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善是什麼?依怙信願智慧歸命大安樂,三聖圓通照見自性

2020-12-12 非常財富聞道五臺山

佛給我們指引的第一善是什麼?念佛。念佛,超過世間的一切善,超過世間的一切東西。因為這關係到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生死的大問題,解脫了生死問題,其他都是小事。教人念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圓滿究竟的度己度人普度眾生的大善。不管一個人多忙,每天靜篤十念相繼,必定可行,越是忙的人,越應該靜下心來念佛觀心,入定生慧照亮人生,不出煩惱災殃。

念佛成就靠什麼?依怙信願智慧歸命大安樂法門,把全身心安頓在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當中,這慈悲願海太慈悲平等了,太有威神力量了,只要我們一念安心在茲,一悟合光即一得永得究竟圓滿。一悟合光就是摩訶般若,到慈悲願海的彼岸,就是離苦得樂波羅蜜多。我們這樣的凡夫,得本師釋迦摩尼佛的教導,才找到這樣不可思議的法門,靠我們念佛的願力直達彼岸。

阿彌陀佛正覺的果地,賜給我們蓮花福地,在我們五濁煩惱的重重淤泥當中,開顯如來正覺,從中得度化生。這是多麼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安樂佛土啊!古往今來一切帝王聖賢,最高的生活理想就是追求長生不老。道家煉丹羽化升天,基督教也求永生不滅。面對死亡,人人想超越、想與天同壽,唯有極樂世界超越了輪迴三界,唯有念佛往生證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它才是真正的無量壽、無量光。

一個人的生命很脆弱,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間,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遭遇死亡,受自己業力的牽引,忽然一個車禍,一場自然災害,或者染了一個疾疫,或者心臟驟停,人身就沒了。三界火宅,充滿眾苦,生死大事,很難了悟。其實,我們都有人身,就有往生極樂的自性資糧,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抱著金碗一世糊塗,誤了西去的極樂快舟,連一句佛號都念不到,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永無出期。

人沒有出離火宅輪迴的這個心,佛法在這個地方就不能薰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世間的這點安樂很小很可憐,但多數人無法擺脫,如果沒有苦難,人是不會生起出離心的,正是人迷惑在凡夫的安樂中造惡業,災難就釀成了。淨土的安樂是大安樂,才是究竟的安樂,圓滿的安樂,解脫了生死的大安樂。念佛皈依西方三聖,永遠不離皈依境,歸心、歸命、歸投的極樂境。

阿彌陀佛在當處,在自己心中了,佛尊降臨觀音勢至同時降臨。佛是無量智慧光,觀世音菩薩是大慈悲力、大勢至菩薩是大威神力,遍照苦海眾生,拔濟念佛眾生往生無量壽淨土。跟我們最有緣的西方三聖剎土,是我們的無上福田,已經超越了生滅心的境界,沒有任何時空的局限。我們至心念佛,都會產生無量福德,如經中所說,從腳跟一直到金剛際之間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轉輪王位的大福德。

念佛不僅要像大勢至菩薩那樣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還要像觀音菩薩那樣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從耳根圓通,從聞外面的音聲,轉到聞自己能聞自性,不生不滅的自性,這個自性能成不生不滅的佛果。我們要轉聞不能顛倒向外,要都攝六根,才能淨念相繼,從自性心念起,才能圓通六根,念念清淨,念念聞性,念念清楚明了,彌陀自性才能圓通顯發出來!

