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自然災害頻繁,皇帝、政府、民間如何應對?

2020-12-20 書於簡冊

引言:

從古至今,中國史書記載無數災害,一些西方學者甚至將中國稱為「饑荒的國度」。有系統歷史記載的兩漢時期,災害發生更為頻繁,對社會勢必產生巨大影響。那社會從上到下怎樣應對災難?隨筆者一同了解一下吧!

一、兩漢災害頻繁的原因

兩漢時期的氣候問題歷來受學者關注,研究中國氣候史的學者普遍認為,兩漢氣候是由溫暖期向寒冷期轉型的一個時期。氣候學家竺可楨指出,西漢處於溫暖期,證據為竹子一類在亞熱帶地區生長植物的種植區域不斷北移。而在東漢,因為處於寒冷期,洛陽在暮春時節還在下雪。處在這樣一種氣候的轉型階段,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害也經常出現。

其次,太陽活動(主要指太陽黑子活動)對氣候變遷也有重要影響,進而又會加大災害的發生頻率。一般而言,太陽黑子多,降水增多,太陽黑子少,降水減少。在兩漢文獻記載當中,太陽黑子活動七次,與其他時期相比,兩漢處在太陽黑子活動的衰弱期。並且在漢代澇災、蟲災等災害頻發的公元64年至公元166年的百餘年間,太陽黑子活動不曾有過一次記載。因此,災害的群發與太陽黑子活動頻率減弱並非絕無關係。

(太陽黑子)

災害頻繁發生不僅有天災,人禍也是一個重大的影響因素。縱觀兩漢,戰爭不斷,從陳勝吳廣起義、楚漢戰爭、到赤眉綠林起義、東漢末割據戰爭,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除此之外,還有向周邊地區開疆拓土的民族戰爭。戰爭往往伴隨砍伐、燒毀林木,每次戰爭對環境帶來的危害都是毀滅性的的,這也加重了災害的頻發。

二、災害頻繁與皇帝罪己

災害對漢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許多政令的頒布施行都是在災異發生的大背景下出現的。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在漢代佔據統治地位,這種災異天譴理論,往往將自然界出現的災害視為上天對君主人臣的警示,君主往往在此時檢討自身過失,以求痛改前非,這也是制約不斷膨脹君權的最後一道防線。

西漢與東漢四百餘年的歷史當中,有記載的君王下詔罪己三十次。面對頻繁發生的災害,君主無不表現出戰戰兢兢的姿態。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措,也責令官員痛改前非,以此為契機,當時的吏治整頓也有一定成效。

(漢文帝 劇照)

漢代最早因災難下罪己詔的皇帝是漢文帝。在文帝統治的公元前178年,發生了兩次日食現象。在天文學知識尚在蒙昧階段的特殊時期,日食現象被認為是一種災異,是上天對世人的警示。文帝因此下詔悔過,說自己:「人主德,布政不均」。除此之外,文帝還採取一系列輕徭薄賦、發展農業的措施。無疑,這對當時的生產具有積極作用。

我們熟知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輪臺罪己詔。漢武帝劉徹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君主,在他統治前期,積極對外開疆拓土,但連年徵伐加重百姓負擔,各地暴動不斷。到了晚年他不斷尋求長生之術,又偏信江充等人釀成巫蠱之禍的悲劇。又恰逢當時對外作戰屢屢失利。在種種打擊之下,他於公元年89年在輪臺下詔罪己,下令減輕賦稅發展農業,一改前期毫無休止徵發民力。

(漢武帝 劇照)

漢武帝此舉歷來受到稱讚,很多學者認為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窮兵黷武,秦始皇使秦朝速亡,武帝卻沒有重蹈覆轍,這主要因為武帝及時止損。

三、漢代政府應對自然災害的舉措

小農經濟與生俱來的脆弱性,使得其在面對各類災害時不堪一擊。農民想要有效避免災害的致命打擊,或者在災難後廢墟中重生,就不得不提到當時的荒政。所謂荒政,即為了救濟災荒而實行的各項政策舉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一經典名句常被用來強調積貯備荒的重要性。西漢較早提出積貯備荒的人事漢文帝時期的賈誼,在此之後,晁錯與董仲舒等人進一步將此觀點貫徹下去。

