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三維的文物展,變成了二維的圖片展,仿佛被一片「二向箔」降維打擊。
——————————
來自遙遠的烏茲別克斯坦的文物沒有想到,它們會以一種十分魔幻而又現實的方式出現在萬裡之外的故宮博物院。簡單來說,就是,啪,三維的文物展,變成了二維的圖片展,仿佛被一片「二向箔」降維打擊。
原本,近日在永壽宮開幕的「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將展出的是中烏聯合考古隊2015-2018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精品90套(組)。撒扎幹和拉巴特兩個遺址,與兩千多年前張騫鑿空西域尋找的大月氏,有著密切關係。
原本,我們將看到的是金燦燦的帶扣、飾件,金管、金環、金釘……還有各種頸部串飾、雙耳罐、高足杯……聽說過沒見過的大月氏,將在絲綢之路的這一頭公演塵封千年的真容。
放出這片「二向箔」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文物運不過來,展覽又得辦,怎麼辦?於是,誕生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圖片展。浪漫的考古人大概是不同意把辛苦數載的考古成果太「平面」地展示給觀眾,「二次元」第一次在文物界得到如此原生態的使用。
我專門查了「二次元」的定義,即由二維圖像構成的虛擬世界。雖然是二維,但從一個方向看過去,也得看出立體效果。在這個展覽中,雖然是圖片展,但我們的考古人沒有偷任何懶,展臺、展櫃、展板、燈光,一個都不少,只是原本應該擺上文物的位置,現在是圖片。
而這圖片,絕不是一張簡單的照片,而是和文物同等大小、同樣形狀的「剪紙」。而且圖片的擺放完全遵循真實文物展的布置,陶罐立著擺,鐵刀橫著放,連珠串都一顆顆剪出來再串起來。
據透露,這次的文物圖片之所以看上去那麼立體,是因為在拍攝過程中使用了精心設計的布光,明暗對比,文物立體。故宮博物院從2017年加入中烏聯合考古隊,2018年7月派攝影師到撒馬爾罕,原本是去給展品做高精度數位化採集,沒想到一不留神直接辦了個展。撒馬爾罕,這個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即便「降維」,在考古人心中,也是無比激動人心的所在。
幸好,考古人的走心,觀眾get到了,幾乎所有去現場看了展覽的人都評價,「栩栩如生」。網友「遠古文物夏青花」評價:「感覺這個展和2020年的基調還挺像,非常不容易又帶著一絲絲的魔幻。」
甚至,經過幾天的新聞發酵,圖片展已經「出圈」了。一些原本對考古並不感冒、對大月氏也不甚了解的觀眾,就因為想看看什麼是「二次元」文物而走進了展廳。舉辦展覽,本就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文化、傳播文化,從這個角度,這絕對是一次成功的展覽。
這次成功純屬意外嗎?我覺得不是。因為客觀困境而無法順利舉辦的文物展,考古人沒有放棄也沒有敷衍,而是選擇用各種措施補救,認認真真地把展覽辦好。他們可能也不會想到在永壽宮的一個小型展覽,會引發大眾關注和認可;而且坦白講,聞所未聞的「二次元」文物展,還有被批評的風險,但就像「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決定去做。
需要提醒的是,大眾關注的是「二次元」,其實在故宮博物院官網上,還有本次展覽的360度全景數字展。點擊進入,你可以從永壽宮門口進,一路走到展廳的各個角落,徜徉張望,還能繞到文物側面看看「二次元」的真面目,點擊文物,就能放大欣賞文物的高清大圖。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博物館的數字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VR、AR等高科技的使用,讓足不出戶看展覽成為現實,甚至在清晰度和信息量上比在現場更勝一籌。但目前,數字展的遺憾可能在於,解決不了「現場感」,或者說現在的一個流行詞,「氛圍感」。
而這次「二次元」文物展,用走心的圖片解決了圖片展的「平面」和「無趣」,營造出了滿滿的「文物氛圍」。或許,這是考古人用最原始的「手藝活」,與最先進的「數字展」結合,在不得已中暴露了他們的浪漫與執著,而走心,終有一天會贏得掌聲。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