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漸漸長大了,有了好奇心,對許多事物都愛刨根問底,經常會追著家長問,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問的問題刁鑽古怪,涉及的知識內容非常多元化,往往會被孩子問得啞口無語,只好藉助於搜索網站去尋找答案。
想起我們小的時候,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十萬個為什麼》和《上下五千年》,尤其是黑皮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家裡湊不齊那麼多,就幾個同學互相借著看,放學之後的時光,沒有補習班,沒有網絡,沒有遊戲,只有知識的海洋,讓我們在其中徜徉。
那麼現在有沒有適合孩子們的科普圖書呢?既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又能給孩子帶來豐富多彩的課外知識,最重要的是還要嚴謹準確。左挑又選,發現《奇趣科學館》的《關於天氣的N個為什麼》非常符合我的要求。
《關於天氣的N個為什麼》這本書選取了關於天氣的各種知識,採用問答的形式,為孩子們揭示自然現行背後的科學道理,在培養孩子們自我探索,自我尋找答案,自我閱讀培養的同時,也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我們小時候讀過的《十萬個為什麼》,基本上都是文字,其底版模式也是依照前蘇聯科學文藝作家伊林的科普讀物來翻譯改編的,秉承了那個年代的風格,嚴謹有餘,活潑不足。當時讀得津津有味,其實現在想想,有些內容其實並沒有讀得太明白,因為每一篇文章都有點像是現在的小論文一般。尤其是數學篇和地學篇,不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的話,讀起來還是相當費勁的。
而《關於天氣的N個為什麼》這本書文字簡明扼要,每個知識點都配備了童趣盎然的圖片,並採用彩版印刷,豐富豔麗的色彩,也非常符合小朋友們的審美認知,通過這種寓教於樂的形式,將一些深奧的科學道理可以講述得深入淺出,讓孩子們樂在其中,這也是非常好的一種形式。
另外,《關於天氣的N個為什麼》的編著者深諳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之美,比如在講到彩虹的盡頭在哪裡的時候,開篇就用「童話中說,彩虹和地球相接的地方埋藏著黃金寶藏」,然後再引出來,現實與童話的區別,彩虹到底有沒有盡頭,彩虹為什麼是這種形狀,彩虹為什麼有七種色彩,從兒童的童話體系知識結構入手,逐步引導進入科學的嚴謹知識體系,過渡非常巧妙,也能夠引起孩子的關注度。
孩子對雪一直都非常感興趣,每次冬天下雪的時候,都要拉著我出去打雪仗,堆雪人,在雪地裡面撒歡。可惜北京下雪的時候太少了,每次下雪在孩子心中都跟過年一樣。之前我們告訴她,每一片雪花的形狀都不一樣,她也用袖子小心翼翼地接下來雪花,仔細觀察雪花的形狀,並興奮地告訴我們發現了什麼與眾不同的雪花。《關於天氣的N個為什麼》正好有雪花這一章,告訴了孩子雪花的形狀有鱗片形,有棍形,有菱形或者星形,而且這些形狀的形成都與溫度有關係。孩子知道了這些知識,更加期盼著下雪天,能夠好好地出去玩玩雪。
拿到《關於天氣的N個為什麼》後孩子非常喜歡,拉著我不停地提問,晚霞是怎麼產生的?海上的波浪是怎麼形成的?黃土高原為什麼常年覆蓋黃土?我回答不上來的時候,孩子還要給我做科普。
看到孩子能夠有這樣的鑽研探索精神,我感覺十分欣慰。
這不就是科普圖書所需要帶來的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