理論知識的制約,時漢代人認為災異如同四時一樣是有規律的,並且提出「六歲(豐收),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的說法。在漢人想像的聖主大禹和商湯之際,因為積貯備荒到位,分別發生九年的水災和七年的旱災,百姓的生活並未出現大的破壞。所以在災害頻發的兩漢,一些關心民生的士人也多提倡積貯備荒。最著名的有晁錯的貴粟政策,商人可以利用糧食來購買爵位或者贖罪,這樣國家的存糧大大增加。

(晁錯 劇照)

在災難之後對災民最直接的救助辦法莫過於賑濟,在兩漢的史料中也有許多賑濟的記載。災害過後,百姓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無食裹腹,在西漢時期,由於國家設立的倉儲不足,因而有關西漢賑濟糧食的情況不多,在東漢情況就大為改觀。東漢和帝時期連續兩次向災民每人賑濟穀物三斛。漢代一斛為19.986公升,一公升約2斤,所以一斛大約有40斤,當時國家向每個災民賑濟糧食大約120斤,這個數量還是十分龐大的。最高標準是在光武帝劉秀時期,因為下雨發大水,國家向災民賑濟穀物「人六斛」,也就是240斤。

四、災害與民間消災傳統

災害對百姓造成重大生理創傷的同時,對人們的理念與日常生活也產生重大影響。如旱災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為了應對旱災所帶來的危害,祈雨大會漸漸滲入百姓的日常,甚至在很多時候,還有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祈雨神會。一直到1934年的近代長沙,因為當年7月全省大旱,代理主席決定於14日到城隍廟去祈雨,並且下令三天內禁止屠宰。由此可見祈雨的習俗一直到近代初曙還在延續著。

(旱魃 動漫圖)

據《山海經》記載,有一穿青衣的神女,名叫魃,因為受黃帝之命對戰蚩尤,被迫留在人間。但她居住的地方會大旱不雨。因此在祈雨儀式上,要採取各種措施趕走旱魃。

一種方式是利用水來溺死旱魃。當時的民眾認為旱魃與水是不相容的,所以在祈雨儀式之前,就得先疏通溝渠,就是想藉助溝渠引水來消滅旱魃。有些地方對旱魃深惡痛絕,索性將旱魃丟在糞坑裡面。

上世紀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地區挖掘的漢墓裡面,其中還發現《神虎吃旱魃》的壁畫,這使我們對當時的祈雨儀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老虎作為百獸之王,屬於陽物,在人們觀念裡,老虎擔負驅除邪惡的使命。利用老虎來趕走旱魃,體現了人們驅除兇邪的願望。

(漫畫 應龍)

《山海經》當中還有另一版本的致旱之物,名叫應龍。但是與旱魃為人避之不及、除之而後快不同,因為「旱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因此在祈雨當中有舞龍的儀式。甚至在很多重大節日也有舞龍的儀式,這代表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一種美好希望。

文史君說:

災害產生的影響是全面而又立體地,在理論知識蒙昧的古代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更是滲透在方方面面。因為災異天譴說的影響,漢代君主在災害發生以後常下詔罪己,並依此實行了一些惠民的政策。由於災害頻發,漢代的積貯備荒與賑濟災民措施實行得比較到位。俗話講到: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受旱災影響,祈雨儀式對後世更是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無望之時,百姓也不惜鋌而走險,走上轟轟烈烈的起義之路。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陳業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相關焦點

