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之下,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更應與江蘇、浙江與安徽的科技創新、先進位造與服務業發展聯動合作,實現大區域產業體系與創新體系向「科技+製造+服務」發展。
選自文匯報「復旦管理學家圓桌談」
「雙循環」這一重要的戰略選擇,核心是揚長補短,科技創新驅動,這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賦予了新要求、新任務,明確了三省一市需要重點通過交流合作、拓展一體化探索的重點領域。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長三角地區如何進一步開放,如何進一步與全球、全國、長江經濟帶的產業鏈價值鏈實現新的分工合作,並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這是整個區域在新時代的新任務與新挑戰,任重而道遠。
揚長補短、合作協同推進現代產業體系發展
在目前全球競爭背景下,我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首先是揚長補短,把產業體系中的關鍵短板儘快補起來;其次是大力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更新現有產業體系。
對長三角區域而言,關鍵是抓好本區域主導產業更替,培育智能製造、集成電路、環保、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它們的創新引領功能。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基礎和源動力,能推動區域內產業走向高端,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具體來看,要整體協作開發高新技術領域,建設長三角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並形成區域性分工與協作格局,改變目前區域內高新技術產業低水平重複建設、產業鏈短板難以補齊等不合理現象。
長三角需要將產業轉移與優化結構相結合,在爭取發展高端產業的同時,加快對現有傳統製造業的改造升級。
具體而言,既要把區域內產業轉移項目、設備、擴散產品與轉移技術、人才結合起來,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使產業轉移得到人才和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撐;又要讓轉移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產業經常化,通過對若干傳統產業進行「新技術置換」 「新技術迭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發展後勁;此外,還要把第一、二、三產業的轉移與升級結合起來,促進長三角區域城鄉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
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旅遊綜合開發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生態環境保護並不矛盾。在我看來,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要繼續加強,走可持續發展之道。
通過客觀剖析區域生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形成長三角區域生態體系發展的總體原則。同時,結合各地實際,探索出適合大系統的生態子系統建設方案,尤其是水生態建設。
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讓生態經濟成為地區經濟的支柱。一方面,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自然資源及環境,打造綠色長三角;另一方面,可以將旅遊業一體化發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構造「長三角旅遊體系」。
優化公平競爭開放的市場體系
打破市場分割,實現長三角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義之一。
內需的擴大與構建統一開放的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生產資料市場、資金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建立和完善市場網絡體系密切相關。以市場一體化促進長三角區域內乃至區域外之間商品、資金、勞動力、技術和信息的暢通流動,帶動交通、能源、通信、環保與旅遊設施工程建設管理一體化,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功能互補。
各地政府要在制定公平競爭等政策、制度方面深度對接,共同打造共生共贏的市場管理生態和公共管理生態。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要上新臺階
「雙循環」之下,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更應與江蘇、浙江、安徽的科技創新、先進位造、服務業發展聯動合作,實現大區域產業體系與創新體系向「科技+製造+服務」 發展。
上海在提升自身產業鏈價值鏈定位的同時,要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協同,形成核心競爭力。基於自身的製造業基礎,以及人才、技術、金融、環境等優勢,上海需要通過開放創新,發揮科創中心功能,培育先進位造業集群,並向 「科技+製造+服務」轉型,從而成為產業鏈價值鏈的控制者、引領長三角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的領軍者。
此外,上海要引領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與各省市在產業鏈價值鏈上揚長補短、整體提升,提高產業鏈的治理能力。
【教授簡介】芮明傑,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與企業發展、企業戰略與經營、現代公司理論、知識管理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