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得已的「二次元」文物展,是考古人的執著

2021-01-13 中國青年網

啪,三維的文物展,變成了二維的圖片展,仿佛被一片「二向箔」降維打擊。

——————————

來自遙遠的烏茲別克斯坦的文物沒有想到,它們會以一種十分魔幻而又現實的方式出現在萬裡之外的故宮博物院。簡單來說,就是,啪,三維的文物展,變成了二維的圖片展,仿佛被一片「二向箔」降維打擊。

原本,近日在永壽宮開幕的「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將展出的是中烏聯合考古隊2015-2018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精品90套(組)。撒扎幹和拉巴特兩個遺址,與兩千多年前張騫鑿空西域尋找的大月氏,有著密切關係。

原本,我們將看到的是金燦燦的帶扣、飾件,金管、金環、金釘……還有各種頸部串飾、雙耳罐、高足杯……聽說過沒見過的大月氏,將在絲綢之路的這一頭公演塵封千年的真容。

放出這片「二向箔」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文物運不過來,展覽又得辦,怎麼辦?於是,誕生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圖片展。浪漫的考古人大概是不同意把辛苦數載的考古成果太「平面」地展示給觀眾,「二次元」第一次在文物界得到如此原生態的使用。

我專門查了「二次元」的定義,即由二維圖像構成的虛擬世界。雖然是二維,但從一個方向看過去,也得看出立體效果。在這個展覽中,雖然是圖片展,但我們的考古人沒有偷任何懶,展臺、展櫃、展板、燈光,一個都不少,只是原本應該擺上文物的位置,現在是圖片。

而這圖片,絕不是一張簡單的照片,而是和文物同等大小、同樣形狀的「剪紙」。而且圖片的擺放完全遵循真實文物展的布置,陶罐立著擺,鐵刀橫著放,連珠串都一顆顆剪出來再串起來。

據透露,這次的文物圖片之所以看上去那麼立體,是因為在拍攝過程中使用了精心設計的布光,明暗對比,文物立體。故宮博物院從2017年加入中烏聯合考古隊,2018年7月派攝影師到撒馬爾罕,原本是去給展品做高精度數位化採集,沒想到一不留神直接辦了個展。撒馬爾罕,這個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即便「降維」,在考古人心中,也是無比激動人心的所在。

幸好,考古人的走心,觀眾get到了,幾乎所有去現場看了展覽的人都評價,「栩栩如生」。網友「遠古文物夏青花」評價:「感覺這個展和2020年的基調還挺像,非常不容易又帶著一絲絲的魔幻。」

甚至,經過幾天的新聞發酵,圖片展已經「出圈」了。一些原本對考古並不感冒、對大月氏也不甚了解的觀眾,就因為想看看什麼是「二次元」文物而走進了展廳。舉辦展覽,本就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文化、傳播文化,從這個角度,這絕對是一次成功的展覽。

這次成功純屬意外嗎?我覺得不是。因為客觀困境而無法順利舉辦的文物展,考古人沒有放棄也沒有敷衍,而是選擇用各種措施補救,認認真真地把展覽辦好。他們可能也不會想到在永壽宮的一個小型展覽,會引發大眾關注和認可;而且坦白講,聞所未聞的「二次元」文物展,還有被批評的風險,但就像「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決定去做。

需要提醒的是,大眾關注的是「二次元」,其實在故宮博物院官網上,還有本次展覽的360度全景數字展。點擊進入,你可以從永壽宮門口進,一路走到展廳的各個角落,徜徉張望,還能繞到文物側面看看「二次元」的真面目,點擊文物,就能放大欣賞文物的高清大圖。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博物館的數字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VR、AR等高科技的使用,讓足不出戶看展覽成為現實,甚至在清晰度和信息量上比在現場更勝一籌。但目前,數字展的遺憾可能在於,解決不了「現場感」,或者說現在的一個流行詞,「氛圍感」。

