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西部變暖變溼」現象再引關注

2020-12-14 環球網

【來源:中國青年報】

據外媒報導,由於氣候變暖,美國阿拉斯加州育空河三角洲凍土和海冰融化,當地居民生活受到威脅。有專家表示,阿拉斯加州的氣候變暖速度約為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新華社供圖

去年,一則有關「我國西部正在變暖變溼」的新聞刷屏:西北地區一些乾涸多年的湖泊再現碧波,荒蕪的戈壁逐漸顯現綠色,降水量出現增加趨勢,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西北地區正在變暖變溼。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有關「變暖變溼」現象的討論再次引發關注。暖溼化趨勢的出現,真的能緩解西北乾旱地區的缺水問題嗎?按照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的說法,一個地方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就是降水,因此,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水資源稟賦。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但具體到某一區域的變化,還要結合自然因素的影響。

「對於區域的氣候,特別是對我國,不僅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也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明顯變化,比如南澇北旱,比如西北乾旱區局部呈現暖溼化趨勢,但它本身還是一個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帶。」丁一匯說。

要搞清楚這一切,還要從氣候變暖說起。

氣溫再創新高,只是時間問題?

肖潺說,氣候和水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即人們所說的「風調雨順」,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

當然,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肖潺以降水為例,降水過多會帶來暴雨洪澇,危及房屋、土地、農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降水過少則會帶來乾旱,影響作物生長甚至人畜飲水等。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破解水資源的難題,首先要了解氣候問題。肖潺說:「全球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

前不久,世界氣象組織發布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其中提到,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自20世紀80年代,每個「連續10年」的氣溫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10年」更熱。

這其中,離我們最近的2019年,則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9年結束時,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紀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該聲明序言中提到:「我們已偏離了實現《巴黎協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標的軌道。」

「鑑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全球變暖仍將持續。」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則明確地表示:最近10年的預報表明,未來5年全球氣溫可能會創下新的年度紀錄,「這只是時間問題」。

氣候變化引發很多問題,比如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甚至「熱浪致千人非正常死亡」「嚴重蝗災威脅糧食安全」「近2200萬人將成『氣候難民』」「乾旱引發澳大利亞嚴重林火」都和它息息相關。

至於水資源,自然也逃不出氣候變化的「手掌心」。比如,對升溫最為敏感的冰凍圈——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遭受持續的影響。

肖潺說,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全球許多區域的冰川持續退縮,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變暖並不斷融化。1971年以來全球山地冰川普遍退縮,平均每年減少的冰量接近2300億噸。

我國也不例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冰川總體呈萎縮態勢,年均面積縮小243.7平方公裡,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大多數冰川處於快速退縮趨勢。

變暖變溼=不再缺水?

氣候變暖後,冰川加速消融,造成湖泊顯著擴張、河流徑流增加……地球上的水資源是否就會增加了?

問題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

從冰川消融本身來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正高級工程師許紅梅說,短期來看,冰川消融增加了湖泊和河流下遊水量,但從長期來看,冰川處於虧損狀態,會導致冰川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那麼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特別是中小支流將面臨逐漸乾涸的威脅,進而影響下遊的徑流和水資源。

這也是中國科研團隊持續進行青藏高原科考,研究「亞洲水塔」的一個重要原因:冰川加速消融將改變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表孕災環境,增加冰湖潰決、冰川泥石流等災害發生的頻率、規模和複雜性,而「水塔」對河川徑流的「削峰填谷」作用也將減弱。

從氣象學來分析,結果同樣是「複雜的」。丁一匯說,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全球性水循環加強,全球降水,特別是中緯度降水在快速增加;相應地,全球大氣溼度也在增加,更加潮溼。

這就是所謂的「變暖變溼」,不過,這只是氣候變暖影響水資源的一個特徵。另一個特徵,則透露了「哪些地方會變暖變溼」。

丁一匯以全球為例,全球氣候帶正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特點是熱帶地區上升運動在加強,副熱帶地區下沉運動也在加強。這意味著,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熱帶降水增加。

換句話說,就是原本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而副熱帶乾旱少雨地區「降水則在減少」,即氣候變化之後,正在向乾旱化趨勢發展。

「這就是所謂的『幹者越幹、溼者越溼』——這是氣候變化造成全球水資源改變的另一個特徵,也是其主要特點。」丁一匯說。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沒有一處能「獨善其身」。

丁一匯說,氣候變化也正改變著我國的水資源:從1961年開始,我國的降水量基本在不斷增加,最近一二十年,增加非常快,這符合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循環的結果。

但有意思的是,丁一匯從近幾十年觀測資料發現,我國西部地區乾旱程度在減弱,大部分地區變暖變溼,也就是所謂的「暖溼化」。

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示了一張中國年乾旱日數「變化」趨勢圖,從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區基本都是藍色,這就代表乾旱程度在減弱,是在變溼。

「當然,降水和溼度在增加,並不是說就改變了氣候類型。」丁一匯說。

有的依然乾旱,有的卻要「看海」?

