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涉嫌造假,無論是誰都要查清楚

2020-12-17 光明時評

  【閱讀提示】曹雪濤回應「圖片不當複製」,質疑者:暫不想作出任何結論

  光明網評論員:周末兩天,斯坦福博士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11月13日發表於知名的學術真實性舉證網站PubPeer上的推文,引發了中國國內學術界的嚴重關注。該推文指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的多篇學術論文存在用「PS代替真實實驗數據」的造假行為。這個推文引發了諸多「好事者」的追查:目前,在PubPeer網站上,已經有49篇曹雪濤院士以往發表的學術文章被質疑涉嫌造假,這些文章發表時間的跨度從2007年到2017年,其所刊載的期刊包括《分子免疫學》(Molecular Immunology)、《血液》(Blood)、《歐洲免疫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細胞與分子免疫學》(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癌細胞期刊》(Cancer Cell)、《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等10多家世界知名科學研究期刊,其中還有一篇論文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

  今天(11月18日)有媒體報導說,對此指摘,曹雪濤院士做出回應,表示其收到質詢後,已將相關質疑列為「最高優先事項」,並開始自查,「仔細檢查了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如果調查中發現對已發表記錄的最高精度造成影響的任何風險,他們將立即與論文相關期刊編輯部合作」。曹雪濤院士表示,對這些研究的分析仍在進行中,基於截至目前的分析,以及從同事和同行那裡收到的補充反饋,「我仍然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複性,充滿信心」。

  如果不算時差,恰在上述推文發表的同一天,2019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會上,曹雪濤等3名工程院院士給現場6000名聽眾以及全國各地觀看網絡直播的約80萬研究生和研究生導師帶來了「有關科學家精神與學風建設的『豪華大餐』」。王澤山「囑咐年輕人,在做科研過程中,要有責任感,學會包容和誠信,杜絕學術腐敗、抄襲、造假、浮誇浮躁等背離科學精神的行為」。相關報導稱,「曹雪濤沒有講自己的故事,而是用鄧稼先、屠呦呦、顧方舟、黃大年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向大家詮釋了中國科學家的愛國奉獻精神」,「呼籲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新時代的中國學派,通過鼓勵批判、質疑探索精神,允許寬容科學研究的失敗,鼓勵科技工作者立異鼎新,建立新學說、標立新學派、追求新境界,推動文化文明傳承與創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出中國聲音,走出中國道路,作出中國貢獻」。此次會上還發表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倡議書》。

  11月8日,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和選舉會議結束,會議初步確定了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此次會上,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把院士隊伍比作科技長城,是學術界的精神高地,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幟,所以『珍視榮譽,固守長城』格外重要。正因為如此,院士稱號不應承載過多非學術的、功利的東西。院士們要強化科學道德建設,加強自律,不要四處兼職,尤其是不要在非本專業領域掛名兼職」。這番話也曾在前兩天引起各方關注。

  實際上,早在十幾年前就已有人說過這番話。2006年,中科院科學道德委員會主任許智宏院士說,「院士就是院士,只是學術榮譽稱號」,「不要把院士和學術以外的東西掛鈎,這種掛鈎可能導致不良科學作風問題」。

  問題出在哪,大家顯然都清楚。並且早就清楚。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上一篇】砸鍋賣鐵2億建高中,建完之後呢

[ 責編:王營 ]