而這次「二次元」文物展,用走心的圖片解決了圖片展的「平面」和「無趣」,營造出了滿滿的「文物氛圍」。或許,這是考古人用最原始的「手藝活」,與最先進的「數字展」結合,在不得已中暴露了他們的浪漫與執著,而走心,終有一天會贏得掌聲。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省博開幕 展出文物超300件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和「南海水下考古」三個篇章,共展出文物300多件,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海南歷年考古工作」篇章全面呈現了海南建省前、建省後兩個階段的海南考古工作。
  • 金沙「考古成都」展本周結束 快去刷成都最牛考古成績單
    川博、成博、金沙等各大博物館都開啟了「人從眾」模式,市民隨便走進一家博物館,都能看到壓箱底的好寶貝。  比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最近就刷爆了朋友圈。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800多件/套文物,從考古發現到文物修復,全方位展示了成都「最牛考古成績單」。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全市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個,免費開放博物館11個,在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0多個城市舉辦文物展覽,連續實現34個館藏文物安全年。「十三五」期間,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文物法制意識,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文物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 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2、碳-14技術不是文物考古的萬能法器這一段摘自高蒙河先生博客文章《碳-14技術不是文物考古的萬能法器》。高蒙河先生是古文物學研究方面的學者。請各位讀者參看原文全篇。可見,碳-14斷代技術在不少人眼中簡直就是文物考古中的萬能法器,無所不能其及。一旦用上它,文物的真偽立馬就能見個分曉了。然而,這類相信科學技術的初衷值得肯定,普通公眾能知道這項技術已實屬不易,文物考古受人關注的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但不了解任何科技手段都有其局限性的想法,卻是要糾偏的,更是要科普的。換言之,不能對陶瓷器、石質品等乏碳元素的文物進行斷代檢測,就是碳-14技術的局限性。
  • 富陽考古成果展觸摸6000年文化史
    烏龜山古墓葬群出土的石豬握本報訊(駐富陽記者 駱炳浩 通訊員 方健)由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富陽區人民政府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富陽曆年考古成果展」,8月11日在富陽博物館臨展廳開幕,展覽將持續到10月10日。
  • 360件文物將於國際博物館日亮相 展示近20年考古成果
    文物除了承載歷史信息,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美好。將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首都博物館開展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主要從1995年—2016年的歷年十大考古發現中精挑細選,最終確定360件(套)文物。從楊官寨遺址的仰韶文化遺物,到新疆精絕古城的尼雅遺址珍寶,再到隋煬帝墓隨葬品、南海一號沉船珍寶,展品涵蓋從史前時期到宋元明清的歷史時期。
  •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是在國家「十一五」考古與文物保護研究組課題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我們對考古現狀及文物保護現狀進行戰略分析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報告分別分析了2006-2007年國內外考古現狀、國內外文物保護現狀、文物保護科技技術、及考古與文物保護發展趨勢,前景展望等。
  • 濟南考古館展陳提升再開館,小清河復航出土文物將展出
    濟南考古館秉持「讓普通群眾進得來、看得懂」的理念,更換知識型展板22張、說明牌14塊,力求以專業的視角、通俗的語言講述更加豐富的文物故事。古井汲水器、漢代明器、青銅劍與鐵劍、馬車等專題展板以及陶甗、戰國水晶串飾、博山爐、席鎮、漢磚、清代朝珠、石彈等專題說明牌,會使觀眾更加深入細緻的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歷史訊息。
  • 「沉銀重現——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 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7月4日,由廣東省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和眉山市人民政府指導,廣東省博物館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協辦的「沉銀重現——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展覽開幕儀式在省博物館二樓大堂舉行。
  • 河北磁縣北朝考古博物館開館!1000餘件珍貴文物將亮相
    燕趙晚報訊(融媒體記者 楊偉廣)9 月 19 日,位於邯鄲市磁縣的北朝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1000 餘件珍貴文物將與公眾見面。與此同時,坐落於此的中國北朝考古研究中心也正式掛牌,為研究北朝歷史提供了一個平臺。
  •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虛擬體驗館免費開放 系全國首家
    足不出戶能考古  5月15日上午10點半,全國首家虛擬考古體驗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虛擬考古體驗館2.0版正式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升級後的考古體驗館,可以通過體感技術沉浸式體驗華鎣安丙墓、萬源馬三品墓和高縣半邊寺摩崖石刻精美的石刻造像藝術;可以通過VR(虛擬實境)系統,在眼鏡裡參觀宜賓考古五千年的展覽;還可以參與文物復原等遊戲,全面感受考古的魅力。
