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不見樹、造林難成林」「年年植樹年年綠,年年種樹老地方」。多年來,人們常常用這樣的話來形容一些地方植樹造林的不正常現象。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12日一早在兩會部長通道上表示,「植樹不見樹、造林難成林」,這個問題在個別地方是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張建龍分析說,簡單說就是在不該種樹的地方種了樹,應該好好、認認真真去種而沒有做到;應該種灌木的地方種了喬木,沒有科學造林。「三分造、七分管」,管不好,也成不了林。
「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關注並要下決心解決的問題。」張建龍說。
他同時表示,近年來,國土綠化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數字也是枯燥的,通過大家的切身感受,無論是探親訪友還是旅遊,還是在周邊生活,大家能夠感覺到這幾年的變化,就是綠化造林、植樹造林面積增加了,這是社會公認的。」
張建龍說,不僅國內公認,在國際上也得到了讚譽。中國的人工造林11.8億畝,在全世界是人工造林最多的國家。有的說佔到了世界人工造林的50%,也有的說佔到三分之一。不管怎麼說,中國的人工造林是世界最多的。
張建龍說,中國的荒漠化防治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2017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在中國庫布其召開大會,充分肯定了中國的防沙治沙工作。美國航空航天局最近公布了一組研究數字,說世界綠色的增加四分之一來自於中國,並且植樹造林佔到了42%,這也給予了很高評價。
「總體上看,中國的造林綠化成果是很大的。當然,我們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生態仍然非常脆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綠化水平,提質增效,實施質量提升工程,把森林質量提升起來。」他說。
在回答記者有關機構新組建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籌管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類保護地之後,是否有助於減少類似秦嶺北麓違建別墅的問題,以及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展情況的問題時,張建龍表示,這次機構改革組建林業和草原局,加掛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牌子,就是想在體制機制上解決「九龍治水」的問題,從體制機制上保證責任明確,加大保護力度。
張建龍告訴記者,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從2015年開始的,中央深改委原來批了三江源、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和海南熱帶雨林5個,加上原來試點的5個,目前有10個試點單位,涉及12個省區、20多萬平方公裡。國家公園試點也是要解決各類保護地交叉重疊、界限不清等問題。
張建龍介紹,截至目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基本完成了頂層設計。中央出臺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指導意見》。國家林草局也起草了保護國家公園的布局和標準。
國家層面上,國家林草局加掛了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牌子。有關省如青海省、甘肅省、陝西省、四川省、海南省相關機構也將掛牌。儘管不夠完善,但是初步建立起了管理機構。
同時,通過監管執法,國家公園範圍內一些非法的、不合理的工程項目,逐步開始退出。張建龍舉例說,甘肅祁連山就是一個典型,100多個不合理、違法的礦停止了,並逐步退出。在10個國家公園裡聘任了5萬多名管護員,管護力度增加,國家公園都要建立專項規劃,還要健全制度建設以及出臺相關法律。
張建龍對記者表示,建國家公園,要做到生態美、百姓富。通過生態效益的補償和項目支持,使國家公園裡的百姓能夠就地就業,並且能夠享受一定的補貼。「三江源國家公園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一共聘任了將近18000名管護員,每人每月1800元,解決了幾十萬人的脫貧。不僅管護了資源,也有效推動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