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在《家苑》中寫道:「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
就在今天,被幾千萬人關注的譚松韻母親被撞身亡一案,做了宣判,肇事者被判6年有期徒刑,其他的賠償款,譚松韻全部捐給了公益慈善機構。這對於譚松韻和她在天堂的母親來說,雖然是一份遲來的公道,但是也給長達1年8個月的維權之路,帶來了些許的安慰。
雖然得到了宣判,但是仿佛沒有一方是真正的贏家,我只看到了一個失去母親的女兒,還有一個被護犢的父母推向深淵的孩子。
關注這個案件的人應該都看到了當初被告在法庭上的種種表現,那些毫無悔改之意的表情讓人火冒三丈,顛覆三觀。甚至,肇事者的父母還曾經說過:「你失去了母親,但是我的孩子也得坐牢」。看到這樣護犢的父母,也就能理解為啥他的孩子那麼傲慢、囂張了!
父母如何對待世界,孩子便如何看待世界。因為不曾見識過溫暖純良,所以才會與惡為伍。對孩子來說,教育無非就是兩種:家庭教育和學校、社會教育。
如果孩子是一條涓涓河流,那麼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不當,只會汙染了水流;而如果父母三觀不正,教育不當,則會汙染了水源,從根就壞了!
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作為父母,不論經濟條件如何,都應該賦予孩子最寶貴,也是成本最低的精神財富和正確的三觀!
譚松韻案件的被告只是上升到了一個現象級的事件,所以被眾人看到了,其實,我們身邊,這樣無底線護犢的父母不在少數!
去年,新浪新聞上曾報導過一則新聞,31歲的陳某,因偽造駕駛證,被交警大隊調查處理。並被處以罰款5000元、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知曉偽造證件的利害關係。
但是其父母情緒激動的表示:「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你們為什麼罰那麼重?」
才31歲?還是個孩子?陳某父母的一番言論,卻讓網友炸開了鍋。
的確,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個孩子,但是而立之年的年齡,父母還這樣說,就是在養一個「巨嬰」無疑了!
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數,「他還是個孩子,算了吧!他還小,什麼都不懂,別和一個孩子計較!」這樣的話語是不是耳熟能詳?
仿佛「孩子」的身份就是可以犯錯的理由,所以家長會幫孩子開脫責任「助紂為虐」,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無法明黑白,辨是非。當孩子還小時,往往需要父母跟他們共同去面對這些問題,在實踐中,教會他們處事方法。
「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這是最大的謊言,也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想法。都說父母的愛是一座山,可是如果壘起這座山的是無原則的包庇、無底線的縱容,那麼這座山就不再是愛,而是將孩子推向深淵的「幕後推手」!
父母的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是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護犢」也要有度,要和適宜,否則只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教會孩子敬畏之心
李玫瑾說:有時候適當的懲罰等於保護孩子,父母要教會孩子&34;和&34;。如果孩子心中有敬畏之心,他們的一舉一動自然就會變得規矩一些,即使偶爾有點叛逆的行為,也不會太過於逾矩和出格。
當然,想要孩子有敬畏之心,需要從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如果家長並沒有重視,那麼,長大之後,孩子只會蔑視規矩,蔑視法則、蔑視人性,最後走向萬惡的深淵!
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
詩畫、書法堪稱一絕的鄭板橋,在人生彌留之際,給兒子留下一張紙條:「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這個繁華世界,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為人父母,我們不能護他一世周全,不能替他抵擋所有的挫折和不順,與其焦慮、緊張、憤怒、心疼,不如在孩子離開我們之前,將我們所掌握的有用的做人理念、是非觀念、人際交往技巧等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地教給他。
這些才能成為他們抵擋風雨的羽翼,戰勝挫折的鎧甲……無原則的護犢,只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還成為了社會的負擔。
就像案件中的被告,倘若父母能對他進行正確的教育,今天也不至於犯下罪行,更不會連累譚松韻的媽媽,造成一個家庭的破碎……
提升孩子的認識能力,學會放手,讓孩子面對真實的世界
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不要刻意強化世界的真是美,故意屏蔽假惡醜,給孩子還原生活的本來樣貌,生活並不是只有童話故事,也會有驚悚片、也會有喜劇片、也會有科幻片……
美國基督教的禱文裡寫道:給我力量,去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逐漸放手,幫孩子去構建正確的三觀,明黑白,辨是非,讓孩子清楚事情的底線,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脫離對父母的依賴,才是我們的終極教育目的。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每個孩子都藉由我們的身體而來,卻不因我們而存在。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僅因為他們沒有自我保護能力,還因為他們對作惡毫無辨別能力。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會被無辜欺負,也有可能會成為欺負別人的「熊孩子」,而父母就是這道天平,就是給孩子指引方向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