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烈火燒出天下美味,滾滾沸水煮盡人間佳餚。
白秫新收釀得紅,洗鍋吹火煮油蔥。
大家好!歡迎來閱讀「博華之幻境」的文章。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擁有5000多年的歷史,優秀文化涉及到許多領域,比如:醫學、建築、詩歌、天文、算數、哲學等,其中,文化飲食可謂獨特,一道菜就有十幾種的做法,可煎、可煮、可炒、可蒸、可熬、可燜、可燉……而八大菜系就能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火鍋現已遍布大江南北,每個地方的吃法都各有其特色,如:九宮格、鴛鴦鍋、海底撈等。真可謂「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火鍋基本信息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自創的美食吃法,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目前,火鍋起源的歷史還不太明確,據考證,戰國時期就有火鍋了,時人以陶罐為鍋;宋朝時,火鍋在民間廣為常見;元朝出現「刷羊肉」;清朝時,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為了一道宮廷菜。
火鍋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水或燙燒開刷煮食物,其食材主要是肉類、海鮮類、菌菇類、蛋類製品等,而輔助的材料有許多配法,例如四川、重慶、內蒙古、山東等地開展的火鍋行業組建了以辣椒、花椒、羊肉、香油、芝麻醬、粉絲、固體酒精等為主的常用原料和調料,還有一些地方放中藥材(中國人一般相信吃什麼能補什麼,在食物中常放些有補的藥材)進行調和。
世間任何事物都講究平衡,當某物過極或冗虛時,都會破壞整體,那你是否知到吃火鍋所用的材料不搭配時,也會對機體造成一系列反映?
吃火鍋的注意事項
1,牛肉(瘦):牛肉不宜與板慄、田螺、紅糖、韭菜、白酒、豬肉同食。就拿牛肉和豬肉為例,豬肉和牛肉不共食的說法由來已久,從中醫角度來考慮,豬肉酸冷、微寒,有滋膩陰寒之性,而牛肉則氣味甘溫,能補脾胃、壯腰腳,有安中益氣之功。二者一溫一寒,一補中脾胃,一冷膩虛人,性味有所牴觸,故不宜同食。
2,牛肝:牛肝忌與姨魚一同食用;牛肝也不宜與維生素C、抗凝血藥物、左旋多巴、優降靈和苯乙肼等藥物同食。比如說,維生素C是一種己糖衍生物,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很容易被氧化劑氧化失去活性,特別是金屬離子,如CU+2、FE+2等,而牛肝富含銅離子和鐵離子,容易使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C氧化為脫氧抗壞血酸而失去原有的功能,減少蔬菜和水果原有的價值。
3,孕婦最好選擇在家裡吃火鍋。這樣不僅可以控制湯料的味道,而且也可以確保食物的衛生,當然孕婦少吃火鍋對寶寶好。因為孕婦懷孕期間可能會出現嘔吐反胃現象,胃部的消化能力自然降低。吃火鍋時,準媽媽若胃口不佳,應減慢進食速度及減少進食分量,以免食後消化不了,引致不適。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火鍋面前也要有禁忌。固然在美食麵前我們抵擋不住誘惑,但如果總是抱著僥倖的心裡「吃了才說、吃了再治、以毒攻毒」的話,那麼疾病就會頻繁出現,正所謂「禍從口出」。任何事物只有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夠保持和諧,如果過極就會禍從而來。因此,我們有時對美食要有禁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