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個人
要與之相處
要了解一個地方
同樣要與之相處
來過才會懂得
讓一個在廣東生活的外省人
告訴你他眼中的廣東
或許
會改變對廣東的一些看法
物非親歷 焉能辯真假
.
這是一個 2005 年開始生活在廣州的人,學醫。他眼中的廣州可以先從幾個潛規則說起,或許不應該稱為潛規則,更應該被稱為習俗、習慣。
✪第一個潛規則,所有的餐廳都有茶位費,按人頭算。上菜前先上一壺茶,最常見的是鐵觀音、普洱、菊花。
茶壺離誰近,誰就負責幫周邊的人斟茶。而別人幫你斟茶的時候,你需要用手指指尖扣茶杯前的桌面,以示感謝。
(小編註:喝茶摳手指的禮儀與乾隆皇帝有關,傳說乾隆微服私訪嶺南。一日茶樓早茶,與某官相遇,乾隆為官倒茶,官知乾隆,心波濤洶湧,面卻不動聲色,食指三點,示三磕頭。此流傳下來,為表謝意。不過也有版本將故事中的官員換成了太監、侍衛甚至是紀曉嵐)
用指尖扣桌面以示感謝斟茶這種做法,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值得一提,也是大多數廣東人根深蒂固的概念," 沒有誰有義務幫另外一個人做一件事 "。
就算是再熟的朋友之間,也不可以。就算我們喝醉酒之後勾肩搭背互相吐槽到死,你幫我斟茶(斟酒也適用)的時候,我也要一邊扣桌子,甚至醉醺醺跟你說 " 唔該 "。
大多數時候,餐廳服務小妹上了一道菜或者幫你開了一瓶酒之後,也是要對她說一句 " 唔該 " 的。
" 唔該 "這個詞,可以理解為謝謝,但又不能完全代替謝謝。它表達的是一種打擾的情緒,大概介於 " 麻煩了 " 和 " 謝謝 " 之間。(小編註:大部分人認為唔該≈ Excuse Me)
吃完飯,埋單的時候你不能大吼一聲 " 埋單!",非要大吼的話,應該吼" 唔該埋單!"
✪第二個潛規則,就算滿桌子人都在講粵語,只要有一個人講了一句普通話,所有的粵語都會開始切換為普通話。
這一點,可能會引起很多不講粵語的外省人的共鳴。好在我大多數廣東朋友的普通話還不錯,但偶爾會遇到一兩個普通話著急的,卻又非要講普通話,我只能跟他說:" 你講白話吧,我聽得懂。" 然後他才會順暢地跟我講粵語。
就算如此,一旦他講完,我用普通話回答之後,他又會不自覺地切換回普通話頻道。
而與之對應的,是我的家鄉,四川。在那裡,方言就是強勢的存在。就算是 CCTV 拿著話筒用最標準的普通話採訪街頭的人,大多數人都還是用四川話回答:" 說啥子?"。
當然,這並不代表廣東人對方言不看重。與之相反,他們非常維護粵語的存在,前幾年有政府文件要求幼兒園教學使用普通話,民間還掀起過一陣不小的 " 撐粵語 " 反對潮。
但這是兩碼事。當考慮到在座者聽不懂粵語的時候,切換語言是對其的尊重,對 " 自我 " 的放低。
很多廣東的朋友,似乎天生就有 " 站在對方立場上想 " 的本領(又或者是從小教育如此),和他們相處總會被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些細節甚至自己都還沒注意到,他們卻幫你提出來。
比如:「今天這個湯是菜乾煲豬肺,聽你最近總是咳嗽,要多喝點。」
✪第三個潛規則,如果想很快交到朋友,那就聊吃的話題。
如果能做到 " 我知道哪裡有個不錯的餐館下次一起去啊 ",效果更佳。廣東人看重吃,但不是亂吃,也重視養生。
說到廣東人的吃,我一直比較不解的是——為什麼會有 " 廣東人什麼都吃 " 這個說法的存在?
