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競賽活動管理,讓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復歸其位
對「網紅玩具」須加強安全風險監測
授予博士學位,不能以SCI論文發表論英雄
「工地朗誦」在泥濘生活中譜寫光明音符
……
新聞速遞:前不久,教育部公布2020至2021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等35項競賽列入其中。這也意味著,對於不在名單上的全國競賽,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中小學校、各類教育機構均不得組織承辦。
人民日報:此次教育部公布的白名單,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必將助力競賽回歸育人初衷。去年白名單首次公布後,一些傳統「杯賽」應聲而倒,打著競賽旗號設置的各種輔導班被釜底抽薪。將競賽與升學分離,切實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回應了家長的教育關切,也有助於學校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面向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機制、加強落實,真正用好白名單制度。用好這一制度,既要管在明處,也要防到暗處。目前,不少顯性加分已取消。按照規定,在競賽中產生的文件、證書、獎章顯著位置,要標註「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等字樣。但手握證書,無疑會增加入學擇校砝碼,對於評優評先、出國申請等都意味著「加分項」。從嚴監管,突出育人導向,才能避免隱形加分損害教育公平。用好這一制度,既要管好結果,也要管住過程。與此同時,還須嚴防暗收費、亂收費。規範競賽活動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常抓不懈。用好白名單制度,才能讓中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復歸其位,幫助一株株新苗茁壯成長。
新聞速遞:帶有磁性的巴克球、果凍一樣的水晶泥、可以發光的氣球……這些近年來興起的「網紅」玩具,很可能成為傷害兒童的「利器」。據報導,在剛剛過去的暑期裡,廣東、湖北、新疆等地多名兒童因誤吞巴克球而導致腸胃受到傷害,甚至需要進行手術。
北京青年報:鑑於兒童玩具監管的重要性,有必要參照食品安全監管建立相應的風險監測評估制度。兒童玩具行業協會、消保組織等部門或單位應該成立組織,積極開展兒童玩具風險監測評估制度,通過收集分析投訴舉報、抽檢、執法辦案以及企業生產等信息,找準兒童玩具市場中的質量安全問題,藉此及時發布風險提示,發展完善相關質量標準,強化監管措施。對安全問題多發的兒童玩具,應該依託風險監測評估結果區分兩種主要情況對症下藥——對於尚有「藥」可醫也即通過改良工藝、更換原材料、改變遊戲規則並完善標準、加強質量管理和包裝標籤管理,能夠有效排除安全隱患的,就採取嚴格規範策略,符合規範要求的,允許市場生存,並全面落實玩具分級機制,監督經營者履行安全風險真實說明和明確警示制度。缺少質量安全要件、達不到規範標準的,不允許生產流通。對於產品本身存有無「藥」可醫的「先天缺陷」直接將其拉入黑名單,列為市場違禁商品。玩具風險監測評估責任單位應該建立「兒童玩具」或「網紅玩具」黑名單制度,並對黑名單實施動態管理,根據玩具安全風險的變化情況及時添加或剔除黑名單信息,以確保黑名單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全面性。有了黑名單,消費者對問題玩具或者玩具的風險隱患能夠一目了然,心中有數。這也會倒逼生產經營者增強自律意識,增強履行質量安全第一責任的自覺。相關電商平臺、市場平臺、監管部門也能依託黑名單有的放矢地開展核查或檢查,築牢玩具安全的防線。
新聞速遞:《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然而,除了在導語以及文中有「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之外,整篇報導其他地方都沒提及究竟是誰建議。雖提到電氣學院,但並不明確是其導師,還是論文答辯委員會,或學院學位委員會的建議。也不見該校學位委員會對此建議有何看法。
新京報:離開學術標準與規範的媒體建議,除了博眼球外,還會誤導學術評價標準。期刊發表論文和學位論文,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授予博士學位需基於學位論文,而不能由期刊發表論文替代。我國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對發表論文有要求,且將其作為學位論文答辯的前置條件,這不但讓社會輿論誤解平時發表論文比學位論文重要,也引導很多學生為此耗費大量精力。要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對於碩士研究生來說,主要是提高課程質量;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則主要是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這也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普遍做法,而不要求其在讀期間發表論文。對於學校的教育管理和評價來說,則應堅持學術導向,不只重視學生論文的發表,更要重視論文質量,尤其是學位論文的質量。我國當前正在推進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取消讀研期間發表論文的要求,高校和社會輿論,都需建立新的論文觀。學校應做到不以論文發表論英雄,要緊抓培養的核心環節。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寫的學位論文達到授予博士學位的要求,而非發表了多少篇SCI論文。
新聞速遞:近日,一則農民工在工地上手捧兩塊紅磚朗誦《再別康橋》的短視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富有磁性的嗓音,抑揚頓挫的播音腔,雖然有些字發音不準,但還是驚嘆了無數網友。這位被稱作「工地徐志摩」的農民工名叫李小剛,是一位工地裝載機司機。李小剛走紅後,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紛紛給予了報導。
光明日報:在工地上打拼多年的李小剛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自己喜愛的朗誦充滿興趣,以磚頭、麻袋為道具,進行著一個人的表演。他讓我們看到,那些優美的詩歌,不僅可以是文藝青年的生活佐料,也可以是工地民工的志趣嚮往。這又讓人驀然想起,在東莞圖書館看書12年的湖北農民工吳桂春。他們共同踐行了一句古訓,「貧賤不能移」。他們生來缺少很多物質上的東西,但是在精神上並沒有放棄追尋。一些短視頻平臺上曾出現過很多一身肌肉的健身農民工、跳著機械舞的農民工、模仿明星唱歌的農民工……他們大多一閃而過,然後重新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但這些人讓我們看到了底層生活的另一面:他們不僅有頑強的生命力,還心懷純真與希望。這就是真實的人間,這就是普通大眾的生活,平凡中有著躁動,暗淡中閃爍光亮。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李小剛」們不僅是在分享自己對一些詩歌的朗讀,更是在分享一種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發出自己聲音和輸出自己形象,也應有被聽見、被看到,進而被理解、被鼓勵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