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語愛
弗洛伊德說:「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童年就像人生的一粒種子,是夢開始的地方。但童年也可能是部分人的黑暗時光,如果我們的童年存在缺失,將要用一生去彌補。比如:
這問題的根源在一套名為《櫻桃日記》的治癒系繪本中,得到了印證。並給我們指出了解決方向:童年的遺憾或傷痛像埋在內心的一顆「不定時炸彈」,最有效的解救方法就是像「小櫻桃」一樣勇敢面對,用愛和解。
接下來我將從整套繪本的角度出發,對繪本創作者、繪本構思和繪本背後蘊含的啟發和意義三個方面探討我對本書的理解和看法。
《櫻桃日記》是由法國著名小說家若裡斯•尚布蘭編寫,由法國漫畫繪者插奧雷莉•內雷傾情繪製而成的系列繪本。一共由5冊構成,分別是《石壁上的動物園》、《艾克託爾的書》、《第五件珍寶》、《無面女神》和《英仙座流星雨》,目前國內只出版了前四冊。
自2012年第一冊出版以來就獲得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傑出青少年漫畫獎」等多個獎項,在數十個國家熱銷。
1.小小的日記本,是寫作夢開始的地方,也是故事的開端。
從小就有清晰的夢想是一件幸運的事。在繪本開頭,小櫻桃就寫道:我今年10歲半,夢想是成為一名小說家,我熱愛寫作,熱愛看小說、漫畫、科學雜誌……
日記本是媽媽買給小櫻桃的,是幫助她實現夢想的方式。並鼓勵她說:「如果你想成為小說家,就要多寫,從寫日記開始就很好。」從前…故事也就此展開。這是小櫻桃夢想開始的地方,也是故事的開端。
2.新穎的表達形式——手帳日記
繪本最新穎的地方就是以日記為載體,配合手寫字體、手繪、照片、樂譜、書信、漫畫等豐富的表達元素,給孩子真實而有趣的體驗和感受。同時,也激發了孩子的寫作和繪畫欲望,鼓勵孩子熱愛生活,熱愛記錄美好。
比如,和女兒親子共讀時,女兒總是忍不住多看幾眼裡面的手繪,她說:「我也要學這樣畫畫。」
也可以借鑑書中方式,鼓勵孩子日記的形式可以多元化,比如今天看了場電影,不僅可以寫出電影的感悟,還可以把電影票、電影精彩場景列印出來貼在日記本中,這是非常棒的記錄體驗。
3.故事內容靈活、有趣,引人入勝。
本書以「揭秘」為故事導向,從「無法接受心愛的動物園關張的米歇爾」到「陷在對亡夫的思念中無法自拔的龍桑太太」,從「失去童年記憶的桑德拉」到「企圖挽回心靈伴侶的安娜貝拉」,每一個故事都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秘欲望。通過小櫻桃開動腦筋為他人解開心結,把故事融入生活,讓讀者從中看到自己的童年,收穫一份溫暖、一份力量。
4.繪本製作精緻,給讀者一場視覺盛宴。
繪本編者若裡斯•尚布蘭為兒童和青少年創作故事已經有10餘年了,從孩子的視角觀察成人世界,結合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創作了《櫻桃日記》。而繪本的繪畫者奧雷莉•內雷更是花費了8年時間來創作手繪和漫畫,可謂是苦心孤詣、用心良苦。
《櫻桃日記》以探秘故事為背景,向我們講述一個敏感女孩對善意和真誠的思考,對親情和友情的探索。起初我認為這不適合成人閱讀,但隨著故事的深入,越來越清晰地發現故事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且這秘密是不少成年人都可能面臨的痛苦,它指引我們從中見他人、見自己,從中獲得自愈和重生。
1.人物衝突
小櫻桃與媽媽的衝突自始至終都存在著。在《石壁上的動物園》中,媽媽就不希望小櫻桃跟德雅爾丹太太來往,讓人不禁想探其原因。後來在《無面女神》中,德雅爾丹太太企圖利用小櫻桃和媽媽參加解謎遊戲,幫她找到失散多年的朋友。媽媽和小櫻桃的矛盾徹底爆發了,有一段對話能清晰他們的問題:
媽媽說:「我受夠了,她不停地摻和我們的生活。每次只要咱們倆的關係變得親近一點安娜貝拉(即德雅爾丹太太)就會插進來,這太讓人洩氣了。」
小櫻桃問:「這些年來你一直這樣,她到底對你做了什麼?」
媽媽說:「他偷走了我女兒的愛,小時候你還那麼小,你有好幾個星期都沒有說話,她偶爾過來看你,有一天竟然把你逗笑了。你明白嗎?我在你身上做不到的,她永遠能做到,這太不公平了。」
看到這,讓人疑惑為什麼媽媽會偏執地認為小櫻桃與德雅爾丹太太相處會奪走女兒的愛?
