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現代歷史上,德國人為人類文明貢獻了眾多的傑出人士,諸如馬克思、愛因斯坦等大家巨匠,德意志又是一個具有崇尚理性傳統和特徵的民族,現代德國文明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訴諸理性。但在上世紀30—40年代,在德國人身上表現出的除了狂熱還是狂熱,整個德意志民族都捲入了納粹的戰爭,導致了德國和人類文明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德國人為什麼會那麼瘋狂地擁戴納粹黨,把希特勒這個大魔頭當成了大救星,任由其將整個國家帶向毀滅之路?他們的理性到哪裡去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以往談及這個問題,多半都會強調希特勒的作用,說是希特勒這個大魔頭善於蠱惑人心,對德國人施行了集體催眠和「洗腦」,使他們不由自主地支持納粹或者情願被納粹所控制,因而德國大多數民眾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都捲入了納粹歇斯底裡地反猶、反共活動,並任由希特勒引導德國走向了戰爭。這種解釋有一定道理。的確,如果希特勒沒有反猶、反共和侵略擴張的思想,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就不可能實施,二次大戰也就不會發生。但納粹集中營的屠殺這類大規模的侵犯人權行為,是早已超出了現代文明底線的種族滅絕和政治清洗,就很難說完全是領袖意志的結果,因為如果沒有德國民眾對納粹政權的狂熱支持或者因畏懼而放棄抗爭,這樣的行動是不能付諸實行的;而「通往毀滅之路」也早就無法繼續走下去了。幾十年來所有的客觀研究都證明,無論從參加的人數還是從階層分布來看,納粹運動都是十分廣泛的群眾運動。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希特勒納粹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是相當融洽的,當時的大多數德國人是真心和自覺地擁戴這個政府的。而第三帝國之所以能夠有這樣廣泛堅實的群眾基礎,概括地說,主要有如下兩方面的因素。
第一,當時德國上下瀰漫的民族主義情緒,讓德國民眾把實現「強國夢」的希望寄托在了希特勒納粹政府身上。
19世紀起,德意志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英、法等國,這刺激出德國人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和「落後就要挨打」 的焦慮,由此逐漸形成了德意志必須強大的民族共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凡爾塞和約》的規定,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政治動蕩、社會混亂交互作用,讓驕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實現「強國夢」。而希特勒的納粹黨,敏感地把握住了這種國民心態,適時提出了「修改《凡爾塞和約》、收回失去的領土,把相信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聯合起來,團結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宗旨,並允諾要儘快改變戰後700萬退伍、復員軍人和軍工企業停產造成的大量工人失業以及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在當時的不少德國人看來,簡直就是使德國擺脫困境的良方。1928年後的幾次選舉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把納粹黨視為解決德國社會主要問題、實現德意志民族強盛的希望。1928年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只獲得了2.6%的選票和12個議席,這還主要是來自農村地區的選票。而在1930年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的議席就猛增至108席。納粹黨在1932年的選舉中更是大勝,得票率達37.4%,成為擁有230席的國會中第一大黨,希特勒由此獲得了組閣大權。
取得執政地位後的希特勒和納粹黨,用國家(民族)社會主義將國家再魔法化,以便從擬人化的國家那裡去尋求正當性,第三帝國吞噬了市民社會,代之以國家、運動與政治的三分法,實現了國家與社會的合一,在「決斷論」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全權主義的國家。這在當時的德國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反對,反而是一片歡呼聲。在上上下下充斥著民族主義狂熱的時候,通過建立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以迅速實現德國的復興,很輕易地就成為了德國人最大的共識。有了這樣的共識,納粹宣傳的所謂「德國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一下子就俘獲了整個德國民族的心,「德國不強大就完蛋」似乎成了絕對真理,為了國家經濟發展、一圓「強國夢」,以犧牲思想自由和個人政治意識為代價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為如此,納粹的消滅異己思想、反猶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復興民族主義的旗幟下被德國人容忍,整個德國也就心甘情願地被納粹黨的宣傳魔笛引上了通往戰爭的毀滅之路。
第二,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國國際環境的改善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讓納粹黨獲得了「政績合法性」,得到了更多民眾的支持和擁戴。
1933年1月30日,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納粹黨從在野黨一躍而成了德國的執政黨。當時的德國經濟凋敝、民生困苦、社會動蕩。6600萬人口中,幾乎一半掙扎在飢餓和貧困線上,失業人數更高達600萬。在國際上,德國不僅在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中受創最深,而且還飽受英、法等戰勝國的擠壓,是一個地位低下的戰敗國,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正常國家。可以說,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是在內外交困的危機中開始執掌大權的。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消滅失業現象。上臺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臺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希特勒這樣倒不是單純的政治做秀,而是切實在多方設法解決失業問題。因為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比利時為8.7%,荷蘭為9.9%。這樣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蹟」,還真不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改變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儘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平心而論,這也不完全是在吹政治牛皮。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裡,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蹟。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3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早在1930年希特勒就說過,「用警察、機關槍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單獨維持統治」。因此,他上臺後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建造「力量來自歡樂」旅遊船,組織普通工人參加「力量來自歡樂」的休假旅遊活動。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用當時納粹廣為宣傳的話說,就是 「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到的休假旅遊,現在納粹德國的工人也可以享有」。到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允諾,要實現「每個德意志職工擁有一輛小汽車」。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則使德國以不流血的外交徵服,走出了戰敗的陰影,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普遍感到臉上有光,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1935年,德國實行陸軍普遍徵兵制,並正式成立空軍,接著又大造軍艦和潛艇。在看清國際聯盟的底牌(即沒有決心以強有力的實際行動來制止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的行為)後,希特勒更是肆無忌憚地大搞擴軍備戰。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到1939年入侵波蘭時,德國已經成為歐洲軍力最強大的國家。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籤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裡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由國際聯盟駐軍管理。希特勒上臺後,經過一番折衝,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蘭,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臺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造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鐘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遊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以此來展現德國的「繁榮與昌盛」。為了開好1936年柏林奧運會,希特勒不但允許一些德國猶太人優秀運動員代表德國參加競賽,甚至還任命猶太人沃爾夫岡?菲爾斯特納爾負責管理奧林匹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臺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當時,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稱這是歷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奧運會。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體育政治和體育民族主義的狂熱,被希特勒發揮得淋漓盡致。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不僅絕大多數德國人為他著迷,甚至不少外國人也都被他所蒙蔽。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樸,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菸更不鬧緋聞,從沒有為自己的享樂亂花過納稅人的錢,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看來,獨裁統治可不是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面目可憎的。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而對大救星,民眾能夠做的當然就只剩下狂熱的擁戴、絕對的服從和無條件的支持了。希特勒一切對內的專橫與暴政、對外的侵略與戰爭,就這樣都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希特勒不想止步,德國就沒有人和力量能夠迫使他止步了。
但已被迷惑了的德國人忘了,希特勒雖然不喜歡在個人生活上揮霍納稅人的錢財,但他從來不怕多流納稅人的血。在《我的奮鬥》一書,希特勒早就透露過他的長遠擴張計劃,引導德國走向戰爭是他必然的選擇。而後的事態發展證明,那是一條德國的通往毀滅之路。德國人對希特勒擁戴所造成的後果,即「以追求強國家為起點,以落得一虛弱兼分裂的國家而終結」,則再一次地證明了這樣兩個真理:一個期盼大救星的民族最終得到的往往總是災難乃至毀滅。而一個大國如果任由民族主義情緒泛濫,一味地激發民族仇恨心理,卻又缺乏民主和保護自由抗爭的機制,就一定會導致本國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