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未來5年如何改革?財政部長給出多個信號

2020-12-20 齊魯壹點

上一輪個人所得稅改革,讓2.5億人享受到減稅紅利,官方數據預估減稅規模超過5000億元。那「十四五」時期個稅還會繼續改革嗎?減稅規模還會擴大嗎?

財政部部長劉昆給出了答案。他近期撰文指出,「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適時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修法,合理擴大納入症候群稅的所得範圍,完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完善吸引境外高端人才政策體系。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十四五」時期個稅改革仍將繼續,但重點不再是大規模減稅,而是讓稅制更加公平。未來經營所得有望率先納入綜合所得,部分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有望提高,海外高端人才個稅稅率有望適用較低稅率。

經營所得或納入綜合所得

2019年以前,我國的個稅採取分類徵收模式,即不同類別的收入,適用的稅率、扣除標準等不同,這使得不同類別收入個稅負擔不同,有悖於公平原則。因此國際上採用分類徵稅單一模式的國家極少。

為改變這一現狀,2019年正式啟動的第七輪個稅改革,對稅制進行了重塑,其中一大舉措就是首次引入了綜合計稅模式,即將以前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特許權使用費、稿酬統一為綜合所得,採取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確保這四項收入適用相同的稅率,而非此前不同的稅率,這體現了公平性。

綜合計稅對納稅人遵從度和徵管能力要求較高,因此上一輪改革只是將上述四項收入納入綜合所得,對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他所得,仍採用分類徵稅方式,按照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由此,我國初步建立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體制。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梁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我國個稅是「小綜合、大分類」,而症候群稅模式更能體現納稅人的納稅能力,也最能體現個稅的優勢,即調節收入分配,在強調共同富裕的戰略背景下,尤其要看重個稅對收入的調節作用,因此要繼續擴大綜合所得範圍。

劉昆上述「合理擴大納入症候群稅的所得範圍」表態,也意味著「十四五」時期現行分類徵稅的部分所得,將併入綜合所得。

「目前我國綜合所得範圍比較窄,為發揮個稅調節收入作用,提高稅制公平性,絕大多數收入都應該納入綜合所得。未來經營所得有望率先納入綜合所得,因為目前的綜合所得基本都是勞動所得,而經營所得是資本與勞動的結合,具有勞動所得的共同特徵,所以可以納入。而且從國際上來看,其他國家普遍將經營所得納入綜合所得。另外財產租賃所得也可以考慮納入綜合所得。」中國政法大學施正文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梁季認為,可以考慮先將生產經營所得納入,目前生產經營所得和勞動性所得在邊界上難以分清,且目前生產經營所得也是累進稅率,改革也較為容易。

經營所得種類比較廣泛,包括個體工商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得,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合夥企業的個人合伙人來源於境內註冊的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生產、經營的所得;個人對企業、事業單位承包經營、承租經營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等。

在計稅模式上,綜合所得與經營所得有明顯不同: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是收入減除6萬元、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等餘額,經營所得應納稅所得額是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餘額;綜合所得適用3%~45%總計7檔超額累進稅率,而經營所得適用5%~35%共5檔超額累進稅率。

施正文認為,個體工商戶等是吸納就業主體,經營所得併入綜合所得將適用更高的邊際稅率,可能部分個體戶等稅負會上升,這是一個難點。未來可以考慮適當下調綜合所得45%最高邊際稅率。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綜合所得稅制最公平,但考慮徵管和其他現實因素,目前我國選擇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體制。其他尚未綜合的,都有被納入的可能。每一種納入,都會產生影響,需要綜合評估經濟、社會等影響,防範因此而帶來的其他風險。

專項附加扣除標準調整

上一輪個稅改革另一大亮點,是引入了6項專項附加扣除,分別是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此舉考慮了個人或家庭實際支出負擔不同,給予相應的抵稅金額,讓個稅體制更加公平。

劉昆表態,下一步完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這意味著專項附加扣除將進一步改革。此前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表示,根據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民生支出變化情況,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在執行過程中還將進行動態調整。

楊志勇認為,下一步完善專項附加扣除主要是扣除標準動態調整,進一步幫助個人和家庭減負。

目前除了允許個人大病醫療在8萬元限額內據實扣除,其餘5項專項附加扣除均採取定額扣除,比如每個子女教育扣除標準為每月1000元,住房貸款利息也為每月1000元,(獨生子女)贍養老人扣除標準為每月2000元。

「物價上漲,個人相關成本也在提高,因此下一步部分專項附加定額扣除標準可能會提高。比如隨著一些城市房租上漲,住房租金扣除標準可以適當提高。」施正文說。

其實在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制定時,提高扣除標準是官方收集到民眾一大普遍訴求,最終大病醫療扣除標準由6萬元提至8萬元,住房租金標準也有所提高,比如第一檔城市扣除標準就由每月1200元提至1500元。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趙艾鳳認為,不同教育階段支出標準不一樣。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子女教育扣除標準可以提高至每月1500元,高等教育階段的扣除標準可以提至每月2000元。

