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國內的大學,分為兩種。
一種叫清華北大,一種叫其他大學。
這樣的分類,雖然更多的是一種略帶調侃的讚譽,但也生動地刻畫出了清華北大在學子心目中的地位。
作為在世界範圍內聲譽最高的兩所名校,清北驕子們,一直被人們寄予厚望。
但是期望越大,眼裡越揉不得沙子。
但凡有哪位清北學子留學後暫時留在了國外發展,無論將來是否回國,都會被立刻頂上風口浪尖。
這幾年,讚美,開始被質疑替代。
其實我倒覺得大可不必如此激動。
畢竟留學生出國發展,到底是「水滸」還是「西遊」,那都不是三五年的時間可以下定論的事。
而留美歸國後做出頂尖成就的清北學子,也數不勝數。
比如說北大才女,胡海嵐。
胡海嵐,1973年出生,浙江東陽人。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她的學生時代的話,可能沒有比「學霸」更合適的了。
諸如全國物理奧賽一等獎這種重量級獎項,在她的榮譽欄裡,都不怎麼能翻得起水花。
而考入北大這種事,放在她身上的話,看起來也就像是水到渠成一般自然。
1996年從北大生物系畢業後,和很多清華北大的自然科學學士一樣,她也選擇了出國深造。
畢竟在那個時候,國內和國外科技水平的差距,遠不像今天這樣小。
而出國學習自然科學,於國於己都是更好的選擇。
從事神經生物學方向的胡海嵐,在2002年拿下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學位。
不過畢業後,她並沒有立刻回國。
2003年,胡海嵐去了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從事實驗研究工作。
2004年,又轉入位於紐約州長島上的科爾德斯普林實驗室(也叫冷泉港實驗室)進行博士後工作。
而且這一幹,就是四年多。
這事要是放在現在,恐怕是又該有一波公知故作痛心狀,大聲疾呼「為什麼我們留不住人才」,呼籲教育部門從上到下深刻反思,推翻重來了。
當時有沒有人消費她的留學生涯,我是無從考證了。
我只知道,2008年年底,胡海嵐捨棄了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國發展了。
回國後的胡海嵐,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所從事的研究方向,是神經環路與行為可塑性。
對於普通人來說,神經系統方向的研究可能多少有些陌生。
但是如果說到「抑鬱症」的話,估計每個人都有所了解。
沒錯,胡海嵐的研究方向,與抑鬱症有著較強的關聯。
據WHO數據統計,全球範圍內罹患抑鬱症的人,超過了3.5億人。
國內患者人數的估算,也超過了9000萬人。
這雖然是一種看起來不疼不癢的病,但是長期的情緒低沉、漫長的失眠,甚至包括極端情況下的輕生,哪一個都讓人扛不住。
這個領域的研究,極其複雜。多年來,也沒人能完全攻克這個難題。
但是胡海嵐做到了。
她在《Nature》、《細胞》、《神經元》、《科學》等重量級國際刊物上發表了十餘篇論文,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取得了理論基礎,並實現了重大突破。
和其他業內頂尖科學家只以職務為「標籤」不同,胡海嵐教授還有一個「亞洲第一人」的美譽。
這並不是一種誇張的讚譽。
因為她獲得了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腦科學國際獎。
這是自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一次有亞洲科學家獲獎。
而在此之前,該獎項一直被來自歐洲和北美洲的科學家包攬。
所獲殊榮的科學家,攏共也只有11位而已。
在獲獎依據中,評審委員會多次使用了「開拓者」、「卓越」、「最前沿」等詞彙,對胡海嵐教授極盡讚美。
不誇張地說,在這個領域內,胡海嵐教授讓中國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亞洲第一人!實力與顏值雙爆表」。
這是《人民日報》對胡海嵐的評價。
從2009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後,胡海嵐除了作為核心骨幹參加重大科學項目和戰略性先導科技研究之外,還是浙江大學的教授、博導。
從少年學霸,到留學取經;從歸國效力,到桃李天下。
胡海嵐教授作為北大傑出的科學家代表,向世人證明了國內學子的學術水平,和拳拳報國心。
誠然,留學生的負面新聞,基本哪年都有。
但是放在龐大的基數下來看的話,似乎也不至於像公知說的那麼嚇人。
雖然我們無法一一去考證那些心繫祖國的留學生,究竟姓甚名誰。
但是祖國的發展和強盛,都離不開他們的辛勞與奉獻。
毫無疑問,比起流量明星來說,胡海嵐教授才是真正能完整詮釋「女神」這個概念的人。
而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們,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去追的「星」。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
公號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