報名點不予受理。
  • 暨南大學:華僑最高學府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是目前全國境外生最多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篇:「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學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立於南京的暨南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