(李松陽20201211fccf01127)

相關焦點

  • 略釋攝生三願中的信願行
    於此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可見信心之慧,遠勝福德,稀有難得。修習念佛法門能否得到利益,全憑信心之有無。信為萬善之源,願為眾善之本。
  •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學了七十五法,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裡邊,每一個蘊包含哪些法,具體有哪些東西都知道了,然後再進一步分析,要「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空呢?我們要了解五蘊皆空,第一步先要了解五蘊是什麼東西(比如打仗時先弄清楚敵人是哪個,就不會亂打了),然後,在五蘊裡邊看它到底空不空,一步一步來。  「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一個智慧。
  •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智敏上師
    他說,研究法的空性,先要把緣起法領會,「先分別諸法,後入畢竟空」,先要把法的具體緣起了解了,然後從緣起沒有自性的方面去透入自性空。這是龍樹菩薩教我們研究空的下手的方法,也就是我們以前講過的「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法住智這個智慧,就是研究緣起的,我們把緣起法的智慧——法住智得到之後,然後得到空性的涅槃智,這個涅槃就是無餘涅槃——阿羅漢得到的最高境界。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簡單點說"阿賴耶識」就是我們業力變現的倉庫,儲存著你生生世世所有的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所有業習種子的總和。末那識是第七識,譯為意.有思議。前六識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執著第八識。是對"阿賴耶識」裡所見到所聽到的,它會認為是「我」產生固有的我執。所以"末那識」又名為「我愛執識」。
  • 「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壹、玄義分「六字釋"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但凡修行的人,善信居士,也常常嘴裡念誦「南無阿彌陀佛」。
  • 《學佛三要》:​一、信願.慈悲.智慧
    (2)「勇」不能充分發揮(過分重庸常、乏想像,「信願」難得真切故).7 (3)評 ..8 2.耶教 8 (1)信、望、愛(三要)──缺少智慧 .. 8 (2)評 .... 9 3.佛教 ..〔2〕二乘行中,是偏真智慧。〔2〕菩薩行即無分別智(無分別根本智,無分別後得智)。   從對境所起的心行來說,非常不同;如從心行的性質來說,這不外乎信願、慈悲、智慧。
  • 中年學佛猶未晚,願往後餘生長住自性回歸的解脫自在
    自覺可笑的同時也發下願力,往後餘生自當以尋求見性歸元的般若智慧,過解脫自在的快樂生活。也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不錯卻很不現實。因為一個步入中年的男人往往意味著上有老、下有小,肩負著家庭與社會雙重責任的壓力,總不能拋家舍業、青燈古佛長伴去尋求解脫吧?其實這是一種對佛法自性解脫的認知誤區。
  • 兩種歸命和歸依三寶的不同次序
    兩種歸命和歸依三寶的不同次序一、兩種歸命歸命有兩種:一是歸命諸佛,一是歸命彌陀。歸命諸佛,雖然禮拜、歸命,但還要另外學八萬四千法門。諸佛本身的境界是「人法並彰」,但是我們凡夫的根機不契,得不到這個利益,在我們這邊就成為人法分離了。所以,即使歸依、歸命,仍然要去學八萬四千法門。
  • 純一|三性與三無性解析 · 遍計所執自性與依他起自性
    三十論》頌說: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這裡告訴我們,有情的第七識和第六識,當它認識一切主觀(心法)與客觀(色法)事物時,計度分別以為實在的東西(本無自性),這些虛妄執著的我和法的自性差別,就叫遍計所執自性。難陀論師將它分為能遍計、所遍計二門來闡釋,護法、安慧二論師將它分為能遍計、所遍計、遍計所執三門來解釋。今依三門釋為正義陳述如下。
  • 什麼叫「第一義」?什麼又叫「善分別」?千萬不要閉眼摸象了!
    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為無念。但無念不是什麼念頭也沒有。我們要以「無念」為「念」。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裡振聾發聵的一問!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這裡的「二相」是什麼呢?
  • 痛苦源於不通人性,照見真如本性,業障都是空的
    修好的人身上遍吉祥,頭上都有光,這就是人的智慧德相的顯現。而人的一切痛苦,都源於不通人性,突破了做人的底線,橫逆的思維、罪惡的念頭,造成了人類的不幸。人想有長久的幸福,有比較圓滿的人生,唯一的途徑就是觀自在,照見自己的真如自性。自性,自在的本性,自性本來就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