梁季建議,可以考慮住房貸款利息支出據實扣除,這個可操作性更強。

施正文表示,專項附加扣除採取定額扣除操作簡便,徵管相對容易。但從公平性考慮,顯然應該據實扣除,比如美國等一些國家,允許納稅人自己選擇定額扣除還是據實扣除,但對徵管能力要求比較高。

境外高端人才減稅

我國目前綜合所得個稅邊際稅率最高為45%,專家普遍認為不利於吸引境外高端人才。為了改變這一弊端,越來越多的地方在尋求特殊的個稅優惠政策支持。

比如,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19年珠三角九市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在當地繳納的個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這意味著當地符合條件的境外高端人才等,個稅實際稅負不會超過15%。這相比於最高45%稅率來說,個稅負擔大幅降低,有利於吸引相關人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除了粵港澳大灣區外,上海臨港新片區也正在加快實施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在北京市特定區域實施境外高端人才個稅優惠政策;現階段海南直接對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徵。

楊志勇表示,完善吸引境外高端人才政策體系,需要更好地平衡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既要有助於吸引國際一流人才,又要與個人所得稅制完善關聯。他建議降低綜合所得45%最高邊際稅率。

施正文認為,未來可能降低境外高端人才最高邊際稅率,比如採取20%或者25%最高邊際稅率。但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等特定區域,仍保留現有個稅支持政策。當然國內也有必要降低45%最高邊際稅率。

(第一財經)