《埃克託爾的書》中談到小櫻桃因沉迷於揭露真相而忽視了朋友,導致艾莉卡不悅,甚至與她多次發生爭執。但她仍然執迷其中,其背後隱藏著甚麼不為人知的心理秘密?
隨著一個又一個謎團被揭開,小櫻桃幫助了一個個故事主角打開心結,重獲新生的同時,自己反倒變得不安、惆悵和痛苦。
後來,石壁畫家米歇爾來到以前的樹屋,對小櫻桃說:「你發現了動物園,並治癒了我的心病。現在我看出來你也有一塊心病,我想幫你,跟我說說吧,你的秘密是什麼?那個促使你幫助別人卻讓你這麼難過的秘密是什麼?」成功引發讀者好奇和繼續閱讀的欲望。
2.真相浮出水面:童年父愛的缺失,是一生的遺憾,也是一切問題的主要根源。
在《第五件珍寶》的結尾,當小櫻桃翻看舊相冊時,看到與爸爸合照的全家福,突然淚如泉湧,對媽媽說:「我好想他,每天都想。」在接下來的《無面女神》故事開頭,小櫻桃自述:「我今年12歲,爸爸走了差不多快8年了。我對他只有一點模糊的記憶,幾乎已經記不清他的聲音和長相了。幸好我們還有一些她的照片和錄像。」
這段話揭示了她內心的秘密,也揭開了所有衝突的真相。失去父親,是她童年的遺憾,是一生的痛。她之所以痴迷於幫助別人彌補人生遺憾,其實是對自己童年遺憾的變相彌補,是心靈的自我慰藉,是一場自我療愈。因此,有時她控制不了自己內心對痛苦的修復,而忽略了朋友,這是一個受傷孩子的情感需要。
自從爸爸走後,媽媽對爸爸的愛便轉移到女兒身上。但德雅爾丹太太的介入,讓她產生了危機感,害怕她拿走女兒的愛,因此阻止女兒跟德雅爾丹太太來往。這看似荒誕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感依賴症。
情感依賴症是指過於喜歡或者寄託過多個人感情於某個人或某件物品上,一旦失去就難以適應等表現,可引發焦慮和抑鬱。
很明顯,媽媽對女兒的過度關注和約束,源於失去丈夫導致的情感缺失。因而只能將情感轉移到女兒身上,依賴女兒寄託內心的寂寞與孤獨。但這又引起女兒對她的一系列反抗,比如不願對媽媽說心裡話,甚至撒謊。
1.最大的問題是逃避,最好的辦法是面對。
故事結尾,小櫻桃選擇用寫作的方式釋放內心的痛苦,撫平童年的創傷。媽媽送她一個新的日記本,並問道:「你想好從哪裡開始寫了嗎?」小櫻桃說:「我覺得我想好了,我想談談爸爸的事。」
一切問題都到了該面對的時候了,相信小櫻桃誠實地面對失去父親的事實,一切便能迎刃而解。與自己和解,對媽媽敞開心扉,將對治癒別人的執迷轉為對朋友的珍視。一定能從父愛的缺失中治癒,並走出來。
父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父愛和母愛對孩子都不可或缺。世衛組織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2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
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許多孩子因意外而失去父(母),或者因離婚而人為失去父(母),又或者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無論何種情況,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與愛,都將造成孩子一生的遺憾和心理缺陷。
魯迅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繪本中,無論是失去心愛動物園的米歇爾,還是失去丈夫的龍桑太太,無論是喪失童年記憶的桑德拉,還是遺失青年摯友的德雅爾丹太太,或者是失去父親的故事主人公小櫻桃,都在向我們說明一個道理:人生的痛苦就像一個「坑」,爬出去了是經歷,爬不出去便是深淵。
願我們做生活的勇士,不做命運的可憐蟲。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我們大多數人的一生都如小櫻桃一樣,有荊棘有坎坷。唯有直面困難,擁抱痛苦,才可能從中獲得成長和重生。同時,正是因為這些經歷,我們的生命才變得更加堅韌而有力量。
2.習得幸福的能力,化「不幸」為「萬幸」。
幸福的「積極心理學」倡導人泰勒•本•沙哈爾說:「真正的幸福不應該是絕對不摻雜不良的情緒,而是經得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
