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古至今,中國史書記載無數災害,一些西方學者甚至將中國稱為「饑荒的國度」。有系統歷史記載的兩漢時期,災害發生更為頻繁,對社會勢必產生巨大影響。那社會從上到下怎樣應對災難?隨筆者一同了解一下吧!
一、兩漢災害頻繁的原因
兩漢時期的氣候問題歷來受學者關注,研究中國氣候史的學者普遍認為,兩漢氣候是由溫暖期向寒冷期轉型的一個時期。氣候學家竺可楨指出,西漢處於溫暖期,證據為竹子一類在亞熱帶地區生長植物的種植區域不斷北移。而在東漢,因為處於寒冷期,洛陽在暮春時節還在下雪。處在這樣一種氣候的轉型階段,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害也經常出現。
其次,太陽活動(主要指太陽黑子活動)對氣候變遷也有重要影響,進而又會加大災害的發生頻率。一般而言,太陽黑子多,降水增多,太陽黑子少,降水減少。在兩漢文獻記載當中,太陽黑子活動七次,與其他時期相比,兩漢處在太陽黑子活動的衰弱期。並且在漢代澇災、蟲災等災害頻發的公元64年至公元166年的百餘年間,太陽黑子活動不曾有過一次記載。因此,災害的群發與太陽黑子活動頻率減弱並非絕無關係。
災害頻繁發生不僅有天災,人禍也是一個重大的影響因素。縱觀兩漢,戰爭不斷,從陳勝吳廣起義、楚漢戰爭、到赤眉綠林起義、東漢末割據戰爭,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除此之外,還有向周邊地區開疆拓土的民族戰爭。戰爭往往伴隨砍伐、燒毀林木,每次戰爭對環境帶來的危害都是毀滅性的的,這也加重了災害的頻發。
二、災害頻繁與皇帝罪己
災害對漢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許多政令的頒布施行都是在災異發生的大背景下出現的。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在漢代佔據統治地位,這種災異天譴理論,往往將自然界出現的災害視為上天對君主人臣的警示,君主往往在此時檢討自身過失,以求痛改前非,這也是制約不斷膨脹君權的最後一道防線。
西漢與東漢四百餘年的歷史當中,有記載的君王下詔罪己三十次。面對頻繁發生的災害,君主無不表現出戰戰兢兢的姿態。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措,也責令官員痛改前非,以此為契機,當時的吏治整頓也有一定成效。
漢代最早因災難下罪己詔的皇帝是漢文帝。在文帝統治的公元前178年,發生了兩次日食現象。在天文學知識尚在蒙昧階段的特殊時期,日食現象被認為是一種災異,是上天對世人的警示。文帝因此下詔悔過,說自己:「人主不德,布政不均」。除此之外,文帝還採取一系列輕徭薄賦、發展農業的措施。無疑,這對當時的生產具有積極作用。
我們熟知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輪臺罪己詔。漢武帝劉徹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君主,在他統治前期,積極對外開疆拓土,但連年徵伐加重百姓負擔,各地暴動不斷。到了晚年他不斷尋求長生之術,又偏信江充等人釀成巫蠱之禍的悲劇。又恰逢當時對外作戰屢屢失利。在種種打擊之下,他於公元年89年在輪臺下詔罪己,下令減輕賦稅發展農業,一改前期毫無休止徵發民力。
漢武帝此舉歷來受到稱讚,很多學者認為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窮兵黷武,秦始皇使秦朝速亡,武帝卻沒有重蹈覆轍,這主要因為武帝及時止損。
三、漢代政府應對自然災害的舉措
小農經濟與生俱來的脆弱性,使得其在面對各類災害時不堪一擊。農民想要有效避免災害的致命打擊,或者在災難後廢墟中重生,就不得不提到當時的荒政。所謂荒政,即為了救濟災荒而實行的各項政策舉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一經典名句常被用來強調積貯備荒的重要性。西漢較早提出積貯備荒的人事漢文帝時期的賈誼,在此之後,晁錯與董仲舒等人進一步將此觀點貫徹下去。
理論知識的制約,時漢代人認為災異如同四時一樣是有規律的,並且提出「六歲穰(豐收),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的說法。在漢人想像的聖主大禹和商湯之際,因為積貯備荒到位,分別發生九年的水災和七年的旱災,百姓的生活並未出現大的破壞。所以在災害頻發的兩漢,一些關心民生的士人也多提倡積貯備荒。最著名的有晁錯的貴粟政策,商人可以利用糧食來購買爵位或者贖罪,這樣國家的存糧大大增加。
在災難之後對災民最直接的救助辦法莫過於賑濟,在兩漢的史料中也有許多賑濟的記載。災害過後,百姓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無食裹腹,在西漢時期,由於國家設立的倉儲不足,因而有關西漢賑濟糧食的情況不多,在東漢情況就大為改觀。東漢和帝時期連續兩次向災民每人賑濟穀物三斛。漢代一斛為19.986公升,一公升約2斤,所以一斛大約有40斤,當時國家向每個災民賑濟糧食大約120斤,這個數量還是十分龐大的。最高標準是在光武帝劉秀時期,因為下雨發大水,國家向災民賑濟穀物「人六斛」,也就是240斤。
四、災害與民間消災傳統
災害對百姓造成重大生理創傷的同時,對人們的理念與日常生活也產生重大影響。如旱災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為了應對旱災所帶來的危害,祈雨大會漸漸滲入百姓的日常,甚至在很多時候,還有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祈雨神會。一直到1934年的近代長沙,因為當年7月全省大旱,代理主席決定於14日到城隍廟去祈雨,並且下令三天內禁止屠宰。由此可見祈雨的習俗一直到近代初曙還在延續著。
據《山海經》記載,有一穿青衣的神女,名叫魃,因為受黃帝之命對戰蚩尤,被迫留在人間。但她居住的地方會大旱不雨。因此在祈雨儀式上,要採取各種措施趕走旱魃。
一種方式是利用水來溺死旱魃。當時的民眾認為旱魃與水是不相容的,所以在祈雨儀式之前,就得先疏通溝渠,就是想藉助溝渠引水來消滅旱魃。有些地方對旱魃深惡痛絕,索性將旱魃丟在糞坑裡面。
上世紀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地區挖掘的漢墓裡面,其中還發現《神虎吃旱魃》的壁畫,這使我們對當時的祈雨儀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老虎作為百獸之王,屬於陽物,在人們觀念裡,老虎擔負驅除邪惡的使命。利用老虎來趕走旱魃,體現了人們驅除兇邪的願望。
《山海經》當中還有另一版本的致旱之物,名叫應龍。但是與旱魃為人避之不及、除之而後快不同,因為「旱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因此在祈雨當中有舞龍的儀式。甚至在很多重大節日也有舞龍的儀式,這代表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一種美好希望。
文史君說:
災害產生的影響是全面而又立體地,在理論知識蒙昧的古代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更是滲透在方方面面。因為災異天譴說的影響,漢代君主在災害發生以後常下詔罪己,並依此實行了一些惠民的政策。由於災害頻發,漢代的積貯備荒與賑濟災民措施實行得比較到位。俗話講到: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受旱災影響,祈雨儀式對後世更是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無望之時,百姓也不惜鋌而走險,走上轟轟烈烈的起義之路。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陳業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