相關焦點

  • 俠客島談個稅改革:改革力度超預期 個稅納稅人數將大幅度減少
    未來的專項附加扣除,只要不是全國統一額度標準,就會根據實際的支出標準有所差異。以住房貸款利息為例,允許全額扣除的話,肯定能夠緩解一線城市老百姓的生活壓力;即使是採用一定的面積扣除標準,也能夠體現出城市之間的生活成本的差異。第二個亮點,體現家庭差異。此前的個稅主要錨定在收入端的差異,即收入越多繳稅越多,忽視了支出端的差異。
  • 詳解個稅改革背後:什麼是「量能課稅」,未來應如何進一步完善?
    相比於現行分類所得制度,此次個稅改革調整起徵點、增加贍養老人支出等內容的修訂,預示著我國正式開啟了個稅綜合計徵改革。目前社會各界,在計稅的所得範圍、基本扣除水平、專項扣除具體標準、家庭申報引入等方面都有不同看法。我們不妨從立法目的入手,探究本次改革的指導思想,以更好理解此次改革的必要性及未來應當如何進一步完善。
  • 個稅改革如何增進人民福祉
    具體到個稅改革,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第一,適時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修法。「十四五」時期提出直接稅比重的要求,目前我國的直接稅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兩種,從現有的稅收結構來看,企業所得稅的佔比大於個人所得稅,但提高直接稅的比重企業所得稅的空間並不大;從國際比較去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稅源結構中自然人的稅收貢獻度大於企業,並且根據2020年OECD成員國的稅收數據去看,企業所得稅的平均稅率已降低至23.5%,低於我國現有的企業所得稅法定稅率。
  • 時評:個稅改革關鍵在如何實現應徵盡徵
    時評:個稅改革關鍵在如何實現應徵盡徵 2008年09月16日 19:18 來源:羊城晚報 (9月15日《東方早報》)  個稅改革已經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尤其在今年3月1日,國家個稅起徵點調節至2000元之後。提升個稅起徵點是個方向,推行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扣除也是個方向。但是所有的改革路徑都不能顧此失彼,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個稅徵收體制是否還有漏洞,是否實現了應徵盡徵?如何解決其中的不統一、不簡化、不公平的狀況?
  • 知道自己該繳多少個稅嗎?個稅制度咋改你滿意?
    更早之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曾公開談及稅制改革,其中就提及「改成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分類稅制,即將個人各種來源不同、性質各異的所得進行分類,分別扣除不同的費用,按不同的稅率課稅,涉及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財產轉讓所得等在內的共計11類。  除了分類稅制,主要還有綜合稅制與綜合與分類相結合兩種模式。
  • 「十三五」時期個人所得稅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個稅改革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國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個稅改革大大提高了稅收負擔分配的公平性,同時也符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未來隨著個稅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多收入或將納入症候群稅,從而更好地發揮個稅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作用,進一步推動稅負公平。
  • 個稅改革:收入影響與消費傾向
    (二)個稅增速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間呈現正向關係。除2005年個稅改革推動形成2006年個稅增速下降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的喜人局面之外,其他兩次個稅改革在降低次年個稅增速的同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卻並未出現提升,反而出現了下降(圖5)。
  • 李旭紅:個稅改革如何增進人民福祉
    個人所得稅是我國直接稅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個稅的改革發展與我國現代稅收體系的健全密切相關。「十四五」期間,《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直接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提高直接稅比重。  具體到個稅改革,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
  • 直接稅改革有望啟動 個稅修法或早於房地產稅立法
    從2014年中央提出要做好房地產稅立法相關工作,到2020年「十四五」規劃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7年時間,關於房地產稅立法的時間表一直未有更多進展。 這期間,官方唯一一次給出最直接和明確回應是在2017年。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大發言人表示,要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但房地產稅立法草案提請常委會審議的安排並不在當年立法計劃中。
  • 記者調查:個稅改革後 附加扣除夫妻應該如何選?
    記者調查:個稅改革後工資收入究竟有何變化?附加扣除夫妻應該如何選?今年元旦起,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正式實施。「起徵點」上調、三檔稅率結構調整、新增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改革全面實施後,給納稅人究竟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 個稅改革兩周年:超1億人免繳 中產將成下階段受益者?
    個稅改革兩周年:超1億人免繳,中產將成下階段受益者?十一將至,意味著中國史上力度最大的個人所得稅(下稱「個稅」)改革已啟動近兩年。這兩年時間裡,改革最終惠及2.5億人,實現減稅超5600億元,其中超過1億人不用再繳納個稅。這一輪個稅改革效果如何?
  • 2020年個稅改革內容變化介紹,個稅計算公式是怎麼樣的?
    2020年不論是對人還是對企業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一年。增加了個人資產的負值,加快了企業崩潰的進度。而國家也針對此次疫情,政策作出了相關的調整。下面我們來為您介紹一下2020年個稅改革內容變化,順便為您解讀下個稅計算公式是怎麼樣的。歡迎閱讀!
  • 房地產稅時間表逐漸明朗的強勁信號
    他特別強調,「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不是說十年、二十年,而是今後的幾年裡會發生這件事。」而且,對房產稅到底該不該收?黃奇帆從國際慣例和國際經驗分析給出明確結論,房產稅當然該收,收房產稅可帶來四個好處。  我留意到,財政部長肖捷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談及房地產稅,明確未來房地產稅將按照房屋評估值徵收。
  • 財政部長樓繼偉:個稅分項計徵將改為綜合計徵
    個稅起徵點是否還上調?消費稅改革有何設想?如何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問題?……6日上午,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就財稅體制改革熱點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談財稅體制改革 從預算和稅制改革起步在回答今年如何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問題時,樓繼偉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三項主要任務: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稅收制度改革,以及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問題。從目前看,主要是從前兩個方面先起步。
  • 個稅、房地產稅法改革長路漫漫
    5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2017年立法工作計劃正式公布。今年兩會期間,財政部部長肖捷透露,目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設計和論證中,基本考慮是將部分收入項目,比如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實行按年匯總納稅,而對於其他方面的收入項目、所得項目,比如財產轉讓等,則考慮繼續實行分類徵收。這一表態使得業界對於個稅改革方案即將出臺報以極大期待,然而事與願違,近期種種跡象卻表明,個稅改革進展並不如人意。
  • 7個數字讀懂個稅 個稅改革還存在哪些難點?
    自2011年個稅起徵點設定為3500元以來,已經連續5年未曾調整,今年5月13日,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部調查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0809元,折合月平均工資為4234元。關於提高個稅起徵點的話題一再被提起。一個工薪階層要繳納多少個稅,除了普遍意義上的個稅之外,日常生活中還需要繳納多少隱藏的間接稅?繳個稅的人真的只有2%嗎?
  • 2021年減稅降費與調節收入分配 跟個稅改革有關嗎?
    原標題:2021年減稅降費與調節收入分配,跟個稅改革有關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21年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完善減稅降費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在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2021年為「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將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重要支撐。
  • 2019年新個稅稅率表 2019年個稅最新政策 個稅計算方法
    股市在今年也給出了積極回應,上證綜指從2400多點一路漲至3100點附近,與投資者對減稅降費的良好預期存在重要關係。另外,2月製造業PMI新訂單、價格和經營預期指數也出現回升,PPI環比連續2個月上升,也是減稅降費進一步改善企業盈利空間、有效穩定製造業投資的市場效應顯現。  2018年10月開始實施的個稅改革,率先啟動2019年實質性減稅降費改革序幕。
  • 65%受訪者期待個稅改革降低工薪階層稅負
    65.0%的受訪者期待個稅改革降低工薪階層稅負。70.2%受訪者關注個稅起徵點是否提高調查顯示,82.0%的受訪者在關注個稅改革,表示非常關注和比較關注的受訪者分別佔25.0%和57.0% 。在上海某私企工作的李思緲最近一直在關注個稅改革的新聞。
  • 2017寧夏公務員面試試題精選:請談談你對個稅改革的認識
    如有疑問請加【寧夏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寧夏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試題精選:請談談你對個稅改革的認識。 【題】如何看待個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