在《幸福的方法》中,他提到「感悟幸福型」一詞,即: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夠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他們也可以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意,沮喪、快樂、悲傷、歡笑才是生活的本真。你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看待、如何做。泰戈爾說:「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既然無法改變既定的因素,那就做個「感悟幸福型」人。享受當下的幸福,努力創造未來的幸福,做個擁有幸福能力的人。
武志紅說:「擁抱你的痛苦,這是成為你自己的必經之路。」
納撒尼爾·布蘭登說:「要想找到價值,人們必須相信自己有資格享有這種價值。若要為幸福而奮鬥,人們必須相信他自己有資格擁有幸福」。
因此,首先接納自己的悲傷和不幸,因為它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就是接納完整的自己。同時,相信自己終將獲得幸福,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幸福。
惠特曼說:「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而要問問什麼會令你滿足,並且為之做點什麼吧!因為這個世界需要的,正是你為之付出的。」
幸福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助人者自助,樂己者樂人」。故事中的小櫻桃便是例子,她善良、勇敢且機智,努力幫助別人擺脫痛苦,找回快樂,從中獲得溫暖和幸福。
主持人白巖松曾談到:做慈善就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收穫內心的平靜,讓自己離幸福更近。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不能像名人那樣做慈善,但卻可以以己之力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比如,幫助同事弄懂一個項目如何跟進,公交車上給老人或孕婦讓座,幫助行動不便的人撿起地上掉落的物品等。你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對別人來說卻是陽光,你的一份善意,對別人來說就是溫暖。相對地,「予人玫瑰,手留餘香」,每一個善於幫助別人的人,內心也會收穫幸福和充盈。
試想下:小時候,一顆棒棒糖、一件新裙子、與同伴肆無忌憚地玩耍就是幸福。長大後,當初的快樂和幸福消失了,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自我滿足的能力,而是感知幸福的能力降低了,對幸福的敏感度變得麻木。如果我們能對周圍的一切保持清醒的覺知和感應,用心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相信你的生活會煥發出另一番幸福與活力。
比如每天10分鐘冥想,掃描令自己幸福的事或人,甚至某個瞬間,去感受幸福帶來的內心喜悅與和諧。
故事中的小櫻桃從小喜歡寫作,成為小說家是她從小到大的夢想。而她也一直堅持著這份熱愛。在她痛苦無助之時,也是通過寫作的方式去直面內心,寫出痛苦,排解悲傷。
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僅是一種釋放負能量的方式,也是一種獲取幸福的渠道。唱歌、彈吉他、聽音樂、看書,選擇任何喜歡的事去做。利用這份喜愛去創造能量和幸福。
阿德勒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擁有痛苦的人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給自己設限,早早地把自己的人生判為悲慘和絕望。我們需要習得幸福的能力,化不幸為萬幸,在痛苦中成長,在浴火中重生。
麥家說:「我寧願不要今天的成功,我想要快樂的童年。」
但人生無法預定,更無法交換。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世間的悲歡離合,才有了人生活著的深沉意義。
如果你深陷童年的缺失中,而不自知。如果你被童年的苦痛羈絆,無法自拔。希望《櫻桃日記》中的小櫻桃能給你帶來力量,從中找回自己,治癒自己。
童年是每個人愛與痛的起源,既然我們無法左右童年,那就用愛與自己和解,給自己幸福的力量。相信每一位認真生活的人,都值得擁有幸福,也終將獲得幸福!
我是 ,成長在路上。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和關注,感恩一路有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