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不少70後和80後,只要一聽到這首童謠,就會自自然然地回想起小時候母親哄睡時的溫馨情景。
廣府童謠大多都是集體創作的產物,取材於民間的日常生活,寄託著父母的殷切期望,表現出兒童的稚趣情感,富於音韻而朗朗上口,在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傳之後,逐漸成為了廣府人世代相傳的集體回憶。但時移世易,這些廣府人世代相傳的集體回憶在今時今日卻開始日漸凋零……
現在,即便在廣州老城區的幼兒園和小學,都不難發現,不少小朋友已不會說粵語又或者不願意說粵語——如果是來自外地移居廣州的家庭的小朋友,尚可理解,但眼見不少廣州土生土長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就實在令人擔憂了。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而言,長此以往,恐怕中國很多地方的語言文化都將隨之而斷層,成為在博物館收藏的歷史塵跡。這並不僅僅是地方語言文化的悲哀,更是中華文化的悲哀,因為所謂的中華文化,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各地各族語言文化的融合與沉積,而這又豈是僅靠幾張語文試卷就能承載的呢?
從兒童成長的角度而言,對於本土語言文化認識的缺失,不但會令自己對家鄉族群的身份認同變得逐漸模糊,同時也將讓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知變得抽象起來,那如何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愛家鄉、愛國家?
5月19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在全國人大會議建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粵語保護傳承中心,通過組織舉辦粵語流行曲大賽、粵語童謠大賽、粵語朗誦等活動,讓小朋友從小就接觸粵語,喚起更多人對嶺南文化的記憶和關注,進一步地傳承和發展嶺南文化。
6月6日,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在廣州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也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第四大灣區,廣州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要保護好廣府文化核心——粵語。建議為弘揚嶺南文化,提高廣府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全市在學前教育階段推行普通話與粵語雙語教學,為粵港澳大灣區粵語傳承發展提供良好語言環境。
《粵韻唐詩》《粵韻宋詞》
而新世紀出版社,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家專業的青少年兒童出版社,近年來肩負起嶺南文化的創新傳承出版工作,繼2016年邀請當時「廣州最年輕的講古佬」、粵語講古非遺傳承人彭嘉志主筆出版「童說嶺南:聽彭嘉志講古仔」系列叢書;2017年與梁天山、陳輝權、勞震宇等出版《粵韻唐詩》《粵韻宋詞》後,近期,又邀請葉麗詩、勞震宇主筆,在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專家甘於恩指導下,攜手嶺南畫派兒童畫首創者梁培龍出版了《廣府童謠氹氹轉》,並加入最新的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讀者使用手機掃描書中二維碼,即可聽到童音唱誦童謠,使紙質圖書圖文與聲色並茂,讓讀者在一首首熟悉的童謠中尋找嶺南雅言裡的廣府鄉愁。
廣府童謠氹氹轉
第十三屆廣東省中小學「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重點推薦圖書
廣東省少先隊總輔導員李群英也推薦道:「閱讀《廣府童謠氹氹轉》,感受濃濃的地方文化,有韻律的童謠配上有溫度的文字,淡墨童趣圈點出廣府文化的韻味,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從學童謠識方言開始,這是民俗文化的滲透,也是文化自信的培育,讀著讀著記住了家鄉味道,讀著讀著就這麼長大了……不論走到哪裡,家鄉在嘴邊,祖國在心中。」
《廣府童謠氹氹轉》繁體中文版
2020年暑假前夕,廣東省教育廳公布第十三屆廣東省中小學「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通知,《廣府童謠氹氹轉》在推薦書目中榜上有名。據了解,這本書的中文繁體版已在香港出版,還為每首童謠加注了香港語言學會的粵語拼音方案。這在港澳兩地掀起了唱誦廣府童謠的高潮,使港澳小讀者們深入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極大增進了對祖國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