因為就我所了解,在這裡生活的人,不僅不是什麼都吃,而且對於食材的選擇,還非常之挑。
四時二十四節氣,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稍微有點廚房經驗的廣東人,都是會分得一清二楚的。
就算你不懂,餐廳的人也會幫你弄清楚。跟廣東人一起吃飯,點一個湯是必須的,尤其是在粵菜館。
這裡所說的湯,就是我們所知的粵式老火湯,餐前喝。點餐的餐廳經理可能會告訴你,這個季節天氣乾燥,來點滋陰的蟲草花,是不錯的。
如果不想費心選,點個例牌也蠻好。除非是反人類的大廚,否則一定不會做反季節的湯。
廚房之外,這種養生的思維還可以細節到方方面面,比如水果。
嶺南盛產荔枝全中國都知道,而全嶺南的人也都知道,荔枝上火,要搭配降火的山竹一起吃。就連街邊挑著擔子賣水果的走鬼小販,也必然是一邊籃子荔枝,一邊籃子山竹地賣。
不過,如果不小心沒忍住嘴上火了,路邊隨處可見的 " 黃振龍 "" 平安堂 "" 鄧老涼茶 ",甚至是不知名的涼茶鋪,也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第四個潛規則,是廣東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比如煲老火湯的技巧、隨處可見的涼茶鋪、迄今還存在的一些手藝匠人……相比之下,最近幾年對廣府文化的復興,反而顯得刻意了。
基本上,在廣州老城區的住戶門口,都有一個插香的角落。這方面我所知道得不多,聽說大概是這樣:初一十五逢年過節會上一炷香,家中有事會上香,長久外出歸家之前,也要上一炷香。
說到逢年過節。
端午節,珠江上每年都有龍舟賽,這跟什麼文化復興無關,因為在廣州它本來就從沒終止過;
中秋節和重陽節,可以提一個燈籠爬白雲山,整個城市也就這麼一座山可以爬一爬,於是常常人們為患,半夜一兩點依然絡繹不絕。
春節的花市,更是盛會。很多人都覺得如今過年的氣氛淡了很多,但花市氣氛依然不減。
人們扶老攜幼,一家人一同逛花市,選一盆好植物帶回家,寓意來年好彩頭。
元宵節那天,在街頭有老奶奶賣紅包紮起來的芹菜和蔥,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讓大人買給小孩,寓意勤快、聰明。
不過這些,都是表面上的。在更深的層面,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私以為還表現在人與人的相處方面,比如,對老人家的尊重。
除非是特別擠的上下班高峰,幾乎沒有見過公交或地鐵上白髮蒼蒼老人家站著的情況。在家庭裡,孩子獨立賺錢之後,每個月一定要 " 給家用 " 給父母,多少不重要,但一定要給。大多數情況下,長輩永遠是最有威嚴的,掌握家中的 " 話事權 "。
✪最後再說一個我最喜歡的潛規則
相比其它大城市,這個城市的奢侈品,不太好賣。
這只是一個人外省人的看法,也許你會覺得這不能代表什麼,但是他卻在知乎上被最多的人認同。
他眼裡的廣東是不是和你眼裡的廣東有所出入?
要了解一個人,要與之相處,要了解一個地方,同樣要與之相處,來過才會懂得。
關於廣東人的兩大 誤解
1、廣東人都會寫繁體字
廣東毗鄰港澳臺,經濟、文化往來頻繁,對繁體字自然是見慣不怪
。而且廣東的小朋友愛看香港電視,從小就接觸不少繁體字,認讀繁體自上可能相對較多。
但是簡體字從 1956 年就全面推廣了,是中國大陸的標準用字,廣東作為大陸的一份子,教科書等都是用簡體字。
因此廣東人多會認但不一定都會寫。
2、廣東人什麼都吃(嬰兒和老鼠)
作為吃貨大省,廣東人吃東西的範圍確實比較廣,但並非什麼都吃。
廣東人對吃是非常講究的(從煲湯就能看出一些),而關於廣東人吃野味是少數人(你懂得!),而一般廣東人家並沒有吃野味的習慣。
至於吃人,謠言與否早已斷定,大家自行判斷。
文丨知乎 @鬼臼毒的回答
...
✪冷笑話
在正宗潮州菜館
客人:"夥計 , 有咩好介紹呀?!"
夥計:"食老鼠拼盤啦,有老鼠蛋、老鼠腸、老鼠豬耳,但冇老鼠鵝〞
注釋
夥計把"滷水"讀成了"老鼠",即
夥計:"食滷水拼盤啦,有滷水蛋、滷水腸、滷水豬耳,但冇滷水鵝"
科普
滷水:中國粵菜及閩菜常用的調味料,為一種以多種香料煮成的醬油,所用材料有花椒、八角、陳皮、桂皮、甘草、草果、沙姜、姜、蔥、生抽、老抽及冰糖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