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據外媒報導,由於氣候變暖,美國阿拉斯加州育空河三角洲凍土和海冰融化,當地居民生活受到威脅。有專家表示,阿拉斯加州的氣候變暖速度約為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新華社供圖
去年,一則有關「我國西部正在變暖變溼」的新聞刷屏:西北地區一些乾涸多年的湖泊再現碧波,荒蕪的戈壁逐漸顯現綠色,降水量出現增加趨勢,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西北地區正在變暖變溼。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有關「變暖變溼」現象的討論再次引發關注。暖溼化趨勢的出現,真的能緩解西北乾旱地區的缺水問題嗎?按照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的說法,一個地方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就是降水,因此,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水資源稟賦。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但具體到某一區域的變化,還要結合自然因素的影響。
「對於區域的氣候,特別是對我國,不僅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也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明顯變化,比如南澇北旱,比如西北乾旱區局部呈現暖溼化趨勢,但它本身還是一個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帶。」丁一匯說。
要搞清楚這一切,還要從氣候變暖說起。
氣溫再創新高,只是時間問題?
肖潺說,氣候和水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即人們所說的「風調雨順」,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
當然,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肖潺以降水為例,降水過多會帶來暴雨洪澇,危及房屋、土地、農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降水過少則會帶來乾旱,影響作物生長甚至人畜飲水等。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破解水資源的難題,首先要了解氣候問題。肖潺說:「全球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
前不久,世界氣象組織發布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其中提到,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自20世紀80年代,每個「連續10年」的氣溫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10年」更熱。
這其中,離我們最近的2019年,則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9年結束時,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紀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該聲明序言中提到:「我們已偏離了實現《巴黎協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標的軌道。」
「鑑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全球變暖仍將持續。」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則明確地表示:最近10年的預報表明,未來5年全球氣溫可能會創下新的年度紀錄,「這只是時間問題」。
氣候變化引發很多問題,比如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甚至「熱浪致千人非正常死亡」「嚴重蝗災威脅糧食安全」「近2200萬人將成『氣候難民』」「乾旱引發澳大利亞嚴重林火」都和它息息相關。
至於水資源,自然也逃不出氣候變化的「手掌心」。比如,對升溫最為敏感的冰凍圈——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遭受持續的影響。
肖潺說,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全球許多區域的冰川持續退縮,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變暖並不斷融化。1971年以來全球山地冰川普遍退縮,平均每年減少的冰量接近2300億噸。
我國也不例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冰川總體呈萎縮態勢,年均面積縮小243.7平方公裡,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大多數冰川處於快速退縮趨勢。
變暖變溼=不再缺水?
氣候變暖後,冰川加速消融,造成湖泊顯著擴張、河流徑流增加……地球上的水資源是否就會增加了?
問題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
從冰川消融本身來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正高級工程師許紅梅說,短期來看,冰川消融增加了湖泊和河流下遊水量,但從長期來看,冰川處於虧損狀態,會導致冰川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那麼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特別是中小支流將面臨逐漸乾涸的威脅,進而影響下遊的徑流和水資源。
這也是中國科研團隊持續進行青藏高原科考,研究「亞洲水塔」的一個重要原因:冰川加速消融將改變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表孕災環境,增加冰湖潰決、冰川泥石流等災害發生的頻率、規模和複雜性,而「水塔」對河川徑流的「削峰填谷」作用也將減弱。
從氣象學來分析,結果同樣是「複雜的」。丁一匯說,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全球性水循環加強,全球降水,特別是中緯度降水在快速增加;相應地,全球大氣溼度也在增加,更加潮溼。
這就是所謂的「變暖變溼」,不過,這只是氣候變暖影響水資源的一個特徵。另一個特徵,則透露了「哪些地方會變暖變溼」。
丁一匯以全球為例,全球氣候帶正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特點是熱帶地區上升運動在加強,副熱帶地區下沉運動也在加強。這意味著,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熱帶降水增加。
換句話說,就是原本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而副熱帶乾旱少雨地區「降水則在減少」,即氣候變化之後,正在向乾旱化趨勢發展。
「這就是所謂的『幹者越幹、溼者越溼』——這是氣候變化造成全球水資源改變的另一個特徵,也是其主要特點。」丁一匯說。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沒有一處能「獨善其身」。
丁一匯說,氣候變化也正改變著我國的水資源:從1961年開始,我國的降水量基本在不斷增加,最近一二十年,增加非常快,這符合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循環的結果。
但有意思的是,丁一匯從近幾十年觀測資料發現,我國西部地區乾旱程度在減弱,大部分地區變暖變溼,也就是所謂的「暖溼化」。
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示了一張中國年乾旱日數「變化」趨勢圖,從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區基本都是藍色,這就代表乾旱程度在減弱,是在變溼。
「當然,降水和溼度在增加,並不是說就改變了氣候類型。」丁一匯說。
有的依然乾旱,有的卻要「看海」?
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看來,一個地方的乾濕狀況取決於多個因子,最主要的參數是降水量和蒸發量。因此,衡量一個地區的乾濕變化,並不是簡單基於降水,而是要綜合考慮降水和蒸發的共同作用,考察乾濕指數的變化情況。
他說,西北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降水與潛在蒸發相差一個數量級,屬於極端乾旱區域,降水增加只是意味著極端乾旱狀況的「些許緩解」。
南澇北旱也是我國一大特徵。丁一匯說,我國是季風氣候,季風的強弱分布和推進會影響雨帶變化,南面降水偏多,北面降水偏少,這樣會造成北方水資源短缺,也就是形成季風區南澇北旱。對此,我國採取的應對措施是南水北調,這也是國家為適應氣候變化所作的努力。
在他看來,全球和區域水資源變化既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地方就是降水都在增加。但從區域來看,我國在東部季風區是南澇北旱,西部是暖溼化,除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外,還受到海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
「氣候變暖還會導致降水結構出現變化。」肖潺以我國為例,近50年來,我國年平均雨日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雨日數減少比較明顯,而暴雨日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增加趨勢。
「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意味著乾旱風險的增加,而暴雨日數的增加,意味著短歷時強降水事件發生的頻率在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會增加。」肖潺說,每年夏季,許多城市因為強降水而導致「看海模式」,就是全球變暖背景下,與降水相關的極端事件增加的表現。
這就不得不提氣候變暖引發的另一個問題:全球海平面上升。
國家氣候中心災害風險管理室正高級工程師劉綠柳說,近25年來,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達到3.15毫米/年。其中,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比2017年上升了3.7毫米,是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海洋變暖使得自身擴張,二是冰川融化加劇導致海水增加。」劉綠柳說,海平面上升會給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被「城裡人」所忽略的後果,就是海平面上升將海洋鹹水推向淡水含水層,造成海岸侵蝕加劇、鹹潮出現機率增加。劉綠柳說,這將影響沿海地區的水安全,還會加重沿海地區颱風、風暴潮災害。
每每談及這些問題,就會有人提出那句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的呼籲:「全球變暖,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