  • 「西藏藝術與考古展」在日本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開幕
    7月11日,由日本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北海道新聞社、北海道放送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聖地西藏展實行委員會共同主辦的「西藏藝術與考古展」在日本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隆重開幕。中國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和靖、承德市文物局研究館員張斌翀等也應邀出席開幕式活動。   此次「西藏藝術與考古展」是日本大廣株式會社與國內有關部門經過近3年的時間精心策劃而實施的。4月11日至6月14日,此展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取得圓滿成功,觀眾高達14萬2千餘人。   新華社、北海道新聞社、北海道放送等媒體對此做了報導。
  • 濟南出土鎏金青銅當盧亮相頂級文物大展
    本報9月18日訊(記者 趙曉林)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大展——「秦漢文明」展17日亮相國家博物館。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遴選出300多件重要文物參展。秦始皇兵馬俑、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等歷史教科書上的國寶是本次展覽的主角。
  • 「三國志」特展北京重開 曹操墓多件文物首度公開
    中華世紀壇目前對持有「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門票者開放,其他展廳及場所暫不開放。三國志展覽線上已購票者,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通過微信「中華世紀壇參觀預約」小程序進行實名制預約登記,每日預約參觀人數限300人。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當年主持高青陳莊西周城址考古發掘項目的,就是鄭同修。1984年,從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鄭同修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和山東各地的考古工地打了30多年交道。山東博物館考古山東展廳裡的文物,有許多是他親手發掘出來的。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新疆烏魯木齊博物館舉行大型文物珍品展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9日專電(記者 李曉玲)為集中展示新疆古代歷史文明的魅力,烏魯木齊博物館28日舉行大型文物珍品展,140件文物珍品亮相。    在7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記者看到,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的文物,包括吐魯番出土的刺蝟形木盆、羅布泊地區採集的玉斧、伊犁河谷出土的青銅武士俑在內的140件珍品文物吸引了眾多觀眾。
  • 臺中科博館秦代新出土文物展 兵馬俑展開幕(圖)
    「秦代新出土文物大展─兵馬俑展」1日起在臺中科博館展出,特展中最受矚目的綠面跪射俑及彩繪跪射俑,就陳列在顯眼的位置。    《秦代新出土文物大展---兵馬俑展Ⅱ》,即將自12月1日起在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本月29日特於圓山大飯店舉辦一場「兵馬俑文化時尚秀」,身穿兵馬俑元素創意服飾的模特兒,展示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師生的創意秀服
  • 「考古盲盒」讓文物巧妙「出圈」
    日前,河南博物院推出一套文創產品,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與文物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鑑、銀牌等「微縮文物」藏進土中。玩家拿起「考古神器」洛陽鏟,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浮塵,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全貌……在挖掘過程中,玩家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 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 「漢世雄風」再現國家博物館
    「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開幕式現場  2018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的「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本次展覽展出了包括來自河北博物院的149套722件文物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2件滿城漢墓出土的一級文物,總數共計151套724件。
  • 平邑積極推進考古前置|確保文物安全
    《意見》的出臺,標誌著我市文物埋藏區外用地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項目與地下文物埋藏區的項目要求一樣,全面實施考古前置。平邑有著2500餘年的建城史,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地區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平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為確保地下文物安全,妥善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關係,我縣著力推行考古前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