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看來,一個地方的乾濕狀況取決於多個因子,最主要的參數是降水量和蒸發量。因此,衡量一個地區的乾濕變化,並不是簡單基於降水,而是要綜合考慮降水和蒸發的共同作用,考察乾濕指數的變化情況。

他說,西北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降水與潛在蒸發相差一個數量級,屬於極端乾旱區域,降水增加只是意味著極端乾旱狀況的「些許緩解」。

南澇北旱也是我國一大特徵。丁一匯說,我國是季風氣候,季風的強弱分布和推進會影響雨帶變化,南面降水偏多,北面降水偏少,這樣會造成北方水資源短缺,也就是形成季風區南澇北旱。對此,我國採取的應對措施是南水北調,這也是國家為適應氣候變化所作的努力。

在他看來,全球和區域水資源變化既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地方就是降水都在增加。但從區域來看,我國在東部季風區是南澇北旱,西部是暖溼化,除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外,還受到海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

「氣候變暖還會導致降水結構出現變化。」肖潺以我國為例,近50年來,我國年平均雨日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雨日數減少比較明顯,而暴雨日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增加趨勢。

「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意味著乾旱風險的增加,而暴雨日數的增加,意味著短歷時強降水事件發生的頻率在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會增加。」肖潺說,每年夏季,許多城市因為強降水而導致「看海模式」,就是全球變暖背景下,與降水相關的極端事件增加的表現。

這就不得不提氣候變暖引發的另一個問題:全球海平面上升。

國家氣候中心災害風險管理室正高級工程師劉綠柳說,近25年來,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達到3.15毫米/年。其中,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比2017年上升了3.7毫米,是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海洋變暖使得自身擴張,二是冰川融化加劇導致海水增加。」劉綠柳說,海平面上升會給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被「城裡人」所忽略的後果,就是海平面上升將海洋鹹水推向淡水含水層,造成海岸侵蝕加劇、鹹潮出現機率增加。劉綠柳說,這將影響沿海地區的水安全,還會加重沿海地區颱風、風暴潮災害。

每每談及這些問題,就會有人提出那句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的呼籲:「全球變暖,人人有責。」

