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假佛系,毀了生活中的好多溫柔
中國的年輕人談佛系已經好多年了,記得當初還在高中的時候,模擬卷子裡就有一篇要求談談大學生佛系生活的作文,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整天被當成年輕人流行語和新標籤的「佛系」到底代表著什麼,只是單純地認為一代年輕人總有一代的標籤,即使是不被人理解和看好其實也是正常的,畢竟社會在變,我們的生活也在變。
後來那篇作文沒有得高分,原因可能是太平淡,太普通,沒有抓人眼球的論點。其實回頭再看看那時候,每個人每天都是十二分的努力,目標明確而堅定,拿什麼讓我們去談佛系。
而現在,我們可以厚著臉皮地悄悄地說:我們有資格談佛系了。
其實笑著調侃我們有資格是很悲哀的,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在一步一步走進佛系的怪圈。從身處大學放空的環境開始,到需要面對更複雜和不明朗的社會,再到接二連三地撲騰失敗,最終面對無數就在眼前的壓力黯然神傷,於是佛系就成了我們安慰自己的遊戲,也成了敷衍他人的擋箭牌。
每次提到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就不得不想起李誕,如今關於他的故事都講了百遍,連自己都覺得膩歪。
人人都說李誕佛系,他成了廣大「佛友」競相追捧的成功偶像。在過去,我還會說一說誕總的人生態度與人人懷揣的「佛系」有什麼不同,而現在,我只想說,佛系也是一種足夠傳奇的人設,裝扮成這樣成功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爭取的資源和機會遠比所有人想像的更難,只不過李誕是這裡面人設最徹底的,也因此被媒體和公眾選擇,做一個勾引大眾的表率人物。
所以,打破佛系的幻想吧。混吃等死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真正想要佛系,至少也得是三四十年摸爬滾打以後,甚至還要度過中年的危機,放下養兒養老的重擔,到那時候,其實也就無所謂佛系不佛系了,因為我們已經喪失了不佛系的能力,和年輕時的我們相比,已經沒有了選擇權。
在大學的那幾年裡,迷失並不是常態,大多數人都是有目標有理想的,就算是身處於放鬆的環境裡也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點什麼。這個時候的佛系,往往是填補自己過度放鬆帶來的遺憾,或是給自己的無知找一個臺階下。其實我們在這時還真的挺瀟灑的,有那麼三分「佛」的意思,也並非完全把佛系當作是生活和奮鬥中的一個藉口。
後來慢慢地,有好多人沿著上學畢業就業的道路高歌猛進了,甚至有好多人已經凱旋而歸,而你還在原地踏步,當然,很多時候這不完全是你的錯,沒有人能徹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從主動佛繫到被動佛系的一個坎,好多人都沒跨過去,於是只能在心態上被迫做出了改變,從某種意義上的灑脫,變成了安慰自己和身邊所有人的「假佛系」。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變得越來越「佛系」。
於是,這樣的假佛系帶給了我們什麼呢?無心欣賞朝陽和晚霞,無心領略更高處的風景,無心嘗試愛情的滋味,無心經歷自己的蛻變。說白了,人生的種種溫柔,隨著被虛偽洗刷掉的苦難,一起鎖死。而我們,仍舊假裝笑嘻嘻地說著:我很好,我很幸福。
我們本來應該沒有資格談佛系。
因為我們經歷太少,年齡尚幼。
可怕的是,老人早就放下了佛系的話柄。
而我們,卻毅然扛起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