  • 漢代的政府首腦是誰?不是皇帝,真相顛覆你的認知
    我們大部分中國人的認知是,皇帝不是應該高高在上嗎?皇帝說的話,大臣們不是只能照辦嗎?皇帝不就是政府的首腦嗎?其實不是這樣的,為了說明白這些問題,我們要從漢代的政府組織說起。漢代的政府組織分成了皇室和朝廷。皇室的代表是皇帝,同時也是國家元首。皇帝有一個自己的秘書處,在當時叫做六尚,分別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書。這六尚前面五個都是負責皇室的飲食起居的,最後一個尚書則是負責掌管皇帝的文書的。
  • 漢代中原地區瘟疫多發,後果嚴重,漢朝政府如何處置?
    歷史上中國不乏瘟疫、旱災,但是只要政府處理得當,不化天災為人禍,百姓基本還是安穩的,現在就盤點一下漢代的瘟疫。東漢光武帝四、東漢政府的應對東漢帝國帝都所在地發生瘟疫,事涉皇帝和百官,帝國政府自然要小心謹慎的對待,所以東漢時期,洛陽的瘟疫在平時能得到妥善處置
  • 【漢代】皇室與政府
    秦代只是漢代之開始,漢代大體是秦代之延續。所以秦代暫亦不講,而只講漢代。 現在專說漢代政府究是怎樣組織的?我們要看政府的組織,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職權分配。 在此方面,我亦只想提出兩點來加以申說。 第一是皇室與政府之職權劃分, 第二是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劃分。
  • 【好文】錢穆:漢代的政府組織
    只要到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而其所轄的各地方,也已經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並存,而是緊密隸屬於中央的郡縣制度的行政區分了。因此講中國傳統政治,可以徑從秦漢講起,以前暫略不論。秦代只是漢代之開始,漢代大體是秦代之延續。所以秦代暫亦不講,而只講漢代。現在專說漢代政府究是怎樣組織的?我們要看政府的組織,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職權分配。在此方面,我亦只想提出兩點來加以申說。
  • 杜儀方 | 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預見可能性:日本國家責任的視角
    為此,需要從國家責任的視角出發,對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中預見可能性的概念、判斷標準、判斷要素等進行分析,闡述政府對自然災害具有預見可能性的條件,並進而應為其不履行職責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具體而言,在國家法律責任層面上,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預見可能性應以通常狀態或者一般注意義務為前提,以蓋然性為標準,並因個案不同存有差異。
  • 了解自然災害,保護人身安全——長春新區吉大尚德學校開展自然災害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近年來自然災害事件頻繁,自然災害安全教育尤為重要。為進一步落實學生安全教育工作,讓學生了解防溺水及防自然災害相關知識,增強全體學生的安全意識,2020年8月28日,長春新區吉大尚德學校組織各班開展自然災害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 疫情加上自然災害,人們該何去何從?
    根據最新的官方消息,美國的新冠確診病例超過81萬;而現在,他們又趕上了每年的自然災害高發期——官方氣象局發出的龍捲風、火災、颶風等災害預警,更是讓各地政府手忙腳亂……截至今天,龍捲風已經席捲了美國東南部,造成50萬居民斷電、至少34人死亡。所以,當自然災害在全民抗疫期間來臨,到底會造成怎樣的可怕後果呢?
  • 應對自然災害 事故災害 公共衛生事件 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
    天津北方網訊:為建成與有效應對公共安全風險挑戰相匹配、覆蓋突發事件應對全過程、社會廣泛參與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實現應急管理基礎能力持續優化,市政府日前發布《天津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 解讀《簡讀中國史》4、為何歷代皇帝都叫皇帝,可丞相卻不叫丞相?
    可即便如此,秦始皇發明的皇帝制度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因為它實在是太誘人了,正所謂百代皆行秦政制,萬年鹹用始皇心。漢代對秦製做了重大升級,儒表法裡,霸王道雜之,讓中國的大一統專制制度變得剛柔並濟。第五類權臣,這些人就厲害了,他們可是經過層層鬥爭爬上來的,非常強悍,一旦皇帝懦弱或者遇到特殊的歷史機遇,這類人就會崛起。其他的還有朋黨,就是官員結黨,讓皇權難以控制。地方割據,地方勢力做大做強,不聽中央指揮,還有敵國外患與農民起義。政治這個東西真的很難搞,從秦到清的歷史,主要特點就是頻繁的改朝換代。
  • 漢代三老到底是幾個人,為何皇帝都要向他們作揖?
    漢代十裡一亭,設亭長。漢高祖劉邦在造反之前曾經擔任過這一職務。然後,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或嗇夫、遊徼。三老負責教化;有秩或嗇夫掌管訴訟,收賦稅;遊徼負責治安。由此看來,漢代的「鄉三老」、「縣三老」雖然處於基層,但絕對都是在當地有名望的人,有一定的號召力。
  • 歷史冷知識:從廟堂之聲到世俗之樂,漢代皇帝們怎麼聽音樂?