相關焦點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抄襲一直都存在?-虎嗅網
    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此外,知網中雖然沒有孫建國與同校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路勇合寫的中文論文,二人卻有3篇合著的英文文章出現在涉嫌抄襲的論文目錄中,目前暫未被撤稿。《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就此事多次致電哈爾濱工程大學教育督導委員會、監察處和宣傳部新聞中心,均未得到回應。孫建國的7篇涉嫌造假論文中,其中一篇的合著作者何秉航來自吉林大學數學學院,這是牽涉機構中為數不多的一所985院校。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數學圈一直有抄襲
    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有人說數學圈純淨,但其實抄襲的現象也一直存在,不是今天才有的,國內國外都有,不高明的人照單全收、整段抄襲,很容易被抓出來,手段高的把別人的想法拿來放進自己的文章,但專家一看就曉得,這是抄襲的。」菲爾茲獎得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分析說。
  • 論文造假要從小學生抓起
    真該好好查一查!公眾網議的矛頭不對準評委,卻刺向一個無辜的小學生,正義公理何在? 更有甚者,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肆無忌憚地對該小學生進行人肉搜索,進行毫無底線可言的刨根挖底。 即使該小學生論文涉嫌造假,也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更無必要置之死地而後快。論文造假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也是一個國際性的學術現象,中國有,美國也有;存在即合理。單就中國而言,大學畢業需要論文,職稱評聘需要論文,各類比賽評獎需要論文;據粗略估計,每年全國論文需求量在上千萬篇以上。試問,如果不造假,這上千萬篇論文從何而來?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有人說數學圈純淨,但其實抄襲的現象也一直存在,不是今天才有的,國內國外都有,不高明的人照單全收、整段抄襲,很容易被抓出來,手段高的把別人的想法拿來放進自己的文章,但專家一看就曉得,這是抄襲的。」菲爾茲獎得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分析說。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今年2月4日,數學期刊《差分方程進展》公布消息,撤回閆振海2015年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理由是與另外兩篇文章出現「明顯的內容重疊」,且一名外國通訊Beatriz Ychussie身份無法核實,論文中Beatriz所屬的丹麥羅斯基勒大學表示「查無此人」。也就是說,這個名叫Beatriz的作者實為偽造,並不存在。
  • 臺灣大學教授涉嫌論文造假:掛名12年收150萬
    據臺媒15日報導,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嚴孟祿被指和臺灣大學生化所教授郭明良有不正常金錢往來,郭明良被質疑在收受金錢後,讓嚴孟祿在其論文中掛名,時間長達十二年,金額達七百餘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50餘萬)。對此,嚴孟祿14日發聲明表示,他只是「借款」給郭明良,而非請郭寫論文的代工費;郭則未出面回應。
  • 從自主招生論文涉嫌造假談我國自主招生改革
    由於只重視論文發表,因此很多人就在炮製論文、運作論文發表上做文章,代寫論文的機構也「應運而生」,這些機構與一些劣質期刊勾結,打造出代寫論文產業鏈。自主招生論文造假現象,是代寫論文產業鏈的下移。可以說,凡是有論文要求的地方,都會滋生出論文造假亂象。針對代寫論文等論文造假問題,我國必須改革學術評價體系,推進專業同行評價,要用學術標準評價一名學者的真實學術能力與學術貢獻。
  • 9起論文造假,5起來自醫院
    如果專家頭銜都是靠論文造假獲得,誰說不會有害人的庸醫夾雜其中濫竽充數?試想,直接面對業內同行,需要接受同行評議的論文尚且可以忽悠,面對啥都不懂甚至「沒有差評權利」的患者,是不是更要忽悠?相比其他領域,醫學領域的學術造假,特別是患者眼中的專家造假,更容易讓人憤怒,因為這跟患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因此,醫學崗位上的科研人員,更應當以科研誠信為堅守底線。
  • 中國65篇論文涉嫌批量造假,分別來自44所高校,3名院長級人物牽涉其中
    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有人說數學圈純淨,但其實抄襲的現象也一直存在,不是今天才有的,國內國外都有,不高明的人照單全收、整段抄襲,很容易被抓出來,手段高的把別人的想法拿來放進自己的文章,但專家一看就曉得,這是抄襲的。」
  • 211高校再曝學術造假:北郵一碩士論文涉嫌抄襲,標題都沒改
    211高校再曝學術造假:北郵一碩士論文涉嫌抄襲,標題都沒改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實習生 毛奕雲 2014-09-05 08:16
  • 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楊樂院士:科研根本內涵被忽略
    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 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您如何看待披露的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現象
    但是,仍然存在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問題,國外也有類似現象。前不久,65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這種現象觸目驚心,必須予以杜絕。確實,數學看起來跟其他專業不同。通俗來講,它是「硬碰硬的」,就是說經過了長期努力,你做得出來就做出來了,做不出來就是做不出來。事情本來比較簡單,造假本不應發生。
  • 論文數據涉嫌造假 GSK中國研發中心總裁去職
    幾周前,GSK收到舉報材料,指控「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科學家在2010年發表在《自然醫學》的研究論文涉嫌數據造假」。在GSK隨後展開的調查中,造假行為逐步得到確認,並在由律師組成的調查組最終確認後,對涉事的五位中國科學家「採取了相關的行動」——「其中一人已被革職,一人已遞交了辭職報告,另外三人正處於行政離職狀態,等待最終的審查結果。」GSK在聲明中表示。
  • 論文造假?罰
    科技部網站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項目、追回項目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終止或撤銷相關榮譽稱號、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
  • 論文造假?罰!
    科技部網站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項目、追回項目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終止或撤銷相關榮譽稱號、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
  • 論文造假,觸目驚心!福建佔一例
    九起論文造假查處結果公布!福建佔一例!9月16日,科技部官方網站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稱,上述案件涉及的論文買賣、代寫代投第三方相關線索,科技部將按規定移送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目前,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正在對網絡披露的涉嫌造假論文及網絡舉報的其他科研誠信案件開展調查,結果將陸續公布。
  • 醫界大咖被曝數十篇英文論文涉嫌造假,本人作出回應!
    —— 那就是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多篇論文造假。事情起自11月14日深夜,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國外博士質疑學術造假。提出質疑的國外博士叫伊麗沙白·比亞克(ELISABETH BIK),其在推文中指出一個中國赫赫有名,並擔任某頂級高校校長的學者的多篇論文中存在造假疑點,包括「用 PS 代替做實驗「,涉嫌生物醫學領域的數據造假,等等。
  • 論文造假,這些高校被點名
    每天早上6點30獲取一手教育熱點科技部網站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目前,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正在對網絡披露的涉嫌造假論文及網絡舉報的其他科研誠信案件開展調查,結果將陸續公布。通報具體案件如下(滑動查看):一、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張睿購買論文問題。
  • 虛構外國作者:「國際化指標」催生論文造假新招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近日,德國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的消息稱,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通過施耐德與另兩位學術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
  • 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60篇論文涉嫌造假
    中新網7月11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有60篇研究論文涉嫌造假,論文遭「震動與控制期刊」(JVC)撤銷。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對此表示,「我們應該檢討從量化指標或幾篇文章來評鑑看待一個人的做法」。  授陳震遠涉嫌在JVC發表偽造論文。屏東教育大學表示,這是單一涉案事件,沒有其他教師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