相關焦點

  • 【地理探究】雪崩和氣候變暖的關係,關於氣候變暖,你所要知道的...
    但是雪崩一定與全球變暖有著直接的關聯嗎? 其實並不是。 雪崩是瞬間發生的事件,而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過程。雪崩和全球變暖並不一定直接相關。雪崩需要有物質來源,即高山區的降雪。實際上,高山區的降雪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差異很大,目前並不能夠用「氣候變暖」來詮釋。
  • 全球氣候變暖加劇社會衝突 軍隊不可避免被捲入
    美國科學家說,北極今年夏天可能首次出現冰層完全融化現象。全球氣候變暖讓各國軍隊面臨越來越大挑戰。據美國媒體近日報導,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更多衝突的發生,軍隊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美國科學家們近日表示,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的冰層正在消失,北極今年夏天可能首次出現冰層完全融化的現象,到時候船隻也許可以從阿拉斯加直航北極。由於北極地區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一些國家將加強對油氣資源的爭奪,北極地區可能成為全球新的軍事衝突地區。
  • 英國30名女性赤裸上身只為呼籲關注氣候問題!全球變暖情況怎樣?
    提起全球變暖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所帶來的問題是世界各國難以「獨善其身」的。在英國,有30名女性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赤裸上身走向街頭抗議。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裡-塔拉斯表示,過去五年,既有人為的變暖,也有強厄爾尼諾天氣模式帶來的自然變暖。突破記錄的高溫和熱浪出現在世界很多地方,極端天氣的發生越來越頻繁,嚴重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
  • 氣候變暖,為何寒流席捲全球
    氣候變暖,為何寒流席捲全球   氣象領域的知名學者們也就此次異常氣候進行了研究,他們在分析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循環周期後,對全球氣候變暖理論發出了挑戰,例如此前學界提出的「2013年夏季北極完全無冰」論。  科學家的研究還顯示,海水循環造成的融冰現象是由於海洋處在「暖化模式」當中,而當海洋處於「冷化模式」當中時,全球氣候就會變冷,海洋有自己的冷暖周期。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胡石建認為,只有全球圖景才能揭示總體趨勢。  然而,目前還沒有對世界各地洋流進行持續、直接測量的方法。胡石建研究組轉而將對海洋和大氣的觀測與計算機模型結合進行重分析,以形成一幅全球圖景。
  • 中國氣象局局長: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騙局?
    極端的意見甚至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鬧劇和騙局。這些情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困惑。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爭論和質疑的焦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近百年來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是否真實?二是這一變暖現象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呈波動式變化、總體升溫的特徵。全球地表年平均氣溫的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地球大氣運動的客觀規律。
  • 全球氣候變暖下的幸運兒,中國英國均上榜
    愁的我們就不多說,因為生活還是要有詩和遠方的,現在我們就具體看看有哪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如此幸運,抓住氣候變暖的契機發展葡萄酒業。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世界葡萄酒版圖悄然發生了變化。NASA和哈佛的一項研究發現,溫度的上升使得法國提前採收葡萄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一般來說,氣候變暖有利於葡萄更快成熟,從而釀造出更高質量的葡萄酒。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編者導讀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胡石建認為,只有全球圖景才能揭示總體趨勢。   然而,目前還沒有對世界各地洋流進行持續、直接測量的方法。胡石建研究組轉而將對海洋和大氣的觀測與計算機模型結合進行重分析,以形成一幅全球圖景。
  • 氣候變暖毋庸置疑 實際行動至關重要
    ,全球減緩和應對氣候變暖的需求則顯得更為迫切。  首先,面對氣候變暖毋庸置疑的事實,全世界都應該行動起來。工作組報告通過大量翔實的數據,科學嚴謹的文獻和更加真實的模擬模式,展示出關於氣候變暖這一事實的客觀性,並指出,氣候正在以更迅猛的方式發生變化,在許多情況下,氣候變化的速度都超乎預期,尤其是「人類活動的影響極有可能是導致20世紀中葉以來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這一結論。
  • 一會說氣候變暖,一會說變冷,那到底是變冷還是變暖?
    氣候是指某地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包括氣溫、降水、光照等多種氣候要素,而且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地理要素,而是處在不停的動態變化之中。那麼,當今世界最主要的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就是「全球變暖」,也就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的平均氣溫呈現了波動上升的趨勢,在過去的20世紀的100年時間中,全球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0.6℃。
  • 英語新詞:由全球氣候變暖到「全球異常」
    在大家都擔心全球變暖的時候,有些地區在近兩年經歷了極度的嚴寒或乾旱天氣。這個時候,用全球變暖(globalwarming)似乎已不足以說明問題,有人說用globalweirding(全球異常)來描述更加準確。
  • 氣候變暖已明顯改變我國降水類型
    2月7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信息稱,2016年我國平均氣溫為1951年以來第三暖年;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我國氣候總體上呈現出強降水增強、區域性乾旱加重、颱風增強、西北氣候暖溼轉型等特點。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公報表明,2016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比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高出0.83℃以上,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各國氣候數據顯示,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氣候變暖:蘇格蘭或產優質長相思
    Scotland Warms up to Wine 摘要: 之前有關氣候變暖的糾結曾密布哥本哈根
  • 英國氣象局:全球仍在變暖 但速度放緩
    聯合國(UN)氣候變化談判將於下周在墨西哥坎昆拉開帷幕。英國氣象局是全球領先氣候研究中心之一。該局資深科學家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從各種指標的觀測結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溫。除了從陸地與海面上觀測到的氣溫明顯升高外,其它觀測結果也與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相符。」但過去十年氣溫變化的速度,較上世紀90年代與80年代有所放緩。
  • 除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還會帶來什麼?
    許多人推測,小島消失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有關。除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還會帶來什麼危害?過去30年,氣候變暖現象受到人們很大的關注,科學家們分析了所有可能會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的因子後發現:現在的氣候變化速度非常快,而其他一些如太陽、地球自轉軸等影響地球活動變化的因素都沒有在短時間內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
  • 全球氣候變暖的數字對比:從66%到90%
    過去50年全球氣候變暖超過90%的可能性與人類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增加有關,而在2001年發表的第三份氣候評估報告中,與此相關的這一數字還是66%。布希還曾經表示,現在尚沒有科學的論證結果能證明全球氣候變暖跟溫室氣體排放有關。
  •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的活動無關
    2015年高考網小編為考生們整理了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同學們可參考複習,以下是《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的活動無關嗎?》,供同學們學習。更多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請關注新東方網高考網。
  • 珠峰上面都開始長草了,氣候變暖不可逆轉,會造成什麼影響?
    與此同時,地球氣候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直到上個世紀末,才有人發現地球已經出現了氣候變暖的現象。如今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了全球性、不可逆轉的氣候現象,有研究表明本世紀地球各地區所發生的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都與全球變暖有關。不僅如此,氣候變暖會使地球生態環境的發展陷入死循環,比如更加極端的天氣會導致冰川融化,冰川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會導致陸地被淹沒等等。
  • 氣候變暖或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在2040年左右趨於穩定,那麼由此帶來的溫和的氣候變暖可能在本世紀末到來時造成大片海洋區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發生重大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