    一、雅樂什麼是雅樂?顧名思義,典雅純正的音樂。一般來說,雅樂是用於祭祀和典禮的音樂。不過,漢代出了一位能人:叔孫通。此人通曉禮樂,給漢朝制定禮儀,編修雅樂。平民出身的劉邦依照叔孫通制定的禮儀舉行了朝會,事後非常滿意,大呼:「我終於知道為什麼皇帝那麼尊貴了!」
  • 古文有趣|漢代那些日常生活的細節,有些你可能不知道
    1 漢代所說「九卿三公」,九卿對應的是九個主要中央政府部門維繫帝國運作,管理不同職責。地方政府則為郡縣制。而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核心兩位丞相和御史大夫,類似於現代政治的總理、文官長。接收審閱下級官員報告,挑精要呈遞給皇帝。並頒布政府法令等。2 加官進爵,那時爵位20等。西漢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設王爵。
  • 自然災害「風險圖」 risk map
    今年8月以來,中國各地陸續啟動多個自然災害風險調查。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銘指出,在綜合地質、洪澇、颱風、海嘯等自然災害因素的基礎上,中國應該就風險區劃和評估繪製「風險圖」。為了改善城市規劃,避免可能發生的災害,政府機構正在繪製一張全國性的自然災害「風險圖」。在上面的報導中,risk map就是「風險圖」。災害「風險圖」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有先例,是政府決策部門、相關研究機構以及社會大眾了解所在區域自然災害風險的重要依據。
  • 從察舉孝廉看漢代政府尊老養老諸多措施
    本文筆者要介紹的察舉孝廉相關內容就是漢代政府的舉措之一。將"孝"作為選官的重要條件,宣揚孝道,以促進社會上孝養老人之風的出現,對緩解漢代社會的老人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樣的經濟壓力下"民力竭於徭役,財用殫於會賦",自給自足尚不能,又如何能贍養年老的父母呢?漢代察舉孝廉制度相關內容舉孝入仕,是察舉選官制度,也是漢代施行養老教化的重要措施。"
  • 漢代時,為何大臣被皇帝責備之後就會選擇自殺?難道是臉皮太薄?
    引言如果大家仔細閱讀漢史,就會發現一個漢代朝廷區別於其它朝代的現象,那就是只要某一位大臣在朝堂上或是私下裡受到了皇帝又或是上級的責備,那麼該大臣很有可能就會自殺。除了受皇帝或上級責備後容易自殺外,漢代的大臣犯罪之後,常常不等朝廷律法定罪、懲治,就毅然決然的選擇自殺。
  • 國際減災日|關於自然災害導致損害的相關法律問題
    10月13日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縱觀歷史,人類與各類自然災害的抗爭從未停歇。近年來,世界各地遭遇的地震、海嘯、洪水、冰凍、火災等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並且對人類正常生活的危害也愈加嚴重。自然災害後的法律援助有哪些我國《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對災後的救助有以下規定: 第十四條 自然災害發生並達到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啟動條件的
  • 漢代選官制度:兩漢時期朝廷,是如何選拔官員的?
    這一時期,以察舉制度為主體,徵辟制度為補充的漢代選官制度已經基本確立。 一、漢代選官制度演變史 漢初平定天下,需要固權治世。因此在某些方面上,漢朝秉承秦制,不僅中央政府有殘留的世官制度與軍功爵制,而且統治者也希望能在天下間遴選各類人才,做到選賢與能。
  • 維爾森安全體驗館:虛擬自然災害教育館/VR自然災害教育館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尤其以颱風、地震為主。自然災害的安全科普,以及地震、颱風來臨時的安全逃生技巧教育,顯得尤為重要。vr技術的發展,使得自然災害安全科普教育更加的真實和有效。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於新科技認如的不斷加深, VR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將不斷完善,逐漸成為人們防災破災科普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預防自然災害你需要vr科普教育, VR科普教育可以使得你加深對科普的認識,熟知如何應對自然災害。
  • 免死金牌可以免死,當遇到尚方寶劍誰說的算,主要看皇帝的態度
    當然,這個並不是只有一份,一般來說是一式兩份,一份在賞賜的人手裡,一份在皇帝手裡。之所以這樣,是為了辨別真偽。由於這個具有免死的是作用,所以民間叫免死金牌或者免死牌等。不過免死金牌並不是能免所有的死。免死金牌在劉邦的時候已經出現了,之後可以說不斷完善。免死金牌上會寫著能免死幾次,而且有哪些罪可以免死,哪些人有權免罪。
  • 盱眙縣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1總則1.1 編制目的建立健全我縣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緊急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開展對縣級有關部門和鄉鎮政府分管領導、各類專業緊急救援隊伍、非政府組織和志願者組織培訓。,出現可能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群眾基本生活的,需提前採取應對措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